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疏离・悬置--牟宗三与儒家的当代境遇
孤独・疏离・悬置--牟宗三与儒家的当代境遇,在近些年来的当代儒学研究中,人们似乎多言"境界",而很少论及"境遇"。而实际上,
在近些年来的当代儒学研究中,人们似乎多言"境界",而很少论及"境遇"。而实际上,儒家思想中那个普遍的道德心性及其所开显出来的形上境界,是要通过具体的、差别性的"境遇"来体现和落实的。此所谓"境遇",包括个体的、社会的和时代的。而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个人的遭遇又往往是与社会、时代的因素不可分割地纠结在一起,特别是对于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儒者更是这样。
普遍的道德心性在具体而特殊的境遇求落实所产生的矛盾与问题,乃是促使儒家思想谋求自我调整、转化和充实的动力与契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儒家与生活的关系也就是"境界"与"境遇"的关系。无视于时代的特殊问题和每一位儒者独特的生命感受,而只是片面地强调儒家思想无所不在的普遍性和超越性,则此所谓"普遍性"至多只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此所谓"超越性"也只是一种虚设的(概念的)超越性。从此种意义上说,一个真正以儒家的圣贤理想为依归的人,并不只是在一般的意义上成为"儒家",而更是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成为这个时代的"这一个"儒家,在其希圣希贤的追求中必然折射出时代的色彩和闪现出个体生命的光辉。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于牟宗三自传体著作《五十自述》的解析,揭示牟氏的个体境遇及其感受所映现出的儒家在现时代所遭遇到的某些普遍性问题,及与此相关的当代儒家精神世界中的种种紧张,与传统儒家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断裂。
一、
牟宗三先生的生平,基本上还没有成为研究的对象,它只是某种叙述的对象。叙述与研究不同。研究必然要表现出研究者的观点和方法,表现出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生平材料之理解和处理的方式。从此种意义上说,或许林镇国《当代儒家的自传世界-- 以冯、唐与牟为例的研究》一文中"牟宗三:自我的沉沦与安顿"部分, 是我们此前唯一可以见到的从某一特定的角度研究牟氏生平的文字。而在叙述牟宗三生平学行的文字中,则以蔡仁厚所整理撰著者最集中,也最重要,最具有史料的价值。这其中主要包括由蔡氏撰述、收入牟宗三七十寿庆纪念文集的《牟先生的学思历程与著作》和发表在《鹅湖月刊》上的《学思的圆成--牟先生七十以后的学思与著作》、《牟宗三先生学行著述纪要》、《牟宗三先生学行著述纪要(续)》等。 而从了解牟氏生平的角度看,又当属《鹅湖月刊》上连载的《牟宗三先生学行著述纪要》一文最重要,其中的基本材料来自牟本人的论著,特别是《五十自述》,但在细节上有些考订和补充。作者在文前有一说明:"此稿虽经牟师过目,唯历年纪事恐仍多疏误。现谨将初稿先行发表,一者藉此略表祝贺牟师八十周岁之微忱,二者敬希各方人士与同门诸友不吝指正。"
一部《五十自述》为了解牟的生平学行提供了便利。依蔡仁厚述:该书于1956年冬开始撰写,于次年完稿,时年四十九岁。 作为一部自传体的著作,《五十自述》极具特色,有人称它为"牟氏所有著作中最富色彩,最足以传世的一部。" 若把牟氏的《五十自述》与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自序》作一比较,当是饶有趣味的。《自序》写得清醒、理智,不动声色,娓娓道来,其中大量述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和事,乃至社会、民情,而这一切包括作者本人的思想都被对象化了。《五十自述》所注重的不是编年叙述,而是心路历程和存在感受。它在史学家的眼中,或许称不上是一部传记,毋宁说它是一种心灵独白:无遮拦,无文饰,无做作,无自我标榜和自我美化,一任生命的本然挥发渲泄,将心灵裸露在世人面前。这确实是大手笔、大气魄,是当今的所谓文人学者所不能、也不愿为的。
《五十自述》展露了牟宗三的心路历程,使我们看到他如何由一个淳朴的农村娃,一步步走入哲学的殿堂,又如何超越了理智分析和逻辑思辨而窥到了生命的底蕴。而书中很大的篇幅是在抒发作者当下的生命感受。他在写于1988年的《序》中说:"此书为吾五十时之自述。当时意趣消沉,感触良多,并以此感印证许多真理,故愿记之以识不忘。……吾今忽忽不觉已八十矣。近三十年来之发展即是此自述中实感之发皇。"
依牟先生本人所述,五十而后,其生命"集中于往学之表述",于是有了《才性与玄理》、《佛性与般若》、《心体与性体》以及《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现象与物自身》、《圆善论》等书的写作,牟也依此成为当代儒学的巨擘。从当代儒学的发展来看,牟氏的学术造诣和义理规模,主要是表现在其五十以后的著作中,世人也因此更看重其后一时期的著作。而从主体生命的自我展开来看,牟先生在其五十以后的著作中所表现的生命形态,似乎更为清澈、纯净、理性而圆融,而看不到《五十自述》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内在的紧张与冲突。不过在我看来,在牟先生后期思想的发展中,《五十自述》所展露的诸种矛盾与问题并没有消解,只是没有再浮现于理论的层面,却仍然作为某种深层潜存的因素,制约着其思想的展开与理论的建构。
