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略谈汉代文学的独特性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21
转发:0
评论:0
略谈汉代文学的独特性,学界惯例,中国古代文学被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若干个单元(或
学界惯例,中国古代文学被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 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若干个单元(或断代)。为什么这样划分?为什么这样断代?学界似乎没有进行过真正讨论,更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说明。乍一看,上述划分以历史朝代更迭为依据,似乎并未作更多思考,但稍加分析又不尽然,因为它并未完全以历史断代而断代文学史,而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朝代放在一起构成了相对独立的联合单元。为什么要这样组合而不是其他,这其中又不能说没有文学研究者的理性设计在内。任何一种惯例都有其形成的原因和根据,我们一方面要思考其合理性,但同时还需要保持警惕,因为惯例以其持久而普遍的影响往往容易造成对某些历史事实的遮蔽。就文学史断代而言,断代是否准确,单元组合是否合理,牵涉到对相关文学时代发展的认识,尤其涉及到两个阶段文学史研究能否接榫、如何接榫的问题。有时候惯例制约着研究现实,研究者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强大的惯例。如此一来,两者就有可能合力导致文学史研究与原生态的文学发展产生隔膜。我认为“先秦两汉文学”的断代就遮蔽了先秦文学和两汉文学各自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先秦是一个文学尚未充分发育的时代,学者已有论及,这里主要谈谈汉代文学的独特性及其研究时如何破除惯性而与先秦文学进行有效的剥离问题。

先秦原本就是一个文学尚未得到充分发育的时代,秦朝焚书坑儒实际上斩断了文学由先秦通往汉代的发展脉络。汉王朝广开献书之路,这才有了刘向父子“领校秘书”的划时代工程,但汉代人在整理校勘的过程中其实已经于无意中将先秦文献打上了汉代的烙印,一定程度上使先秦文献发生了淬火后的失真。近年出土的先秦文物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曾一度以汉人加工整理过的所谓先秦文献为原生态先秦文献,并以此来接续对汉代文学的研究,那么由此所呈现出的两段文学史的接榫就不可能是没有问题的。比如,汉代文学研究中大家关注的主要是四种文学体裁,即散文、赋、乐府民歌、五言诗,流行的研究中几乎每一种都要与先秦文学挂钩,通过寻找大体相对应的部分来比较、讨论其发展,这就有了《诗经》与汉乐府民歌,楚辞与汉代辞赋,先秦历史散文与马班史传散文,诸子散文与汉代政论散文。然而,由于这样做的理由并不充分,研究实践也存在种种难以自圆的。

例如把《诗经》与汉乐府民歌放在一起,以此来看汉代乐府民歌是怎样在《诗经》开创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下反映新时代的。从《诗经》说到汉乐府,把汉乐府看作《诗经》的后继者是有其合理性的,它与我们研究思维中的民歌情结十分合拍。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困惑:《诗经》是民歌吗?汉代文献明确记载了汉乐府的出现,但汉代人记述的《诗经》的结集却很难让我们真正相信春秋以前也真的和汉代一样会有政府派专人来负责搜集整理民歌。还有,一进入汉代,《诗经》就成了不刊的经典,从未有人把它看作一般的民歌。我们一定说它是民歌,汉代人会同意吗?如果这个判断不符合汉代实际,而我们偏要把两者勉强续接在一起,这样得出的研究结论就大有问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饥者之歌和劳者之歌,任何时代都有关注现实生存的作品,但我们决不能简单认为后面出现的就一定与前面有关,更不能简单肯定说前者对后者产生了什么影响或后者对前者有什么继承,有时说得越肯定可能离事实越远。

