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式古民居发展现状与对策
赣式古民居发展现状与对策,[摘要]本文通过对现有赣式古民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建筑特色、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探
[摘 要]本文通过对现有赣式古民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建筑特色、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探讨这一历史文脉与冰冷的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的共存的问题,并在保护赣式古民居的基础上,发掘、提炼赣式古民居的文化因子及建筑设计元素,使其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和形式相结合,力求历史的文脉得以创新和持续发展,形成赣式人居文化新的特征,构筑现代赣式民居独特的人文景观。
[关键词]赣式古民居 提炼 创新
江西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有着众多具有特色的古村古民居,它们诉说着民居的发展历史,它们是赣文化的载体之一。到目前为止,江西共有47个古民居被列为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扶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建立古民居档案,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宅、牌坊、书院、楼台亭阁等建筑物进行妥善保护。同时积极引导村民成立古村落保护协会等民间组织,配合村委会对古村落保护进行监督管理。使得赣式古民居能够得以展现在人们面前。
一、赣式古民居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现存的赣式古民居主要建立在明清时期,目前随着研究人员的挖掘,使很多边远地区的民居浮出水面,通过国家和当地政府的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些民居被妥善的保护起来。并通过媒体、网络、旅游等形式宣传,使赣式民居文化广为流传。江西的古民居主要集中在婺源、赣南等地区。目前婺源县拥有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个全国民俗文化村,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婺源宗祠、清华彩虹桥、理坑村古民居3处13个点荣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三雕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江西婺源县沱川乡的理坑,建村于南宋初年,是婺源县明清建筑保护最为完整的村庄之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而在世界建筑史上堪称一绝,以体量巨大、防卫功能完备,集家、堡、祠于一体的客家民居中,世人公认的赣南方形围屋是最具代表性之一的,是有形客家文化中的代表与象征。它是公元三世纪东汉中后期中原地区大庄园主的典型住宅形式坞堡,也就是一种小型的城堡。据梁思成先生研究,北魏至唐代的建筑,在庭院围墙的四角都建有角楼,保存着古代防御性的遗风,但这种四角建楼的布置,在宋代以后已甚少。然而恰恰在此时期,南迁的客家先民为了适应新的特殊的生存环境,为了家族和宗族的安全,高墙大院、聚族而居成为最佳选择,把中原逐渐消亡的建筑形式和技术带到了赣南,因而学术界称赣南方围是汉代坞堡的“活化石”。另外,始建于 清朝嘉庆年间的分宜邓家老屋,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赣西地区面积最大的围屋。
二、赣式古民居的建筑特色
不同的地区,古民居的特点不一样。在江西众多的民居中,具有建筑特色是天井、围屋、三雕等。首先天井是指上缘由屋顶四向的屋檐或墙壁组合构成,下底铺地面积大于井口,凿内池、留沟防、设路径、安石埠、置盆载种种异制。都具有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等多种建筑功能。居民天井的空间尺度以间为基准,空间形态与明堂厅堂为一体,是一个无具象界面的类井状泛空间。在南方地区采用组合式天井的较普遍,而江西古民居中的天井设计是开合式的,它是我国民居中独特的天井形式,特点是运用活动式格棚调节遮阳、争取良好的室内物理环境又取得丰富的光影效果。它对我国庭院设计有着深远影响。其次是围屋,它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的围屋占地8至10亩,大的要超过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屋往往需要5至10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客家围屋的特点是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又是整座围屋的防御围墙。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闽西的土围楼合称为中国“四大古民居”。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几个县,总数有600座左右。其中以龙南最为集中。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龙南县的围屋有370多座,形状各异,其中“方围屋”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均属全国之最。江西古民居建筑特点再次是三雕。在众多的建筑结构和部位都有三雕,它们雕工精湛,栩栩如生,而且每一副图案仿佛诉说着一个 故事,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位于新余市分宜县湖泽镇尚睦村的邓家大屋,该建筑群的门、窗木雕盛行,雕刻技艺精湛,题材丰富多彩。主要内容有楼台亭阁、桥梁、农耕鱼樵、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历史戏剧类题材,极具地方特色,展现当时社会人文面貌,又包含大屋主人的希望及企盼。这些门、楼、阁、窗上的雕塑中,有反映分宜及周边景观的《围屋全貌图》、《魁星阁》、《分宜万年桥》、《华屋连薨》、《廊榭图》、《分宜古城东门图》、《浮桥图》、《宜春台》、《城门与考棚》;有反映分宜人民生产、生活的《耕牧图》、《纺织图》、《捕鱼图》、《射猎图》、《入城图》、《船运图》、《挑夫图》、《船临城下》、《码头装卸图》;有反映文人学子寒窗苦读、科场拼搏的《树下读书图》、《进城赶考图》;还有反映大屋的主人祈求天下太平、幸福的《鸟禽花树图》、《鸟兽率舞图》、《梅鹿图》、《万字锦》等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客家围屋中极为少见。
[关键词]赣式古民居 提炼 创新
