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郭店儒简的礼乐思想研究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5
转发:0
评论:0
郭店儒简的礼乐思想研究,郭店儒简中,真正正面论述礼乐的文献并不多,但是,笔者以为,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却

郭店儒简中,真正正 面论述礼乐的文献并不多,但是,笔者以为,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却无不与礼乐有深刻的联 系,或者说,无不以礼乐为行文达意的背景。礼乐的精神在郭店儒简中,主要表现在性情修养的层 面和宗教超越的层 面,隐微而深奥,“极乎天而蟠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涉及到 了先秦儒 家哲学中最为玄妙的东西,是值得我们深究的。  

 

一 

 

    王国维先生说,古代的“礼”字像“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观堂集林・ 卷一・释礼》)《说文解字・示部》说,礼,“履也,所以事神 致福也。”因此,“礼”的理解首先应该从宗教的层 面来进行挖掘,因为“礼”直接来源于宗教,植根于宗教。对此,荀子说得十分透彻:“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荀子的论述,解析起来,可以划分为宗教的形而上的层 面,和的形而下的层 面。宗教化,使礼崇高起来,庄重起来,严肃起来;化,则是礼繁密起来,现实起来,实用起来。 

    在先秦儒 家的文献中,最普遍的观点是,礼,产生于男女之别,肇始于婚礼之中。《礼记・昏义》说:“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 周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礼造端于夫妇的论述似乎与礼的宗教起源有相左之处,但是,先秦儒 家还以为,夫妇是天尊地卑、阴阳大化的表征,而且婚礼直接上承于天地神明的交 合,“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礼记・昏义》)由此看来,礼造端于夫妇与礼起源于宗教的说法,实际上具有一 致性。 

    《尚书・尧典》载,伯夷典三礼;《礼记・礼运》又说,礼义以为纪。可见,有史以来,中国的统治者们从来都没有忽视过礼的重要性,从来都是把礼视为 家国天下生死存亡的大纲:“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 曲礼上》)这主要是因为“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恶其乱也,故 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监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荀子・王 制》)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角度,深刻地阐述 了礼之所以在古代中国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礼的宗教性在先秦儒 家思想的体 系中,并不根本性地取决于它的起源,而是取决于它的思想本质和哲学形态。儒 家哲学的本质,或者说,它的哲学形态是以一种天人冥 合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就从灵魂的深处规定 了礼的本质和样态:“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 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 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上以顺天地鬼神,下以 合人情人心。因此,礼的神韵在“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礼记・礼器》)《 论语・学而》也说得很清楚:“礼之用,和为贵,之道斯为美。”一个“和”字,把礼的内涵点描得淋 漓尽 致、入木三分 了。 

    先秦儒 家哲学概括性地讲,可以称之为人学。先秦人学的基本形式就是 孔子的“为己之学”(《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郭店儒简中,这种学问体现在《五行》、《穷达以时》、《成之闻之》、《性自命出》、《尊德义》中。为己之学的关键,在于现实的道德践履,必须“忠”而且“会”(《语丛・三》第63简),由“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论语・里仁》),由繁而“独”,由多而“一”,由偏而“集大成”,最后“ 舍体”超升,上达于神明,与天道冥 合。这种由现实的践履上达神明的中介,从一个重要的方 面来讲,就是通过“礼”的“祭”来实现的:“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之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只是,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次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礼记・礼运》)这样一来,“祭”就成 了“为己之学”的修炼过程中的一种上达于天的主体心态:“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 合诸天道,春、 秋尝。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有乐而尝无乐。”(《礼记・祭义》)怀着凄怆之心、怵惕之心, 合诸天道,“乐以迎来,哀以送往”,实际上就是对“我”的主体性的宗教性超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郭店儒简的礼乐思想研究
郭店儒简中,真正正面论述礼乐的文献并不多,但是,笔者以为,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却无不与礼乐有深刻的联系,或者说,无不以礼乐为行文达意的背景。礼乐的精神在郭店儒简中,主要表现在性情修养的层面和宗教超越的层面,隐微而深奥,“极乎天而蟠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涉及到了先秦儒家哲学中最为玄妙的东西,是值得我们深究的。一王国维先生说,古代的“礼”字像“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观堂集林・卷一・释礼》)《说文解字・示部》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因此,“礼”的理解首先应该从宗教的层面来进行挖掘,因为“礼”直接来源于宗教,植根于宗教。对此,荀子说得十分透彻:“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荀子的论述,解析起来,可以划分为宗教的形...
· 郭店楚简儒家礼乐文化精义辩析
内容提要:本文对郭店楚简儒家著作中有关礼乐文化的论述作了疏理和阐释,并与先秦其它儒家著作进行比较,以揭示这些思想观点的价值和意义。全文主要以礼乐的产生、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礼乐的教化功能、礼乐与仁德、刑法的关系、礼与乐的关系等几个面来阐述的。
· 郭店儒简的儒法融通
摘要:郭店儒简主要是孔门七十子及其后学的作品,其思想内容和学术倾向与孔门后学的分化有密切关系。目前学术界对儒简兼融法家的情况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试析了儒简儒法融通的主要内容:礼乐与刑法并举,劝赏与刑杀并用,德治为主和刑罚为辅。儒简的儒法融通对于我们认识先秦思想史上早期儒法关系有重要意义。关
· 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
顾炎武曾指出,周贞定王二年(公元前467年)至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凡一百三十三年间“史文阙轶,考古者为之茫昧。”(《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史文阙轶”的情况呢?孟子曾说“诸侯恶其害己,皆去其籍。”这是说一些对诸侯不利的文献典籍被人为地有意地毁掉了。当然,“史文阙轶”可能也还有别的原因。顾氏所说的时代正是孔子之后七十子及其后学的时代。正因为“皆去其籍”、“史文阙轶”,以致于韩非所说的“儒分为八,
· 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
内容提要:先秦儒学的三大坐标为孔孟荀,其基本思想虽同,却有很大变化发展。其间的变化轨迹,由於资料缺乏,一直看不清晰;特别是孔孟之间的一百七十年。最近湖北荆门一座战国墓葬的竹简被整理出版,为了解战国中期及前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前所未知的宝贵资料。本文认为,这批竹书属思孟学派著作,是早期儒家心性学说的重要文献;它的出土,补足了孔孟之间思想链条上所曾经缺失的一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