再如从楚辞到汉赋。笼统而言,楚辞对汉代文化确实产生过大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汉王朝开国时期的重要成员大多是楚人,用楚语、写楚地、名楚物、诵楚声构成了以汉王朝核心成员为代表的汉代基本的文化资源、文化认同和文化依赖。因此,汉代从整体上接受楚文化包括楚辞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楚辞也并非铁板一块,屈原不同于宋玉无需辞费,即使同属屈原作品的《离骚》和《九歌》实际上也存在很大差别。而说到汉代辞赋,它分若干类别,散体大赋无疑是其代表,以往研究多笼统地谈屈原作品对汉赋的影响,实际上屈原之后宋玉等楚国宫廷文人创作对汉代散体大赋的产生才具有决定性意义。屈原的身世遭遇确实对汉代文人产生了震撼性影响,《离骚》为汉代文人提供了抒发“士不遇”情怀的范式,骚体赋应运而生,而屈原对其影响则侧重在精神倾向方面,《离骚》特别是《九歌》的情感表达方式是以楚地民间文化为底色的,而汉代骚体赋则缺乏这种浓厚的民间色彩。因此,联系由先秦到两汉的文学发展,楚辞和汉赋肯定是不能不说的话题,但要明确研究前提,体察两者之间的细微和曲折,大而化之,往往容易出现偏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略谈汉代文学的独特性
学界惯例,中国古代文学被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若干个单元(或断代)。为什么这样划分?为什么这样断代?学界似乎没有进行过真正讨论,更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说明。乍一看,上述划分以历史朝代更迭为依据,似乎并未作更多思考,但稍加分析又不尽然,因为它并未完全以历史断代而断代文学史,而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朝代放在一起构成了相对独立的联合单元。为什么要这样组合而不是其他,这其中又不能说没有文学研究者的理性设计在内。任何一种惯例都有其形成的原因和根据,我们一方面要思考其合理性,但同时还需要保持警惕,因为惯例以其持久而普遍的影响往往容易造成对某些历史事实的遮蔽。就文学史断代而言,断代是否准确,单元组合是否合理,牵涉到对相关文学时代发展的认识,尤其涉及到两个阶段文学史研究能否接榫、如何接榫的问题。有时候惯例制约着研究现实,研究者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强大的惯例。如此一来,两者就有可能合力导致文学...
· 略谈孔子的乐道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人物,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乐道的思想也跨越了时间的障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的生活模式。孔子的乐道不是虚幻的乐道,实现于“伦常日用”,但又具有超脱的品质,直至从乐道中向仁的飞越。[关键词]:乐道生活超脱仁
· 略谈江东二乔
如果说起三国时期的美女,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要算「江东二乔」了──当然,也可能有不少人会想到貂蝉,但貂蝉并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而是小说戏曲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参见拙作<貂蝉形象的演变>,亦载本书)。史籍中有关江东二乔的记载极少。陈寿的《三国志》中只有《吴书.周瑜传》有这样一句。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裴松之注此传时引用了<江表传>,也只有一句:(孙)策从容戏(周)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按﹕流离,光彩焕发貌),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这两句话告诉我们﹕第一,二乔的姓本作「桥」,至于她俩的芳名,史书失载,只好以「大乔」、「小乔」来区别。现代人对此会觉得奇怪,但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这种现象却是见惯不经的。历史上许多皇后都没有留下名字,就是孙权的母亲吴夫人、妹妹孙夫人,不也同样不知其名吗?第二,二乔的籍贯是庐江郡皖县(今安徽潜山)。第三,二...
· 莫氏略谈修谱
略谈修谱莫均安修编族谱乃是人类一种传统的敬宗念祖姓氏文化重大历史意义,是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民族文化认祖和血缘认祖的共同观念以及认同感,启教后裔认祖归宗和承传发扬光大。水有源头树有根,人生世代相传中所发生各种各样历史变化,要把这些历史资料收集整理记载,成为文化的缩影。而修编工作要实事求是,不能脱离实际,结合国史地志来编辑,是修编族谱的基本方法。莫姓宗族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有近三千年。究竟莫族先祖是怎样始源?各地谱书各为其司。基本上有两种说法:一丶认为莫姓以地(颛顼帝创建的|州城)为姓,源于姓族人的后人振扬(后赐莫振扬),其二丶认为楚国时期的莫傲(子华)。各称为先祖没有统一的认同。总之一句话:天下莫姓源一家同根共族,都是华夏的炎黄子孙。由于在漫长岁月的坎坷历史长河中,莫姓族人没有祥细历史记载难以定论,不论莫振扬还是莫傲我们归纳为文化认祖就是了。现在全球莫姓族人居住岭南地区人口较多...
· 略谈江东二乔
史籍中有关江东二乔的记载极少。陈寿的《三国志》中只有《吴书.周瑜传》有这样一句。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裴松之注此传时引用了<江表传>,也只有一句:(孙)策从容戏(周)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按:流离,光彩焕发貌),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这两句话告诉我们:第一,二乔的姓本作“桥”,至于她俩的芳名,史书失载,只好以“大乔”、“小乔”来区别。现代人对此会觉得奇怪,但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这种现象却是见惯不经的。历史上许多皇后都没有留下名字,就是孙权的母亲吴夫人、妹妹孙夫人,不也同样不知其名吗?第二,二乔的籍贯是庐江郡皖县(今安徽潜山)。第三,二乔长得很美,有倾国之色,顾盼生姿,明人,堪称绝代佳丽。第四,孙策、周瑜得到二乔是在建安四年(199年)攻取皖县之后,当时,孙、周二人都是25岁(周瑜比孙策小一个月),因此,估计二乔的年龄不过20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