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试论刘勰“通变”与叶燮“正变”的可比性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4
转发:0
评论:0
试论刘勰“通变”与叶燮“正变”的可比性,摘要:“通变”与“正变”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而刘勰的“通变”与叶燮的“

  摘要:“通变”与“正变”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而刘勰的“通变”与叶燮的“正变”各自在两个范畴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他们的思想虽然前后相隔一千多年,但其诗学思想提出的历史语境,针对的问题以及表达的形式等三个方面的相似性特征,使两者的比较获得了可能性。

  关键词:通变;正变;比较;可比性
  
  比较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正如美国学者斯旺森所说,“没有比较的思维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不进行对比,一切科学思想和所有科学研究,也都是不可思议的。”Ⅲ但是,比较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可比性问题。所谓“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之间的相通性。那么,刘勰的“通变”与叶燮的“正变”是否具备这样的可比性呢?刘勰为南朝梁文学理论家,《文心雕龙》被章学诚称为“体大而虑周”(《文史通义・诗话》),叶燮是清初诗论家,《原诗》被林云铭称着“痛扫后世各持所见以论诗流弊。”(《原诗叙》)他们虽然先后相隔一千多年,但都因其理论特色在传统诗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况且“通变”与“正变”都试图解决诗歌创作的现实问题,对诗歌的发展都曾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何面对已有传统是诗学理论的重大问题。在传统诗学中,这一问题又经常表现为复古与创新。对此不同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诗歌的创作与理论的发展。刘勰的齐梁与叶燮的明清之际,正是这种矛盾冲突的集中期,使他们诗学思想产生于类似的语境,因此,在复古与创新之间便成为两者可比性的前提。
  “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政治的混乱使统治者无暇顾及思想方面的控制,这为新思想的产生让出了较大的空间。就诗学而言,原来依附于哲学、伦理学的思想开始独立,并且,各种不相容的诗学观念又可能同存于一个空间。刘勰正处于“复古”与“新变”的争论点上。
  就复古而言,西晋挚虞(?-311年)树立复古大旗,认为文学应“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文章流别论》)回到儒家诗教的老路,为人伦教化服务。当五言体诗从民间走向文人,成为主流之时,他又极力倡导“四言为正”,伸四言,黜五言,显示其保守性。裴子野(469-530)又在《雕虫论》中批评刘宋至齐梁诗为“吟咏情性”、“非止乎礼义”,坚持儒家诗教中心,“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梁书,裴子野传》)坚守“古法”。与此相应,东晋葛洪(281-341年)虽然总体上倾向于儒,但文学观念却选择新变。与挚虞相反,他提出今文胜古文,坚持认为“古者事醇素,今者莫不雕饰”,是时移世改,理自然也。以萧纲(503-551年)为首的宫体诗人也极力批评崇古宗经的文风,指责他们“竞学浮疏,争为阐缓。玄冬修夜,思所不得。既殊比兴,正背风骚。”(《答湘东王和试诗书》)。萧子显梳理建安到刘宋的诗歌线索,认为“不相祖述”,提出“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的主张。萧统(501-531年)也在《文选序》中提出“踵其事而增华”,为新变开道。总之,刘勰正处于复古与创新针锋相对的时代。
  叶燮的处境与刘勰相差无几。明代后期,文坛上也经历了复古与反古之争。高《唐诗品汇》追随严羽,宗法盛唐。承他的路,李东阳开启了“七子派”,认为“宋诗深,却去唐远”,得出“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明史・文苑传序》)“宋人于诗无所得”(《怀麓堂诗话》)的结论。可以说,明代从弘治到万历近百年间,以前七子为代表的模拟复古占尽了上风。尔后,王世贞承李梦阳,主张“言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明史・文苑三・王世贞传》)认为“之文实。东京之文弱,犹未离实也。六朝之文浮,离实也。唐之文庸,犹未离浮也;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元无文。”(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但与此相对,反古倾向也应运而生。公安派代表袁宏道高举反古旗帜,认为“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寒而袭夏之葛者也。”