江西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有着众多具有特色的古村古民居,它们诉说着民居的发展历史,它们是赣文化的载体之一。到目前为止,江西共有47个古民居被列为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扶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建立古民居档案,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宅、牌坊、书院、楼台亭阁等建筑物进行妥善保护。同时积极引导村民成立古村落保护协会等民间组织,配合村委会对古村落保护进行监督管理。使得赣式古民居能够得以展现在人们面前。
一、赣式古民居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现存的赣式古民居主要建立在明清时期,目前随着研究人员的挖掘,使很多边远地区的民居浮出水面,通过国家和当地政府的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些民居被妥善的保护起来。并通过媒体、网络、旅游等形式宣传,使赣式民居文化广为流传。江西的古民居主要集中在婺源、赣南等地区。目前婺源县拥有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个全国民俗文化村,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婺源宗祠、清华彩虹桥、理坑村古民居3处13个点荣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三雕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江西婺源县沱川乡的理坑,建村于南宋初年,是婺源县明清建筑保护最为完整的村庄之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而在世界建筑史上堪称一绝,以体量巨大、防卫功能完备,集家、堡、祠于一体的客家民居中,世人公认的赣南方形围屋是最具代表性之一的,是有形客家文化中的代表与象征。它是公元三世纪东汉中后期中原地区大庄园主的典型住宅形式坞堡,也就是一种小型的城堡。据梁思成先生研究,北魏至唐代的建筑,在庭院围墙的四角都建有角楼,保存着古代防御性的遗风,但这种四角建楼的布置,在宋代以后已甚少。然而恰恰在此时期,南迁的客家先民为了适应新的特殊的生存环境,为了家族和宗族的安全,高墙大院、聚族而居成为最佳选择,把中原逐渐消亡的建筑形式和技术带到了赣南,因而学术界称赣南方围是汉代坞堡的“活化石”。另外,始建于 清朝嘉庆年间的分宜邓家老屋,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赣西地区面积最大的围屋。
二、赣式古民居的建筑特色
不同的地区,古民居的特点不一样。在江西众多的民居中,具有建筑特色是天井、围屋、三雕等。首先天井是指上缘由屋顶四向的屋檐或墙壁组合构成,下底铺地面积大于井口,凿内池、留沟防、设路径、安石埠、置盆载种种异制。都具有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等多种建筑功能。居民天井的空间尺度以间为基准,空间形态与明堂厅堂为一体,是一个无具象界面的类井状泛空间。在南方地区采用组合式天井的较普遍,而江西古民居中的天井设计是开合式的,它是我国民居中独特的天井形式,特点是运用活动式格棚调节遮阳、争取良好的室内物理环境又取得丰富的光影效果。它对我国庭院设计有着深远影响。其次是围屋,它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的围屋占地8至10亩,大的要超过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屋往往需要5至10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客家围屋的特点是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又是整座围屋的防御围墙。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闽西的土围楼合称为中国“四大古民居”。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几个县,总数有600座左右。其中以龙南最为集中。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龙南县的围屋有370多座,形状各异,其中“方围屋”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均属全国之最。江西古民居建筑特点再次是三雕。在众多的建筑结构和部位都有三雕,它们雕工精湛,栩栩如生,而且每一副图案仿佛诉说着一个 故事,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位于新余市分宜县湖泽镇尚睦村的邓家大屋,该建筑群的门、窗木雕盛行,雕刻技艺精湛,题材丰富多彩。主要内容有楼台亭阁、桥梁、农耕鱼樵、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历史戏剧类题材,极具地方特色,展现当时社会人文面貌,又包含大屋主人的希望及企盼。这些门、楼、阁、窗上的雕塑中,有反映分宜及周边景观的《围屋全貌图》、《魁星阁》、《分宜万年桥》、《华屋连薨》、《廊榭图》、《分宜古城东门图》、《浮桥图》、《宜春台》、《城门与考棚》;有反映分宜人民生产、生活的《耕牧图》、《纺织图》、《捕鱼图》、《射猎图》、《入城图》、《船运图》、《挑夫图》、《船临城下》、《码头装卸图》;有反映文人学子寒窗苦读、科场拼搏的《树下读书图》、《进城赶考图》;还有反映大屋的主人祈求天下太平、幸福的《鸟禽花树图》、《鸟兽率舞图》、《梅鹿图》、《万字锦》等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客家围屋中极为少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赣式古民居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有赣式古民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建筑特色、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探讨这一历史文脉与冰冷的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的共存的问题,并在保护赣式古民居的基础上,发掘、提炼赣式古民居的文化因子及建筑设计元素,使其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和形式相结合,力求历史的文脉得以创新和持续发展,形成赣式人居文化新的特征,构筑现代赣式民居独特的人文景观。[关键词]赣式古民居提炼创新江西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有着众多具有特色的古村古民居,它们诉说着民居的发展历史,它们是赣文化的载体之一。到目前为止,江西共有47个古民居被列为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扶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建立古民居档案,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宅、牌坊、书院、楼台亭阁等建筑物进行妥善保护。同时积极引导村民成立古村落保护协会等民间组织,配合村委会对古村落保护进行监督管理。使得赣式古民居能够得以展现在人...
