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汉字繁体改简古已有之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75
转发:0
评论:0
汉字繁体改简古已有之,我国把部分繁体的汉字加以简化,分批推行,至1964年5月中国文字委员会发表《简化
我国把部分繁体的汉字加以简化,分批推行,至1964年5月中国文字委员会发表《简化字总表》以后,简化字的使用已成定局。尽管这项改革与任何社会改革一样,都会有不同的意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人慢慢习惯了。应该说,汉字简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但据媒体报道,近来海内外一些地方,又有“繁简之争”,煞是热闹,有的人士甚至担心汉字繁改简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丧失……果真如此,岂可等闲视之!

文字是一种特定的符号,发挥记事、表意、传递信息的功能,繁复的符号并不见得好,还是简洁为佳。中国的数目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历史悠久,使用普遍,生产生活中都不可缺少,但阿拉伯字的1234567890一引进中国,很快就盖过了它们。目前,在许多公众文书上,还有规定要让位给阿拉伯字。这为的是什么?因为阿拉伯字简洁好写,便于记录极其复杂的长数目。如圆周率小数点之下的好长好长的数字,用汉字书写显然是很不便的。

其实,从汉字发展的历史来看,也有个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汉字起始于甲骨文,笔划简省,后来到篆、隶、楷,笔划才慢慢多起来。1990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入汉字54678字,笔划最多的一个字是由四个繁体的字组成,共64画(音zhe,义为唠唠叨叨,话多)。试想,这种字怎么写,又怎么印刷?如果是常用的5号字或4号字,繁复的笔画只能把一个小方块挤成一块黑!

从社会生活中看,人们凡事舍繁就简的居多,弃简为繁的为少。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前有块巨匾,上面四个大字:“桑莲E界”,其中第三个字“E”字为“法”字的繁体字。这个繁字曾经一再难倒国内外不少游客,甚至一些文化人,一时也解读不了。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别的地方就很少使用或拒绝采用这个字。就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许许多多佛寺“法界”的题刻,几乎再也找不到第二个“E”字。即使同在开元寺内的甘露戒坛,正中的巨匾“清净法身”,也不是“E”字而是“法”字。开元寺这两块名匾都有悠久的历史(前者制于明代,后者题于康熙年间)。可见古人在汉字使用上,也是倾向于简便为上的,并不“明”规“清”随。试想,如果现在有人在行文中仍然固守传统,坚持写“E”不写“法”,人们一定会认为是反常的。因为“E”字比“法”字多了13笔。舍简就繁,不合常理。由此看来,改繁为简由来已久,绝不是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之后的所作所为。