(《雪涛阁集序》)诗歌之变不得不为,“诗之气,一代减一代,故古也厚,今也薄。诗之奇之妙之工之无所不极,一代盛一代,故古有不尽之情,今无不写之景。然则古何必高,今何必卑哉?”(《袁宏道集笺校》卷一八)等等,他们以“性灵”为中心,从“真”、“变”、“趣”、“奇”等方面坚持反古。当公安派渐变为浅率俚俗后,又有竟陵起而振之。对于公安、竟陵,钱谦益以为,“中郎之论出,王、李之云雾一扫,天下之人文才士始知疏瀹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泽之病,其功伟矣。机锋侧出,矫枉过正,于是狂瞽交扇,鄙俚公行,雅故灭裂,风华扫地。竟陵代起,以凄清幽独矫之,而海内之风气复大变。”虽然对竟陵派褒奖过头,但也真切地描述了公安、竟陵的反古精神。后来,对于晚明的复古与反古,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的《四库提要》做了这样的归结:“盖明白三杨倡台阁体,递相摹仿,日就庸肤。李梦阳、何景明起而变之,李攀龙、王世贞继而和之,前后七子遂以仿汉摹唐,转移一代之风气。迨其末流,渐成伪体,涂泽字句,钩棘篇章,万喙一音,陈因生厌,于是公安三袁,又乘其弊而排诋之。三袁者,一庶子宗道,一吏部郎中中道,一即宏道也。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色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又复靡然而从之。”虽然叶氏在新变略占上风之时,但仍处于复古与反古之间也是无疑的。
  可见,刘勰与叶燮都处于诗歌创作中的复古与反古之间,即都面对着相似的诗学语境。刘勰拣出“通变”,叶燮提出“正变”,都是对复古与反古之争的回应。诗学语境的相似使它们之间取得了可比性。
  刘勰的“通变”与叶燮的“正变”,目的在调和或消解复古与反古之对立,这就是两者针对问题的相通性。也就是说,“正变”与“通变”两个概念外延不同,但都力图消解这样的对立,这也为两者的比较提供了可能。
  在传统诗学中,“正变”与“通变”都有丰富的内涵,如“正变”,在“诗”与“时”的关系中有汉儒的“风雅正变”;在诗歌发展中有“诗体代变”。“通变”也是如此,先有《易传》的“变则通,通则久”,后有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刘勰“通变”的诗学转向,再到皎然的“复古通变”论,以及唐宋八大家对“通变”的论述等等,都有其特定的内涵。那么,刘勰的“通变”与叶燮的“正变”是否有相通之处呢?
  就刘勰的“通变”,至今比较通行的阐释大致可归纳出三种:一是“复古说”。最早见于清代学者纪昀的“当代之新声,既无非滥调,则古人之旧式,转属新声。复古而名以通变。”后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承纪昀之说,以为“通变之道,惟在师古,所谓变者,变世俗之文,非变古昔之法也。”月二是继承与革新说。马茂元《说通变》认为,“就其不变的实质而言则是‘通’,就其日新月异的现象而言则为‘变’。”陆侃如也认为刘勰“称继承的关系为‘通’,称革新的情况为‘变’。”郭绍虞在《中国历代文论选》中也赞同马先生的看法。三是会通、适变或创新。刘建国《“通变”杂谈》认为,《通变》是“研究怎样‘会通’,怎样‘适变’,怎样在‘会通’的基础上‘适变’。”张国庆则认为。“‘通’,主要有‘通晓’与‘开通’二义;其‘变’,指变化创新。‘通变’联言,指洞晓文学之情变;‘变通’成词,指通过变化创新使文学事业行路畅通、生生不已。”
  虽然刘勰没有直接界定“通变”的内涵,他的真实想法今天也无从知晓。这与刘勰本身表达的模糊性有关;况且语言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也值得怀疑。以上三种阐释也只是后人以各自的“文化场域”审视“通变”的结果。这种诠释的多样性正好表明概念内涵的丰富性与鲜活性。但这几种诠释,无论是复古,是继承与革新,还是会通、适变或创新,都明确无误地表明了“通变”所针对的问题――为“复古”与“反古”开出药方,消解两者的对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试论刘勰“通变”与叶燮“正变”的可比性
摘要:“通变”与“正变”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而刘勰的“通变”与叶燮的“正变”各自在两个范畴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他们的思想虽然前后相隔一千多年,但其诗学思想提出的历史语境,针对的问题以及表达的形式等三个方面的相似性特征,使两者的比较获得了可能性。关键词:通变;正变;比较;可比性比较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正如美国学者斯旺森所说,“没有比较的思维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不进行对比,一切科学思想和所有科学研究,也都是不可思议的。”Ⅲ但是,比较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可比性问题。所谓“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之间的相通性。那么,刘勰的“通变”与叶燮的“正变”是否具备这样的可比性呢?刘勰为南朝梁文学理论家,《文心雕龙》被章学诚称为“体大而虑周”(《文史通义・诗话》),叶燮是清初诗论家,《原诗》被林云铭称着“痛扫后世各持所见以论诗流弊。”(《原诗叙》)他们虽然先后相隔一千多年,但都因其理论特色在传统诗学中占有重...
