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礼记》与礼学蕴涵的忧患意识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82
转发:0
评论:0
《礼记》与礼学蕴涵的忧患意识,[论文关键词]《礼记》;礼学;忧患意识;自然生态;道德修养[论文摘要]

  [论文关键词] 《礼记》;礼学;忧患意识;自然生态;道德修养

   [论文摘要]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层特质之一,也是<札记>与礼学的重要文化诉求。礼学的忧患意识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现实性与人文性为学派特质的儒家不仅忧患如何缔造和谐安定的社会政治格局,还对自然生态可否养育众生而忧心忡忡,而且为人类如何通过道德修养构建精神家园而深怀忧虑。《札记》与礼学的忧患意识反映了原始儒家的文化自觉精神。
  
   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特定地域环境、特定社会背景与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和风格特征的。忧患意识即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层特质之一,这种无处不在、意味深长的“忧患感”根植于中国文化之整体并弥漫于一切细节。忧患意识始终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历史前进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性格的鲜明特征。
   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轴心时代”,西汉至汉武帝时期是自先秦以来的“诸子”时代之发展后期。这一时期出现的百家之学将中国文化推进到一个璀璨辉煌的新境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和基本格局。《礼记》是儒家礼学言论的汇编,是儒学发展到战国至西汉初期的具有代表性的著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学术所达到的历史高度。《礼记》承载了作为中国文化特质之一的“忧患意识”,蕴涵了儒家对时代政治、自然生态与如何构建人类道德家园的深重忧患,这是一种超越个人生存境遇体验进而上升为对天下民生与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注与忧思的文化自觉精神。
  
   一、礼学对现实政治的深切忧患
  
   周文化建立在总结殷商覆亡教训的基础之上,周代礼乐制度的深层意蕴即包含着周人“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天下忧患意识,中国早期经典文献的字里行间郁积着深重的忧患感。《周易・系辞下》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孟子・告子下》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周礼衰微的春秋战国时期,以拯救社会为任的诸子百家皆怀着深重而难以排遣的“忧患感”走过战乱纷扰、“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们将解除时代忧患作为神圣职责,力图为乱世寻找救治良方。这使得中国文化在形成、发展之时便隐藏着深重的忧患意识,而这种对现实政治的深切忧息使得早期中国文化具有反思历史的凝重也具有革新现实的激情。所以这一时期可谓是中国文化有重大创造之时,百家争鸣中产生的经典至今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启迪人智慧”之作用。因为“这些著作浸透着当时的时代精神”,是“为社会而著书立说”的。诸子文化之所以在千百年历史岁月里能够感动人心,催人奋进,那蓄积于其中的忧患意识无疑是最能够震撼后人的精神力量。
   春秋战国时期,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文化尽管思想内容与思维方式有重大差异,但各家都以西周文化作为精神源泉来构建各自的思想体系,而且在他们所创建的文化体系的深层,都像周文化一样贯穿着忧患意识。儒家主张复兴周代礼乐制度,欲以“仁”拯救人类心灵并将“仁”作为乱世中革新政治的精神依据,他们的社会实践和学术选择皆起因于对时代的忧患。《礼记》从礼文化视角考察特定时代,这使得儒家在剖析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与难以摆脱的政治危机时必然地携带着深重的“忧患感”。
   《礼记・礼运》阐释自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的社会发展史,负载了儒家礼学的重要思想,蕴涵着具有时代特征的忧患意识。《礼运》展示礼文化的时空背景定格于春秋战国时代,更多地涉及孔子生活于其中的鲁国。孔子曰:“呜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非礼也,周公其衰矣!~呜呼哀哉”的喟叹传递出儒家对社会政治深重的“忧患感”。在周幽王、周厉王之前,周礼已衰微,然其大坏,则在幽、厉时。鲁为诸侯之国而行郊之礼,则是礼之失。故下文曰:“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依礼,天子于南郊祭天,诸侯不得行此礼。杞国是夏禹后代的封国而可以郊祭,宋国是殷商后代的封国可以郊祭,鲁国为诸侯之国而行天子之礼,故孔子认为是“非礼”。在礼文化视野下,祭礼不仅是表达宗教感情的仪节和凝聚家族、邦国的活动,而且是极富有政治意珠的文化符号,它表征祭者的身份地位和社会政治之治乱安危。所以儒家对作为周公之国礼仪存焉的鲁国以诸侯身份而行天子“郊”之礼深怀忧患。
   现实生活中存在太多所行之礼与施礼者身份不“称”的僭越行为。《礼记・郊特牲》揭示了当时诸侯僭越天子之礼、大夫僭越诸侯之礼的情形:“故天子微,诸侯僭,大夫强,诸侯胁。于此相贵以等,相觌以货,相赂以利,而天下之礼乱矣。”
   如其一:“庭燎之百,由齐桓公始也。”郑玄注:“僭天子也。庭燎之差,公盖五十,侯、伯、子、男,皆三十。”庭燎”是庭院照明的火把。在周文化里,一切生活事宜皆打上等级制度之烙印,“庭燎”数目也是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标志。天子之数一百;公之数五十;侯、伯、子、男用三十。在“礼崩乐坏”的时代,礼已失去对诸侯的约束力;齐桓公为侯爵,却用天子“庭燎”数,是诸侯而僭越天子之礼。<郊特牲》云“由齐桓公始也”,说明齐桓公只是第一个在使用“庭燎”上僭礼之人,但不是唯一的人,这种僭礼现象在齐桓公之后十分普遍。其二:“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而公庙之设于私家,非礼也。由三桓始。”宗庙祭祀具有彰显等级地位,维护政治统治之意义。与天子同姓的诸侯,以邦国始封之君为始祖,而不敢以生下这位始祖的天子为祖;与诸侯同姓的大夫之家,亦不得以诸侯为祖,而以受封此采地的大夫为祖。“三桓”,是鲁桓公之子仲孙、叔孙、季孙的后代,因政治势力强大而以桓公为祖,是“公庙而设于私家”。其三:“诸侯之宫县而祭以白牡,击玉磐,朱干设锡,冕而舞《大武》,乘大路,诸侯之僭礼也。”陈注:“天子之乐,四面皆县,谓之宫县。诸侯轩县,则三面而已。白牡,殷祭之正牲。后代诸侯,当用时王之祭牲也。又诸侯当击石磐。玉磬,天子乐器。书言‘鸣球’是也。诸侯虽得舞《大武》,但不得朱干设锡,冕服而舞也。干,盾牌也。锡者,盾背之饰,金为之。大路,殷祭天所承之车也。”在周文化里,乐即是礼,有别等差之意义。天子之乐,四面悬挂乐器演奏,诸侯只能三面悬挂乐器演奏;天子用玉磬,诸侯用石磐;天子可用背面装饰了锡的朱红盾牌作道具,诸侯不可;天子乘坐殷王祭天所乘之车,诸侯不可。但在现实中礼的规约作用已丧失,诸侯僭天子礼乐,“宫县而祭以白牡,击玉磬,朱干设锡,冕而舞《大武》,乘大路”,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政治的四分五裂。
   礼学家以饱含时代忧患的笔触记载了时人僭礼的行为,将之作为“礼崩乐坏”的个案进行富有历史意义的解剖。使人们从中真切体会到儒者对社会政治发自内心的“忧患感”和他们企图变革社会、解除社会矛盾与危机的强烈使命感和文化自觉精神。
  
