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侗族丧葬习俗的宗教文化内涵探析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2
转发:0
评论:0
侗族丧葬习俗的宗教文化内涵探析,[摘要]文章以黔东南侗族地区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该地区丧葬仪式的描述和文化解释
  [摘要]文章以黔东南侗族地区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该地区丧葬仪式的描述和文化解释,从宗教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对该地区的丧葬习俗进行简要分析,归结出侗族丧葬习俗所蕴涵的宗教文化意义。
  [关键词]侗族;丧葬习俗;宗教文化内涵
  
  丧葬习俗作为历史、民族、地域性的行为模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黔东南侗族地区的丧葬习俗,程序繁多,礼仪有简繁和轻重之分,整个丧葬礼仪不但反映出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宗教生活和民族习俗相互融合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意识,而且反映出侗族习俗、信仰、宗教、血缘关系和经济文化状况,本文从宗教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此作一简要分析。
  一、黔东南侗族地区及文化特质简介
  
  (一)黔东南侗族地区简介
  “黔东南”――顾名思义,指的是贵州省东南部,地处湘、桂、黔三省连接的地带。该地区地势西北高,东部和南部较低,山区面积广大,峰峦起伏,具有明显的高原地貌和山区特色。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林木郁郁葱葱,是全国主要林区之一。这一地区是我国侗族的主要聚居区,1956年7月成立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现居住着苗、侗、布依、汉、水、瑶等33个民族,共有人口444.6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64.01万人,其中侗族有141.63万人。
  该地区少数民族大多为古“獠人”与“五溪蛮”的后裔。侗族属于古“骆越”的一支。历史上该地区居民的祖先与汉民族的交流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从 秦朝开始,中央政府就在该地区设郡置县,“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赢政33年)略南越置象郡”;从 隋朝开始,中央政府开始在该地区开郡置州;宋朝以后,汉族大量迁入该地区,“宋以后,汉族流寓渐繁,时势所趋,不得不避为疆土”(《贵州通志・宦迹志》);从 明朝开始,中央政府开始直接管理贵州,“洪武11年(公元1378年)置贵州都卫所,开设屯堡”(《明会典》)。永乐14年(公元1413年)设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建立行省; 清朝的“改土归流”运动,使得更多的汉族进入该地区。“特别是‘改土归流’,清除了关卡障碍,汉人不断迁入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汉族与贵州各民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以上这些运动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也加大了汉文化对该地区的影响。
  
  (二)黔东南地区区域文化特质
  从上所述,侗族自身的文化必然会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但侗族也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至今,侗族地区仍然保留着古“骆越人”的一些习俗,如侗族人的住所仍然保持“杆栏式”的楼房,这与越人“巢居”之俗相似。又如“人死后须浴尸剃发,并将剃下之发藏于死者肩旁同葬,反映了骆越人‘文身断发以避龙’之俗”。
  侗族大多以 姓氏为单位世世代代聚居在崇山峻岭、层层叠叠万重大山的峡谷中、山腰间、平坝上和河溪旁边,侗族人民这种独特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历史条件,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风俗习惯。侗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有约束作用的至高无上的“侗款”。人们依据议定的“款”,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经营农业生产的同时兼营林业。在世世代代的辛勤劳作中,侗族人民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即一元文化母体所衍生的复合式文化,其表现出相应的文化特性:经济上小农经济主导性、文化模式的主体性以及文化发展的滞后性等等,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对该地区的丧葬习俗进行考察。
  