· 中国皮影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根据史料和近代民间皮影艺术流传的实际状况,可以推断和证实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倍出。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也彼彼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还随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尔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
· 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内容提要】文章对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摘要题】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关键词】灰色文献/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正文】灰色文献是指通过正常途径难以获得的文献。传统的灰色文献主要包括会议论文、科技报告、内部刊物、政府报告、学位论文、档案文献、产品样本、广告样本、翻译文献等。1997举行的第三次灰色文献国际会议,就灰色文献的定义基本达成了共识,认为灰色文献是指不受商业出版者控制的,由各级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工商业界生产的各类印刷或电子形式的文献资料。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传统的出版费用的增加,通过网络出版、传播和获取灰色文献成为重要的手段。网络灰色文献不仅包括传统灰色文献的网络载体形式,而且还包括许多非正式出版但具有学术性的在线信息、电子预印本等。一般来说,网络灰色文献资源主要是对科研和生产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学术信息资源。本文主要对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
· 谈中国美术馆的现状与发展
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建馆40周年庆典前夕,记者在这座经典建筑的主楼弧形大厅了馆长、著名画家杨立舟先生。他动情地说,中国美术馆走过了40年曲折而又辉煌的道路,四十而不惑,它正在走向成熟。接着,他向记者简要介绍了整修一新的中国美术馆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走向―――■堪称“国家圣殿”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博物馆大都与著名的建筑物有关。我们中国美术馆坐落在从东皇城根、五四大街到阜成门这条“文脉”的东端。它是由建筑大师戴念慈先生主持设计,实际上吸收了敦煌莫高窟的建筑风格,民族性是其最突出的特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它都堪称是国家级圣殿。中国美术馆是1958年为迎接建国10周年大庆而建造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但并没有在1959年落成,而是经过三年困难时期到1962年才建成。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它受到严重破坏。此后一直修修补补,到1989年,国家拨专款维修,主要进行抗震加固。■整修后与国际水平接轨从去年5月到今年...
· 蛋鸡互啄的原因与对策
啄癖是集约化养鸡中常见的症状,根据啄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啄羽、啄肛、啄蛋等。生产实践中要注意分清原因,对症处理。(一)原因1.饲养密度过大:饲养密度过大导致水槽、料槽不足,鸡群争抢水料,使有些鸡只体内营养缺乏,易发生啄癖。2.鸡群整齐度差:0—20周龄,鸡群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体重和骨路快速增长,若饲养管理不当,会造成鸡群的体重、胫长不达标,使鸡群整齐度差,这样会造成鸡群发生啄癖。3.鸡舍环境调控不当:如果鸡舍内的空气污浊或有害气体超标,鸡群就会烦躁不安,发生啄癖;若温度不均衡,忽冷忽热,会给鸡群造成很大的应激,发生啄癖;鸡舍光照时间过长、强度过大、光线不均匀、外界光线直接照射鸡群,均易使鸡群发生啄癖。4.日粮营养不合理:日粮中动物蛋白含量不足或氨基酸不平衡,致使鸡群不能有效地利用日粮中的蛋白质,进而引起啄癖;钙和磷的缺乏,维生素B2,B6和B12的缺乏均可引起啄癖。(二)常见类型及诱因1...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