   二、礼学蕴涵的自然生态忧患意识
  
   《礼记》中贯穿着一种重要的礼学思想,这就是“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儒家认为,人们是在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中获得启迪而制礼的,人类的礼仪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森林砍伐与渔猎劳动是上古先民重要的生产活动,在礼学文献所记载的典章制度、政令风俗中多涉及森林砍伐与渔猎生产。儒家在记述和阐释这些礼制中贯穿着一种深刻的文化精神,这就是强调在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中,人必须依顺自然规律,而这种自然观的深层文化缘由则是对自然生态的深刻忧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礼记》与礼学蕴涵的忧患意识
[论文关键词]《礼记》;礼学;忧患意识;自然生态;道德修养[论文摘要]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层特质之一,也是<札记>与礼学的重要文化诉求。礼学的忧患意识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现实性与人文性为学派特质的儒家不仅忧患如何缔造和谐安定的社会政治格局,还对自然生态可否养育众生而忧心忡忡,而且为人类如何通过道德修养构建精神家园而深怀忧虑。《札记》与礼学的忧患意识反映了原始儒家的文化自觉精神。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特定地域环境、特定社会背景与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和风格特征的。忧患意识即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层特质之一,这种无处不在、意味深长的“忧患感”根植于中国文化之整体并弥漫于一切细节。忧患意识始终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历史前进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性格的鲜明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轴心时代”,西汉至汉武帝时期是自先秦以来的“诸...
· 小戴礼记大学
《小戴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R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
· 礼记
《四书五经》知识图谱查看详细关系图四书五经图谱篇章文本承续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引郑玄《六艺论》:“汉兴,高堂生得《礼》十七篇;后得孔氏壁中、河间献王古文《礼》五十六篇、《记》百三十一篇”。小戴传《礼记》四十九篇的说法,也是从东汉郑玄开始的,依据的是也是孔引《六艺论》:“案《汉书·艺文志》、《儒林传》云,传《礼》者十三家,惟高堂生及五传弟子戴德、戴圣名在也”、“今礼行于世者戴德、戴圣之学也”、“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记》是也,戴圣传《记》四十九篇,则此《礼记》是也。”而“大戴删古《记》,小戴删大戴”的说法,依据为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引晋陈邵《周礼论·序》所云:“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删《大戴礼》为四十九篇,是为《小戴礼》。后汉马融、卢植考诸家异同,附戴圣篇章,去其繁重,及所叙略,而行于世,即今之《礼记》也。郑玄亦依卢、马之本而注焉。”唐贞观官撰《隋书...
· 《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
· 《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