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 伊秉绶 节临张迁碑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4
转发:0
评论:0
清伊秉绶节临张迁碑,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墨庵。福建汀州宁化人。官至扬州知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墨庵。福建汀州宁化人。官至扬州知府。在惠州建立丰湖书院,善山水、梅竹、工书、以篆、隶见长。被誉为乾嘉八隶之首。《节临张迁碑》以篆入隶,高古 博大,独具淳雅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伊秉绶节临张迁碑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墨庵。福建汀州宁化人。官至扬州知府。在惠州建立丰湖书院,善山水、梅竹、工书、以篆、隶见长。被誉为乾嘉八隶之首。《节临张迁碑》以篆入隶,高古博大,独具淳雅之意。
· 伊秉绶
生平伊秉绶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出生于宁化城关。父伊朝栋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进士。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秉绶补生员,四十四年秋中举人,史称伊秉绶“通程朱理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进士,初授刑部额外主事,擢拔为浙江司员外郎,历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嘉庆四年(1799年)出任广东惠州府知府,因故谪戍军台,后升为扬州府知府。嘉庆二十年(1815年),病故于扬州,供奉于“三贤祠”内。著作伊秉绶工书法,曾向刘墉学书法,与邓石如合称“南伊北邓”。何绍基《东洲草堂诗抄》称:“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弛荒藓。不将俗书薄文清,觑破天真关道眼。”谢章铤《睹棋山庄词话》载:“墨卿每朝起学笔画数十百圈,自小累大,至匀圆为度。盖谓能是,则作书腕自健。”向燊说:“墨卿楷书法《程哲碑》,行书法李西涯,隶书则直入汉人之室。即邓完白亦逊其醇古,他更无论矣...
· 伊氏隶书创始人——伊秉绶
伊秉绶的好,是天寒时走进一座老庙,看见桥边一棵老梅,枝干虬结,树上却不见花。枯笔之中,暗蕴千钧之力,生机盎然。伊秉绶曾在扇面上题诗:“生性禁寒又占春,小桥流水悟前因。一枝乍放雪初霁,不负明月能几人。”画的是墨梅,一枝乍放,冷月辉映,是另一种情境。字好到可入逸品,题的诗句自然高妙。比如,灯光深竹里,夜气小山前。又如,立脚怕随流俗转,居心学到古人难。他把如椽巨笔探进文海之中,趁笔酣墨饱之时一挥而就:“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这十个字,说的是他的书法之道。他的字,远看像一个忠厚稳重的托孤老臣,端服而坐,不动声色,一派儒家风范。细品之下,其实暗藏新意和深意。这新意和深意从何而来?看伊氏隶书,忍不住想起傅山。这位著名的晚明遗民是个倔老头,爱喝酒,爱骂人,见了庸人不理,不耐烦,更不耐俗,自称“处乱世无事可做,只一事可做,吃了独参汤,烧沉香,读古书,如此饿死,殊不怨尤也”。他的倔劲从家门口的自撰联就可...
· 清梁山献节临李邕碑卷
梁山献、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字闻山,文山,号松斋,安徽亳州人。官至湖北巴东知县、工书、当世有书名,同梁同书称“南北二梁”、“墨林双璧”,邓石如曾受其推荐。包世臣《艺舟双辑》称:“山献以工李邕书,名天下,真及行书能品下”。《节临李邕碑卷》,临本为《大照禅师碑》文,李邕书奇逸多变,号称书中仙手,有“学我者死,似我者俗”之论点。梁山献此卷,自始至终笔力峻朗劲健,可谓临作上品。
· 清梁山献节临李邕碑卷
梁山献、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字闻山,文山,号松斋,安徽亳州人。官至湖北巴东知县、工书、当世有书名,同梁同书称“南北二梁”、“墨林双璧”,邓石如曾受其推荐。包世臣《艺舟双辑》称:“山献以工李邕书,名天下,真及行书能品下”。《节临李邕碑卷》,临本为《大照禅师碑》文,李邕书奇逸多变,号称书中仙手,有“学我者死,似我者俗”之论点。梁山献此卷,自始至终笔力峻朗劲健,可谓临作上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