普遍的道德心性在具体而特殊的境遇求落实所产生的矛盾与问题,乃是促使儒家思想谋求自我调整、转化和充实的动力与契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儒家与生活的关系也就是"境界"与"境遇"的关系。无视于时代的特殊问题和每一位儒者独特的生命感受,而只是片面地强调儒家思想无所不在的普遍性和超越性,则此所谓"普遍性"至多只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此所谓"超越性"也只是一种虚设的(概念的)超越性。从此种意义上说,一个真正以儒家的圣贤理想为依归的人,并不只是在一般的意义上成为"儒家",而更是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成为这个时代的"这一个"儒家,在其希圣希贤的追求中必然折射出时代的色彩和闪现出个体生命的光辉。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于牟宗三自传体著作《五十自述》的解析,揭示牟氏的个体境遇及其感受所映现出的儒家在现时代所遭遇到的某些普遍性问题,及与此相关的当代儒家精神世界中的种种紧张,与传统儒家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断裂。
一、
牟宗三先生的生平,基本上还没有成为研究的对象,它只是某种叙述的对象。叙述与研究不同。研究必然要表现出研究者的观点和方法,表现出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生平材料之理解和处理的方式。从此种意义上说,或许林镇国《当代儒家的自传世界-- 以冯、唐与牟为例的研究》一文中"牟宗三:自我的沉沦与安顿"部分, 是我们此前唯一可以见到的从某一特定的角度研究牟氏生平的文字。而在叙述牟宗三生平学行的文字中,则以蔡仁厚所整理撰著者最集中,也最重要,最具有史料的价值。这其中主要包括由蔡氏撰述、收入牟宗三七十寿庆纪念文集的《牟先生的学思历程与著作》和发表在《鹅湖月刊》上的《学思的圆成--牟先生七十以后的学思与著作》、《牟宗三先生学行著述纪要》、《牟宗三先生学行著述纪要(续)》等。 而从了解牟氏生平的角度看,又当属《鹅湖月刊》上连载的《牟宗三先生学行著述纪要》一文最重要,其中的基本材料来自牟本人的论著,特别是《五十自述》,但在细节上有些考订和补充。作者在文前有一说明:"此稿虽经牟师过目,唯历年纪事恐仍多疏误。现谨将初稿先行发表,一者藉此略表祝贺牟师八十周岁之微忱,二者敬希各方人士与同门诸友不吝指正。"
一部《五十自述》为了解牟的生平学行提供了便利。依蔡仁厚述:该书于1956年冬开始撰写,于次年完稿,时年四十九岁。 作为一部自传体的著作,《五十自述》极具特色,有人称它为"牟氏所有著作中最富色彩,最足以传世的一部。" 若把牟氏的《五十自述》与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自序》作一比较,当是饶有趣味的。《自序》写得清醒、理智,不动声色,娓娓道来,其中大量述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和事,乃至社会、民情,而这一切包括作者本人的思想都被对象化了。《五十自述》所注重的不是编年叙述,而是心路历程和存在感受。它在史学家的眼中,或许称不上是一部传记,毋宁说它是一种心灵独白:无遮拦,无文饰,无做作,无自我标榜和自我美化,一任生命的本然挥发渲泄,将心灵裸露在世人面前。这确实是大手笔、大气魄,是当今的所谓文人学者所不能、也不愿为的。
《五十自述》展露了牟宗三的心路历程,使我们看到他如何由一个淳朴的农村娃,一步步走入哲学的殿堂,又如何超越了理智分析和逻辑思辨而窥到了生命的底蕴。而书中很大的篇幅是在抒发作者当下的生命感受。他在写于1988年的《序》中说:"此书为吾五十时之自述。当时意趣消沉,感触良多,并以此感印证许多真理,故愿记之以识不忘。……吾今忽忽不觉已八十矣。近三十年来之发展即是此自述中实感之发皇。"
依牟先生本人所述,五十而后,其生命"集中于往学之表述",于是有了《才性与玄理》、《佛性与般若》、《心体与性体》以及《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现象与物自身》、《圆善论》等书的写作,牟也依此成为当代儒学的巨擘。从当代儒学的发展来看,牟氏的学术造诣和义理规模,主要是表现在其五十以后的著作中,世人也因此更看重其后一时期的著作。而从主体生命的自我展开来看,牟先生在其五十以后的著作中所表现的生命形态,似乎更为清澈、纯净、理性而圆融,而看不到《五十自述》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内在的紧张与冲突。不过在我看来,在牟先生后期思想的发展中,《五十自述》所展露的诸种矛盾与问题并没有消解,只是没有再浮现于理论的层面,却仍然作为某种深层潜存的因素,制约着其思想的展开与理论的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孤独・疏离・悬置--牟宗三与儒家的当代境遇
在近些年来的当代儒学研究中,人们似乎多言"境界",而很少论及"境遇"。而实际上,儒家思想中那个普遍的道德心性及其所开显出来的形上境界,是要通过具体的、差别性的"境遇"来体现和落实的。此所谓"境遇",包括个体的、社会的和时代的。而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个人的遭遇又往往是与社会、时代的因素不可分割地纠结在一起,特别是对于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儒者更是这样。普遍的道德心性在具体而特殊的境遇求落实所产生的矛盾与问题,乃是促使儒家思想谋求自我调整、转化和充实的动力与契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儒家与生活的关系也就是"境界"与"境遇"的关系。无视于时代的特殊问题和每一位儒者独特的生命感受,而只是片面地强调儒家思想无所不在的普遍性和超越性,则此所谓"普遍性&...
