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福建“连城拳”历史渊源及传承文化背景研究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5
转发:0
评论:0
福建“连城拳”历史渊源及传承文化背景研究,【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连城拳”进行了调查、分析,归纳了“连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连城拳”进行了调查、分析,归纳了“连城拳”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项目的历史渊源和传承文化背景,探索“连城拳”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历史渊源 传承文化 武德 攻法练习
  
  1 前言
  连城习武之风盛行,曾多次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连城拳”是福建七大拳种之一。从宋端拱至今,在悠悠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连城拳”及其支系流行于附近各县乃至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但是由于“连城拳”属于农村体育,不为封建史学家所重视,故而缺乏详细的文字记载。
  随着时代的变迁,“连城拳”逐渐走出了传统的民间自我保护的活动范畴,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传统体育指导中心和各地区武术爱好者的努力下,“连城拳”这项集健身、竞技、教育于一体的民间体育项目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竞技性、社会普及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研究循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连城拳”的文化渊源与现状进行归纳和分析,旨在探讨“连城拳”的发展趋势,以期为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文章对福建“连城拳”进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比较详尽的阅读了关于连城拳研究的资料,对连城老拳师和连城文化馆的相关人员进行个别访谈获得本研究的相关资料。
  3 结果与分析
  3.1“连城拳”的历史渊源
  3.1.1“连城拳”的产生
  “连城拳”,发源于连城县,是连城人喜爱的一项武术健身活动。“连城拳”又称“连城少林拳”或“少林独门拳”,内可分“黄家拳”和“巫家拳”两种。“黄家拳”始于宋朝端拱年间,清顺治十七年,连城拳师黄思焕前往浙东经商,结识宗人黄百家、简宗源及师父黄宗南3人,相互切磋拳术,编创出独特的“南田黄家拳”。“巫家拳”系连城姑田镇洋地村巫必达所创。必达自幼习武,精得少林武术,青年时期拜师访友,将福建少林拳多种攻防刚劲手法与内家拳的藏精、蓄气、培神之固本强骨法紧密结合,创编出“洋地巫家拳”。
  3.1.2连城拳的命名
  黄奎祥,连城县隔田村人,连城县武术班的创始,省武协委员,曾多次参加省、地及全国的武术比赛,并获得较好的成绩。1957年4月,龙岩地区武术观摩赛在连城县城关举行,连城县武术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同年,黄奎祥被挑选进入省武术队集训为参加全国赛做准备,在训练期间教练找奎祥老师询问其套路的名称,奎祥老师想了想说“连城拳”。从此“连城拳”就在外面开始记载,从而推动连城武术在国内的知名度。
  3.1.3“连城拳”的历史沿革和发展
  据 史记载康熙年间,泉州少林寺被朝廷以“少林寺整军经武,图谋不轨”的罪名,被官府焚毁,有一位精于少林南拳的高僧劫中余生,流落到连城县隔川、隔田一带度过余生。高僧将其精湛的武艺传给世人,少林南拳从此传入连城民间,连城拳的起势动作“请拳”,便保持了少林南拳的风格。连城拳在融合了少林南拳后,益加精妙绝伦、炉火纯青”。 清朝中期,黄观杰等人在实践中删改后精益求精,使武术套路更加精炼、充实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连城县习武之风更是方兴未艾,至今在客家谚语和俗语中还保存有“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等武术、武德之说。不少农村无论农闲或雨天,群聚祠堂或厅堂,聘请拳师教练武术。历届的县体委都十分重视武术的培养训练,各届举办的县运动会都把武术列入常规的竞赛项目,每年还举办一次全县武术汇演和中小学生武术比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福建“连城拳”历史渊源及传承文化背景研究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连城拳”进行了调查、分析,归纳了“连城拳”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项目的历史渊源和传承文化背景,探索“连城拳”的未来发展。【关键词】历史渊源传承文化武德攻法练习1前言连城习武之风盛行,曾多次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连城拳”是福建七大拳种之一。从宋端拱至今,在悠悠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连城拳”及其支系流行于附近各县乃至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但是由于“连城拳”属于农村体育,不为封建史学家所重视,故而缺乏详细的文字记载。随着时代的变迁,“连城拳”逐渐走出了传统的民间自我保护的活动范畴,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传统体育指导中心和各地区武术爱好者的努力下,“连城拳”这项集健身、竞技、教育于一体的民间体育项目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竞技性、社会普及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研究循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连城拳”的文化渊源与现状进行归纳和分...