笔者认为,汉字的使用应从实际需要出发,该繁则繁,该简则简。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繁体字与简体字都发挥着同样的功能,那些采用简体字的书籍,丝毫也没有损害其文化内涵。况且现在都运用计算机录入与排版,计算机内置的各体汉字,绝大多数配置繁简两种,可随意转换,自由使用。所谓“消灭繁体字”,显然是误传误解。当代有人说,古代的中国不止有四大发明,创造汉字应该列为第五大发明,而中国人创造汉字,理应包括繁体字与简体字。繁体字与简体字是一个统一的汉字体系,而不是两个体系。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它们确是自古至今的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汉字繁体改简古已有之
我国把部分繁体的汉字加以简化,分批推行,至1964年5月中国文字委员会发表《简化字总表》以后,简化字的使用已成定局。尽管这项改革与任何社会改革一样,都会有不同的意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人慢慢习惯了。应该说,汉字简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但据媒体报道,近来海内外一些地方,又有“繁简之争”,煞是热闹,有的人士甚至担心汉字繁改简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丧失……果真如此,岂可等闲视之!文字是一种特定的符号,发挥记事、表意、传递信息的功能,繁复的符号并不见得好,还是简洁为佳。中国的数目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历史悠久,使用普遍,生产生活中都不可缺少,但阿拉伯字的1234567890一引进中国,很快就盖过了它们。目前,在许多公众文书上,还有规定要让位给阿拉伯字。这为的是什么?因为阿拉伯字简洁好写,便于记录极其复杂的长数目。如圆周率小数点之下的好长好长的数字,用汉字书写显然是很不便的。其实,从汉字发...
· 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
中国汉字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中国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正是借助汉字,才可以把中央政令贯彻到全国各地。广东、福建的方言,如果用拼音文字,很难与外界交流。西方欧洲从中世纪,罗马帝国灭亡后,民族独立,分裂成许多分散割据的邦国,迄今为止,还是多种文字并存。他的生产能力的总和已超过美国,他们深感分散给发展带来的弊端,却一时无法改变。我们的汉字,早在秦以前各大国如齐、楚、秦,文字已基本趋同,同一个字各国有不同写法,这些小的差异,并不妨害国际交流。从地下考古发现的帛书、楚简、秦简,山东的竹简,都可以证明当时各国文字大同小异,足以充当相互交流的工具。秦汉统一后,规范了文字。我们的二十四史就是用汉字记录下来的。新中国建国后,为了文化普及,加快扫盲运动,国家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使笔划过多的字简化。改革的原则是一个字不超过十划。由于当时时间仓促,考虑不周到,把原来几个不同的...
· 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
中国汉字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中国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正是借助汉字,才可以把中央政令贯彻到全国各地。广东、福建的方言,如果用拼音文字,很难与外界交流。西方欧洲从中世纪,罗马帝国灭亡后,民族独立,分裂成许多分散割据的邦国,迄今为止,还是多种文字并存。他的生产能力的总和已超过美国,他们深感分散给发展带来的弊端,却一时无法改变。我们的汉字,早在秦以前各大国如齐、楚、秦,文字已基本趋同,同一个字各国有不同写法,这些小的差异,并不妨害国际交流。从地下考古发现的帛书、楚简、秦简,山东的竹简,都可以证明当时各国文字大同小异,足以充当相互交流的工具。秦汉统一后,规范了文字。我们的二十四史就是用汉字记录下来的。新中国建国后,为了文化普及,加快扫盲运动,国家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使笔划过多的字简化。改革的原则是一个字不超过十划。由于当时时间仓促,考虑不周到,把原来几个不同的...
· 设计随笔――繁简(个园杂记)
个园,如她所在的城市扬州,让我心喜。其喜有:一是“个”。个,为什么是个,“个”,竹的一半。用现代的说法是:立意有创意。主人黄至筠,“筠”,竹也,主人对竹有情结,我也喜欢竹。二是四季石景。用现在的说法是:设计构思有创意。更重要做出了四季之感,四石景所选石种、所处位置、参观序列、叠石规模及与别的元素(亭、墙、桥、植物)搭配等,都很精到,实实在在的做出春、夏、秋、冬的感觉。所谓设计要有理念,但更重要的是能落实。四季石景确实不是虚有其名的。如春石,用石笋配于竹子,处于入口。如冬石,皱皱巴巴的白色湖石结合素白的透月漏风墙再配上腊梅,冬之情出,其位置在园子一角,要用心找找,藏,冬藏之意也。前人的评语是“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四季景石三是布局不繁。空间即开敞又丰富,不象有的园子太曲折。园子以高大夏山、秋山及一二个轩、...
· 科学在中国,古已有之?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问世,使人们发现“被爱因斯坦判为不具备科学两大关键要素的中国,连冯友兰都论证为科学不毛之地的中国,却原来在近代以前是个富甲天下、璀璨耀目的科学大国。”这这种看法在我国早就存在,听起来很舒服,流传也就很广。但在古代中国,其实无科学可言,科学尚不存在,何来科学大国?我说这话,实在煞风景,一讲出来就有人反对,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难道不伟大!还可以举出张衡的地动仪,自流井的盐井。以及孔明灯是航天的嚆矢,爆竹二提脚是火箭的滥觞等等。这些事物,在当时的世界上确实是无与伦比,所以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航空航天博物馆里真的陈列着孔明灯。但遗憾得很,都只能称之为技术,而不能算是科学,技术和科学相关,但并不能等同,严格说来中国古代那些技术,并非以科学为基础,与现代意义的技术也是有差别的,所以有人把那个时代建立的文明称之为工匠文明,以始区别。下面几个例子,我觉得足以说明。冶金史专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