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从儒家文化的和平思想看中国“和平崛起”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5
转发:0
评论:0
从儒家文化的和平思想看中国“和平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针对国际社会上的“中国威胁论”,本文通过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针对国际社会上的“中国威胁论”,本文通过详尽阐释儒家文化和平思想的主要特质,从而论证了儒家文化中的和平思想分别从国际、国家、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平性质与内涵,由此从内部深刻影响了中国“和平崛起”的趋向与和平外交的实践。因此,中国的崛起不仅不会对别的国家构成潜在或实在的威胁,而且有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一、“中国威胁”与中国“和平崛起”

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国际社会一度刮起了“中国威胁论”的风暴,其观点五花八门,既有一般民众的浅显推测,也有官方别有用心的肆意宣传,更有研究机构貌似缜密的论证。美国兰德公司最近发表了一项长篇论著――《解释中国的大战略:过去、现在和未来》故调重弹,通过两方面来论证中国崛起可能给别国造成威胁。即一方面中国对于自己古昔辉煌伟大的历史记忆和重获先前显赫荣光的复兴渴求;中国雪洗鸦片战争后百年民族耻辱的强烈意愿;中国关于自己在历史上的外部安全主要由能够控制周边战略地带的强大国家力量来保证的信念等等。另一方面根据国际政治中的安全疑惧法则和决定强国兴衰、驱动霸权争夺的“权势转移”机理进而认为中国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和权利会威胁他国。

以西方人惯常的理论分析框架来观察国际政治,不可以说其论证没有一点道理,但其致命的缺陷就是这种理论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的和平思想对中国外交的深远影响。受儒家文化中和平思想传统的影响,并结合现实国情,中国一直强调并切实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崛起只会是“和平崛起”,而不会像个别国家鼓吹的那样对别国构成威胁。


 二、儒家文化中的和平思想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中国人)统治别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得多,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的确,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军国主义思想,没有侵犯过其它主权国家一寸领土,更没有殖民统治的罪恶记录。中国儒家文化有着丰富的和平思想,并自古延续形成了中国和平文化的优良传统。

(一)“和而不同”――国家间相处的和谐理念

 “和而不同”简而言之是指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从而在本质上达到相近或相似。“和”、“同”两个概念,都是讲同一性的,但内涵却有很大不同。“同”是指否认矛盾,不承认差异的同一性,而“和”则是承认有矛盾,有差异的同一性,因此“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而“和”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

中国儒家文化主张“和而不同”。春秋末期,针对和与同的差异,儒家认为从日常生活到国家大事,都是靠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意见“相成”、“相济”,形成“和”的局面,方能生存发展;如果拒斥不同,追求一律,只能一事无成。同时孔子把“和同思想”提炼为道德箴言,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一直流传并影响至今。儒家文化提倡的“和而不同”思想的要旨是:第一,事物是各各不同的;第二,不同事物互补互济;第三,整个局面因之而和谐。

在与异民族相处时,儒家把这种“和”的观念置于具体的民族关系中,出现了“和而不同”的理念,这一点与西方的民族观念很不相同。今天,“和而不同”这一古老的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活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国际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承认不同,但是要“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必走的一条道路,否则就要出现纷争。而现在人类拥有的武器能量已经可以在瞬间毁灭掉自身。如果只强调“同”而不讲求“和”,纷争到极端状态,那只能是毁灭。中国奉行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外交政策正是这一思想的鲜明体现。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理念。