  二、黔东南侗族地区的丧葬习俗
  
  (一)古代葬俗
  1 岩葬。岩葬的形式主要有洞葬和悬棺葬。
  (1)洞葬。是一种将尸体放入棺材后抬至村寨附近的山洞里存放的丧葬方式,大多一穴多棺。关于洞葬的记载,见于明代《贵州图经新志・卷九》,其曰:“镇宁部民曰康佐苗者……有丧则举以杵击曰,更唱迭合,三五日方置尸穴间。”《炎微纪闻・卷四》载:“人死,以杵击椎(碓)塘,和歌哭,椎(碓)棚者,臼也,葬之幽岩密而无识。”古苗族、古侗族、古仡佬族、古土家族都曾流行过洞葬。(2)悬棺葬,又叫崖葬。是一种将尸骨放入棺材之后,将棺材高置于临河的高崖之上的丧葬方法。“唐张篙《朝野佥载》卷之二,‘五溪蛮条’说:‘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同其尸,三年而葬……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白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孝。’”“元周致中《异域志》卷下说:‘五溪蛮即侗蛮,遇父母死……临江高山,凿龛以葬’。”历史上所谓的“五溪蛮”始用于汉代,指生活在今湘西、黔东、桂北一带的少数民族。
  2 树葬。即置尸于树上的葬俗。在古代贵州一些地方使用过这种葬俗,如今黎平县境内古时的居民。
  3 火葬。古代侗族有过将尸体进行火化之后再埋葬的行为,使用火葬是在死者属的情况下,以求除凶辟邪、使死者的灵魂得以顺利升天而使用的。当地古时居民认为者只有进行火化才能顺利升天,才能使死者的灵魂在阴间找到归宿、驱除凶神恶煞以求人间安宁。当地侗族的火葬是着眼于灵魂福祉的丧葬选择,并在尸体火化后,仍然要用棺木盛好骨灰,按照比正常死亡但多一道辟邪超度的程序进行安葬。这一葬俗在今天侗族地区中仍然流行。
    (二)当前葬俗
  当前该地区主要盛行土葬,问有火葬,还将死亡分为正常死亡与两类。正常死亡是指已经有了子女的成年人及老年人的死亡,包括凶死(成年人、有了子女的成年人使用)和夭折(夭折不能进入宗祠和上神龛供奉,更不能进祖坟)。正常死亡一般用土葬,则用火葬。土葬是一种传统而古老的葬式,指用棺材盛放死者的尸体,放人事先挖好的坑里的一种葬俗。
  
