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铭
毛公鼎铭,毛公鼎为西周宣王时期器物。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的重器。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
毛公鼎为西周宣王时期器物。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的重器。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为皇皇钜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 ,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毛公鼎铭
毛公鼎为西周宣王时期器物。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的重器。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为皇皇钜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 毛公鼎
形制外观《毛公鼎》通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径47.9公分,重34.7公斤,大口圆腹,口沿有一道重环纹饰,上有两只大耳,腹下三只兽蹄形足。铭文原文铭文拓片《毛公鼎》腹内铸有32行、共500字铭文,是西周晚期一篇完整的册命书。文中提到周宣王在位初期,想要振兴朝政,遂命叔父毛公喑(有一说是毛公歆)处理国家大小事务,又命毛公一族担任禁卫军,保卫王家,并赐酒食、舆服、兵器。毛公感念周王,于是铸鼎纪事,由子孙永保永享。其释文如下:王若曰:“父喑!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王曰:“父喑囹余肇经先王命,命汝□我邦我家内外,□于小大政,□朕立,□许上下若□四方,死毋动余一人在位,弘唯
· 毛公鼎的传奇故事
毛公鼎(DukeMaoTripod),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几次辗转于咸丰三年(1852年)落入西安古董商苏氏兄弟之手。得到毛公鼎的苏氏兄弟,见此物丝毫无损、鼎内壁有近五百字的铭文,遂马上致书陈介祺。陈介祺是当时在京城颇有名望的金石学家、收藏家、古文字家、书法家,酷嗜金石文物。在苏氏兄弟购得毛公鼎之前,已从永和斋不惜重金买走“腆毁”(现通称“大丰簋”或“天亡簋”),陈介祺接信很是兴奋,马上汇来白银100两,并说明50两是订金,50两作为运费,让苏氏兄弟雇车专程送来看看。事实也不辜负他的厚望,甚至超出他的预想,一眼看到这件宝物时,对苏七说:“宝物无价,不能以金钱比价”,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感到此宝鼎价值,陈介祺以3年俸银之重金——纹银千两为代价获得此鼎,成为毛公鼎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人。毛公鼎在...
· 叶铭
参考资料编纂委员会.《福建省情资料库》.福建: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1年.
· 座右铭
起源《文选·崔瑗·座右铭》吕延济题注:“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参见各国大学校训格言箴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