· 福建南音的文化背景
古老的福建南音在其萌芽、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参与,因其流行地域、曲目创作时期的不同,其作品必定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同时,它对其他艺术流派和人们的生活、民俗和宗教也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和影响,从而形成了福建南音的独特文化现象。南音乐器一、福建南音与地方戏曲闽南地区交通条件较为便利,泉州在唐代是当时著名的商阜,发达的经济、丰富的物产、浓郁的文化和独特的方言使闽南地区充满了活力。加上历史上大的战乱都没有波及到闽南,社会秩序安定、政通人和,这些都为福建南音及其他地方戏曲等民间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闽南沿海的锦歌、山海曲、号子小调、台湾歌仔戏、四锦班和盲人走唱等曲艺都与南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与福建南音关系紧密的闽南戏曲剧种有竹马戏、木偶戏、高甲戏和梨园戏。1、竹马戏与福建南音竹马戏流行于闽南沿海漳浦、龙海、云霄等地区,明代群众以当地的民间歌谣、小调和南音为基础而综合创...
· 福建连城童氏
福建连城童氏简介雁门童氏连城理事会福建连城童氏开基祖是十三郎。据有关资料考证,上祖原居河南开封,因金兵犯境,中原鼎沸,先祖朝山公率眷南迂,在浙江绍兴嵊县开基建业。至南宋建炎元年(1127),万一公为避祸又携四子自浙江逃闽,在汀州府青岩里定居。传至十三郎又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迂居连城,先后在城关北门外水竹坪立足,然后再向各地播衍。迄今历806年。连城童氏开基祖十三郎裔孙的播衍情况:(1)迂至本县范围的有:九世祖永清公(徵公房),部份裔孙迂居姑田中堡时,溪口村,下堡村。九世祖永和公(淳公房),部份裔孙迂居北团镇卓家演村,姑田镇长较村。九世祖永贵公(昂公房),部份裔孙迂居文亨镇福地村。十一世祖世坚公(祖公房),部份裔孙迂居莒溪镇莒市村。十一世祖世英公(纶公房),部份裔孙迂居莒溪镇莒市村。十一世祖世昌公(绰公房),部份裔孙迁居揭乐乡揭乐村。十二世祖希周公(周公房),部份裔孙迁居北团镇溪尾村,...
· 武式太极拳传承人郝和
郝和,字为真(1849-1920),河北永年人。他体貌魁伟,敦厚强毅,深嗜武技,及观李亦畲打手,遂改从亦畲专心学太极拳,两年余仅得粗迹,勤学苦练者六载。亦畲叹其诚笃,乃授之真诀,自此功力日进。能置椅寻丈外,无所倚傍,投人安坐其上,略不倾跌,屡试不一爽。又能手引壮士,使摇晃不能自主,而仍粘随不脱。爱观剧,尝见邻童被挤号泣,亟排众人,掖至身前,环两臂翼蔽之,众涌激若潮,屹立不稍动。相传永年有罗建勋者,矫健多力,能超距登屋,踵门请角,为真再三却谢而后许焉。勋作势疾进,为真静以待之,逮其近身,振手触之,勋身掷起数尺而堕,乃大服而去。简介]编辑武式太极拳传承人第三代详细信息]编辑清河葛老泰,精八方捶,授徒千余,闻亦畲名,请师事,亦畲使从学于为真,泰殊勉强。亦畲知其意,命与为真相搏,甫合,为真以推手中擒拿法进擎泰膊,泰臂不能脱,足不能移,身不能转,呼曰:"释我!释我!"为真曰:"能动乎?"曰:"不能矣...
· 连城县项氏拳传人项朝;七旬老人展拳脚灵巧似游蛇
海峡导报2月22日讯(记者吴林增通讯员黄水林李绍炜文/图)别看他年过七旬,翻转、勾拳、舞刀、劈腿……舞台上,他时而像灵蛇,时而像猛虎。昨日,在龙岩连城县武术馆,连城人以一场武术表演,开始元宵前的狂欢,拉开了2013年“四季连城·客家元宵狂欢节”活动的帷幕。比赛现场,连城拳各种传统、新编武术套路悉数登场,四门钩、项氏拳、心安拳、老虎伸腰、缠丝等各种拳法或冲或劈,或推或砍,跳跃、跌仆、滚翻动作不断,令人目不暇接。舞台上,一个七旬老人出场,博得掌声阵阵。他是项氏拳传人项朝,虽然年近七旬,但动作轻灵敏捷,灵活多变,腰腿脚下功夫了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