  三、黔东南侗族地区丧葬习俗的宗教文化内涵
  
  黔东南侗族地区的葬俗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涉及到儒、佛、道等宗教文化内容,而起支配、主导作用的还是侗族所信仰的原始宗教遗迹。我们知道,“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侗族先民同其他民族一样,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也产生了最原始的宗教观念。“所谓原始的宗教观念,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就是‘万物有灵’,即将人与自然现象和外部力量视为一体,混为一谈的观念。”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和认识能力的低下,人们对自然力和自然物感到惊奇和畏惧,对支配和影响自己的外界现象难以作出合理的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这种“万物有灵”观对后世侗族的信仰始终有着影响,因此,黔东南侗族地区一直流行着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而这种信仰又深刻地影响了侗族的丧葬习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侗族民俗侗族的丧葬习俗有什么特殊之处
侗族丧葬习俗侗族也算是我们所了解的民族里不同的丧葬习俗最多的一个了。对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丧葬习俗,现在这个时代入土为安也大都是化为骨灰的。上祭。于死者去世后第二天举行,祭品须有鸡、鱼、肉“三牲”,诵毕祭文,锣鼓、唢呐、铁炮齐鸣,加上道士的念唱和妇女的哭声,整个葬礼显得十分隆重而悲哀。此外,还给每个参加葬礼者发一条白孝巾,扎在头上为死者戴孝。乐穴。侗族葬礼。在棺木入土之前,把纸钱、树枝、杂草丢在空中燃烧,又杀死一只鸡丢进去,让它在火中蹦跳至气绝才取出.最后沉棺于穴中埋葬。挂葬。是侗族用以安葬未满月死婴之风俗。流行于贵州黎平肇兴。先替死婴穿好衣服,放在粪箕或摄箕中,用新白布(或黑布)盖上,挂在村寨附近山坡的树枝、竹枝上;或用草绳捆好挂上,任野禽野兽吞食。俗以为这样母亲才能再孕,否则就难孕或绝育,故子女多的人家也常常不用此葬法处理死婴。停丧传葬。流行于贵州黎平四塞区和从江县和平区一带。当地风俗...
· 丧葬服饰的特征与内涵
中国周代以来的传统礼制对后世殡仪服饰的影响长达三千年之久,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石。除了承载着避邪、敬畏生命循环和表达哀痛情感等原始文化意蕴之外,丧服还展现了一系列独特的属性特征。一、崇尚哀思以示敬重传统丧服选用未经染色、质地粗朴的白麻布料,寓意在亲人离世的重大时刻,生者愿意暂时搁置世俗享乐,通过朴素且略带苦行意味的生活方式,来面对并尊重逝去的灵魂。二、明确亲属关系、彰显社会地位如“五服”制度及其衍生出的铭旌标识,既体现了丧服穿戴者与亡者的亲缘远近,又揭示了生者之间的血缘和社会联系,人们以此辨识彼此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而铭旌则侧重于昭示死者生前的社会等级和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亲疏有别、贵贱有序、等级分明的原则,并非仅仅体现在丧葬服饰上,而是贯穿于整个丧葬礼仪体系之中,成为了一种深入骨髓的社会规范和伦理秩序。参考资料:殡葬文化学王夫子著
· 试论社会文化变迁下的侗族婚姻习俗探析――以新民中寨为个案
[论文关键词]社会文化变迁婚姻习俗文化[论文摘要]新民中寨的婚姻习俗在文化变迁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对新民中寨以前与现在的婚姻习俗的比较来分析其变化的特点和原因,从而说明文化的稳定是相对的,文化的变迁是永恒而绝对的这一文化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少数民族地区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或者正经历着社会与文化的巨大变迁。社会变迁与文化变迁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社会变迁指社会各方面现象的变化,文化变迁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改变。在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侗族婚姻习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新民中寨的婚姻习俗新民中寨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一个侗族村寨,有关其婚姻习俗,主要是针对以前的习俗来看现在的变化,以下从四个方面来描述:(一)婚姻形式在新民中寨,人们的婚姻是传统的一夫一妻制,存在三种婚姻形式:入赘婚,姑舅表婚,不落夫家。l、...
· 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探析
随着人类旅游事业的进步,宗教旅游项目也发展起来。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和名山胜地的宫观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是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文化设施,这种“文物价值”引起人们的神往。我国宗教文化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旅游价值较高,无论宗教教义、宗教建筑,还是宗教艺术以及宗教名山都是游人瞩目、驻足并为之深深折服的旅游吸引物。宗教文化自身的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1.宗教教义的哲理性宗教提倡善行,并把道德纳入自己的教义之中,成为一种劝世谕人的宗教教条。无论基督教、教还是佛教,它们的道德标准与善恶标准都相一致。比如佛教在具体区分善恶的界限时大致有四种情况:对己对他都有利的是善;对己不利但对他人有利的是大善;对己对他人都不利的是恶;对己有利对他人不利的是大恶。这种以他人为重的道德观表现在实践上就是以“慈悲为本”。2.宗教建筑的艺术性宗教建筑是众多宗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追求一种强烈、...
· 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日本人有哪些丧葬习俗
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丧葬礼仪的国家,其传统的丧葬习俗至今仍非常流行。日本的丧葬仪式从临终开始,直到丧葬结束后的一系列礼节,包括看护、入殓、守夜、告别仪式、火葬、纳骨、法事和服丧等。本文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守夜、告别仪式和火葬等习俗。守夜(通夜)守夜,也称为“通夜”,是在葬礼(正式名称为“葬仪式”)和遗体告别会(告別式)的前夜举行的法事及随后的聚餐。日本人认为,在守夜阶段,往生者还在生死边缘徘徊,可能还有死而复生的希望。因此,要像离世前那样一同进餐,通宵共度。守夜通常从晚上6点左右开始,亲友们会前来烧香并参加法事。法事通常由和尚主持,诵读经文为往生者祈福。法事结束后,亲友们会共进晚餐。守夜的吊唁者离开后,遗属要彻夜守护在遗体旁,蜡烛的火光和线香不能断。据说,线香的香气是供奉往生者的,他们会乘着线香的烟前往来世;而蜡烛的火光则被视为照亮通往来世之路的路标。告别仪式(葬仪式·告別式)告别仪式通常安排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