· 《俞正燮全集》
《俞正燮全集》是由俞正燮编写,黄山书社出版的一本书籍。图书信息作者:俞正燮(作者,编者),于石,马君骅,诸伟奇(注释解说词)出版社:黄山书社;第1版(2005年9月1日)丛书名:安徽古籍丛书第7辑・安徽古籍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纂精装:1729页正文语种:简体中文开本:32ISBN:7807071354条形码:9787807071358产品尺寸及重量:21x14.5x7.6cm;2Kg内容简介《俞正燮全集(共3册)》内容简介:俞正燮身处清王朝盛极而衰的前夜,他以对社会的深切体验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密切关注现实社会,重视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蔡元培将他与黄宗羲、戴东原并称清代三大思想家,周作人更将他与汉代王充、明代李贽奉为"中国思想界三贤"。俞正燮(1775--1840),字理初,安徽黟县人,清代著名学者,为嘉、道间转变学风之代表人物。其自幼刻苦读书,尝"拥籍数万卷,手翻不辍,辍已成诵,地人名、...
· 试论叶适的道统论
摘要:叶适有明确的道统思想,以为自尧舜禹至孔子有着一个连贯的道统次序。他反对将曾子、子思、孟子列入儒家道统之内,显示出他反对程朱的道统论及否认他们的道统继承权。同时,他本人也有着强烈的继承道统的思想,以为儒家道统存在于六经之中,因此通过读经则可以继承道统。叶适的道统论与他的王道功利说也是有关系的。首先,叶适认为三代圣贤也讲功利,但它是基于王道基础之上的,而后世讲功利则基于申商韩非等人的理论之上。其次,叶适以这种王道功利说来衡量后世史事,以此评判他们是否继承道统。叶适的王道功利论与道统论相辅相成,体现在他对历史问题的看法上。叶适对历史问题的看法不是一种向前看的观点,而是一种强烈的回归三代的观点,这种观点正是他的以人心来讨论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关键词:叶适;道统论;王道功利论关于叶适的道统论问题,前辈与时贤已注意到叶适批评孟子,否认子思、孟子等人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
· 试论叶适的道统论
摘要:叶适有明确的道统思想,以为自尧舜禹至孔子有着一个连贯的道统次序。他反对将曾子、子思、孟子列入儒家道统之内,显示出他反对程朱的道统论及否认他们的道统继承权。同时,他本人也有着强烈的继承道统的思想,以为儒家道统存在于六经之中,因此通过读经则可以继承道统。叶适的道统论与他的王道功利说也是有关系的。首先,叶适认为三代圣贤也讲功利,但它是基于王道基础之上的,而后世讲功利则基于申商韩非等人的理论之上。其次,叶适以这种王道功利说来衡量后世史事,以此评判他们是否继承道统。叶适的王道功利论与道统论相辅相成,体现在他对历史问题的看法上。叶适对历史问题的看法不是一种向前看的观点,而是一种强烈的回归三代的观点,这种观点正是他的以人心来讨论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关键词:叶适;道统论;王道功利论关于叶适的道统论问题,前辈与时贤已注意到叶适批评孟子,否认子思、孟子等人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
· 正变锁
1960年4月出生,主治医师,1977年毕业于榆次县医卫班,1987年毕业于健康报振兴中医刊授学院,1991年毕业于乡村医生刊授学院。现任榆次市山庄头乡苏家庄村卫生所所长。从事基层医疗工作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攻读《内经》、《伤寒》、《金匾》、《本草纲目》等经典著作,并加强西医各科的学习,勤求苦训,博采众长,潜心钻研,理论联系实际,治愈多种顽症,具有一套独特的疗法。积累了一些单方、偏方、验方、中西医结合的大方,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风医德,受到了同行及患者的称赞。擅长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尤其对脑血管病、风湿等病的治疗有专长。先后运用中西药治疗脑血管病上千例,采用偏方治疗风湿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编著《医感》专著一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