(二)行“仁政”、修“文德”――国家内政外交的和平理想

“仁政” 爱民、“文德”教化是儒家思想在内政外交上的理想期求。

“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范畴,体现着一种核心的精神内涵。“爱人”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就具体内容而言,首先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也就是自己想要的东西也要别人能够得到。其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因此,“仁者爱人”就是要求对人要有同情心,关心和爱护他人,遇到事情能够设身处地去考虑别人的利益。孔子的弟子曾子把它概括为“忠恕”,他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做到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够融洽,家庭会和睦,社会也就会和谐太平。季康子曾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颜渊》)也就是说只要统治者以身作则去修“文德”、“克己复礼”,完全不必要用战争和暴力的手段来治理国家。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上的华夏民族和周边的夷、狄、戎、蛮等诸少数民族进入时代。在处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关系上,儒家主张修“文德”的对外政策。从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出发,孔子认为可行于华夏的礼乐也可用于夷狄,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言忠信,行敬笃,虽蛮貊之邦,行矣。”(《论语・卫灵公》)认为夷狄蛮貊等民族,虽然文化上落后于华夏,但仍可用礼乐道德来教化他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从儒家文化的和平思想看中国“和平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针对国际社会上的“中国威胁论”,本文通过详尽阐释儒家文化和平思想的主要特质,从而论证了儒家文化中的和平思想分别从国际、国家、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平性质与内涵,由此从内部深刻影响了中国“和平崛起”的趋向与和平外交的实践。因此,中国的崛起不仅不会对别的国家构成潜在或实在的威胁,而且有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一、“中国威胁”与中国“和平崛起”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国际社会一度刮起了“中国威胁论”的风暴,其观点五花八门,既有一般民众的浅显推测,也有官方别有用心的肆意宣传,更有研究机构貌似缜密的论证。美国兰德公司最近发表了一项长篇论著――《解释中国的大战略:过去、现在和未来》故调重弹,通过两方面来论证中国崛起可能给别国造成威胁。即一方面中国对于自己古昔辉煌伟大的历史记忆和重获先前显赫荣光的复兴渴求;中国雪洗鸦片战争后百年民族耻辱的强烈意愿;...
· 和平传统与中国崛起
内容提要:古代中国存在于观念和制度层面的和平传统,以文化主义超越种族主义和军事主义,曾经造就了中国内部多种族间的相对和谐,也使东亚区域形成稳定有序的朝贡格局。这一传统对今天的“中国崛起”仍具启发意义,在东亚区域与其它国家民族一起协力创造“东亚共同知识空间”,不仅有利于中国的文明复兴,也有利于整个东亚世界的和平发展。但中国和平传统对“仁恕”之道的过分张扬,也曾经使古代中国后来在尚武精神上产生缺失,并导致几次皇朝在外力入侵面前的崩溃。当下中国也应从和平传统的这一影响中吸取经验教训,在致力于建构中国与东亚世界的知识、思想和文化的共同性的同时,还要对“和平”的内涵有确切把握,对以军事实力为支柱的整体性的国家能力建设不能掉以轻心。“中国崛起”命题正引来人们越来越多关注,海内海外在感受到中国发展所显露出来的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对中国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有所疑虑。如何在不可阻挡的“文明复兴”意志与内外的担忧...
· 和平崛起,中国人的宣言
“中国崛起”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战略问题。中国崛起的特殊历史条件是经济全球化,确立其世界市场地位是现阶段崛起的目标特征。中国崛起面临着制度建设和财富分配两大内部难题,同时面临着软力量建构的重大任务----中国崛起一个不可回避的战略课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战略家们就开始思考中国崛起的历史轨迹。保罗*肯尼迪在其代表作《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就已经详尽探讨了中国崛起的起点和条件。他指出:“中国是主要大国中最穷的一个,同时所处的战略地位也许最不好。”这是中国崛起的两大制约因素,我们也可以把它确定为中国崛起的两大指标体系,即经济实力和战略地位。但是,保罗*肯尼迪又极其深刻地预见到中国崛起的两大条件。一是中国领导人形成了“一个宏伟的、思想连贯和富于远见的战略,这方面将胜过莫斯科、华盛顿和东京,更不必说西欧了”。二是中国将“保持经济发展持续上升,这个国家可望在几十年内发生巨大变化”。这不愧是大师的见地,道...
· 闵和平
【闵和平】男,1969年5月至1974年8月在乡村行医,并拜师学中医;1974年9月至1976年8月在荆州卫校学习中医药专业;1976年9月至1989年5月在京山县厂河卫生院工作;1981年至1985年参加湖北中医学院大专函授;现任职于京山县罗店镇卫生院。能够运用中医理论辩证施治各种妇科病,如月经病、带下崩漏、盆腔瘀血、症瘕职聚,疗效独特,治愈率达95%以上;运用消积、健脾、驱蛔、补虚法治疗小儿府积,总有效率达98%以上;运用手法复位配合小夹板固定,实行动静结合,功能锻炼治疗上下肢闭合性骨干骨折以及肩、肘、腕、指间、髋、膝、踝、趾、下颌诸关节脱位的整复,康复完好率达99%。
· 和平区
区划历史历史上,由于距离天津老城较远,天津市和平区境内人口稀少。明清时期,和平区境内村落逐渐增多。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和平区境内先后成为天津英租界、天津美租界、天津法租界、天津日租界,日后这四个租界也成为天津最繁华的租界地。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和平区境内除租界外,南市地区和新兴街地区隶属于当时的天津县南段。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和平区境内除租界外,南市地区隶属于天津县东区,新兴街地区隶属于天津县南区。1913年4月,南市地区隶属于东区六所管辖,新兴街地区隶属于西区。1928年6月20日,南市地区隶属于为公安一区一、六所管辖,新兴街地区隶属于公安二区管辖。1938年3月,南市地区隶属于第一区,新兴街地区隶属于第二区。1943年,天津日租界改名为兴亚第一区,天津英租界和天津法租界分别改名为兴亚第二区和兴亚第三区。1944年4月,天津日租界和天津法租界划分为一区,天津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