· 做园林设计,你需要考虑的・・・
作为一名园林设计师,设计前后,你需要考虑哪些问题?什么样的园林是好?本文从以前几个方面阐述园林设计师在做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几点:第一,“需要就是好”如果说面积大,好发挥,那么请问要多大是多大?怎样大才够大?如果说美观的就是好,那么怎么才是最美?怎样保证人人都会赞同?那个项目能做得比颐和园还美?其实园林本来就没有不美的。以为仅仅有了园林就有了卖点,这是错误的。要知道,哪个园林没有卖点,哪个楼盘么有原来。你有别人也有的东西怎么能称之为“卖点”呢?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不弄清园林是给什么人做的,那么就不要做了。道理很简单,你看到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你会去珍惜吗?会去在意吗?所以,我们要根据目标客户的需要,追求实质、精心细化,根据他们的生活、工作环境、个性进行园林规划,不要以点概面,更不能抓面漏点,要把园林做到业主心里去。第二,个性化设计如果说园林做得越奇特越能体现个性化,这也是一种误区,主要误在设计...
· 乡村公园让人期待・・・
乡村里有乡村公园就好比城市里有市民休闲公园一样,而且,作为乡村旅游休闲项目和农业观光的高端形态,乡村公园实际上是包括广阔的田野在内,农作物种植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大农业公园。随着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的兴起,乡村公园不仅服务于村民,还是服务于城市市民的全体国民公园。目前大部分农村的现状,与这样的要求相距甚远,甚至背道而驰。绿水青山已不复见,脏乱差随处可见,生态遭到破坏``````。而在不少地方,把建设新农村,片面理解为大拆大建,不仅重蹈许多城市建设中不重视保护的覆辙,随着新楼一片片崛起,承载历史的记忆也同时被抹去,使乡村传统文化的根脉面临从此全部切断的危险。现在农村的环境危机,不仅在于破坏程度的严重,更在于不少地方的治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人还以为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只是城市的问题。有些地方,一方面把乡村的大树巨石往城市移栽,另一方面又把污染向农村转移,基本上还没有乡村公园的概念。然而,...
· 卷谱・册谱・本谱
舟老板送谱到谱局,神情格外小心,对统谱工作问了又问,生怕碰到不顺。约是他心里觉得当问的都问到了,认为还要得,方才轻手细脚的把谱包放到会议桌上来,打开谱包的那一阵子,着实让众人等了些时辰,那包谱的红布还加包了薄膜,里三层外三层的包了又包。舟老板边解包节边说话,说他今年五十七,谱是他爷(爸爸)交待要拿过来的。他爷说谱只有一卷,谱上记得有他家祖老大公的年庚。还是的时候,学生司令带人到姓上来烧谱,那时候的谱是归缘老四家里管着的,缘老四家里是富裕中农,不大敢在人面前说多了话,学生司令一吓,就吓得他把一箱子谱都端到禾场里去了。舟老板家里是贫农,那时他的爷也正当年,他爷虽然没读过书,但早就晓得缘老四家里的谱上记得有他家大爷祖大爷老祖宗,爷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火头上抄出一卷,当着众人的面说:爷急得屎来了,拿把纸去揩屁股。学生司令见是自己一边的贫农,而且见到爷的把子大,也有点怕贫爷的巴掌拳头不认得人,也就算...
· 酒文化―酒与诗词―《中吕・阳春曲・知己》
白朴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回头沧海又尘飞。日月疾,自发故人稀。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四时风月一闲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