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浅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0
转发:0
评论:0
浅论孟子的民本思想,论文关键词:孟子 民 君 仁政 道德论文摘要: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民

  论文关键词:孟子  民  君  仁政  道德

  论文摘要:在孟子的“仁政”思想 中,民本思想是最富特 色且最具魅力的。孟子认 为人 民是社会和 国家的根基 .人 民创造的财富是社会 存在 与发展 以及统 治者维持统治的基础,民心的 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统治者只有得到 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 固 自己的统 治,治理好 国家。要得到 百姓 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经济上富民、惠民;政治上宽民、爱民;思想上教民、化民。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 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说:“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 、政事。”(《孟子・尽心下》)他已经认识到了,在国家 的实际治理 中 ,百姓是尤 为重要的力量。“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是故得乎丘 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 为大夫 。”(《孟子 ・尽心 下》)得到诸侯的赏识可 以成为大夫 ,得到天子 的欢心可以成 为诸侯 .得 到百姓的拥护才可以成为天子。由此可见 ,在百姓 、大夫 、诸侯 、天子的层层结构中 ,天子 的地位最高 、最尊 贵,但也只有得到百姓的拥护才能成为天子。失去了民心 ,天子也就不复存在 了。可见孟 子“民贵君轻 ”的含义是 ,民是社会 和国家的根基 .万万不可动摇 。对统治者而言 ,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 的事情 。那么统治者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从而得到民众的支持呢?具体来说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 经济上要富民、惠民

  在孟子 以前,孔子就 主张在经济上 惠民。他说 :“养民也惠 。”(《论语 ・公 冶长》)“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颜 渊》)“因民之所 利而利之 。”(《论语・尧 日》)孔子认 为君主治 理国家首先 应该 富民 、惠 民 ,给人民好 处 ,就着人民能得 利益之处而使他们得利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只有百姓富足了 ,国家才能富强 。孟子继 承了孔子 的富民、惠民的思想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民之产”。 是 故 明君 制 民之 产 ,必使 仰足 以事 父母 .俯足 以蓄妻子 ,乐岁终 身饱 ,凶年免 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也轻。(《孟子・梁惠王上》) 就是说 ,英 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 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 ,丰衣足食 ;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 。然后再 去引导他们走上 向善 的道路 ,老百姓就会很容易听从乐。“制民之产”是使百姓拥有固定的产业,即“恒产 ”。有了“恒产”百姓就不会颠沛流离 ,犯上作乱了。所以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 而刑之,是 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 ・梁惠王上》)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 .如果 没有固定 的产业收入 .也就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 和行为准则。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再加以处罚,这就等于陷害。所以说,英明仁德 的君 主应 该首先使人们有固定的产业收入 ,这样百姓就 会有“恒心”.就可以安居乐业 ,发展生产了。

  要使百姓有“恒产 ”,就必须从划分 土地界限开始 。“夫仁政 ,必 自经界始 。经界 不正 ,井地不 钧 ,谷 禄不平 ,是 故暴 君汗吏 必慢其经界 。经界即正 ,分 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滕文公上》)就是说 ,如果 田界 划分得不正确 ,田地的大小就 不均匀 ,作为俸禄 的田租收入也 就不会公平合理 .所 以暴虐 的君主和贪官污吏就要打乱正确的 田界。如果 田界正确了,给百姓分配 田地 ,都可以毫不费力地作 出决定了。在这里 ,孟子看到 ,土地界 限划分 的重 要性 ,认识 到田界如果划分不正确 ,暴君汗吏就会 大肆兼并 土地 ;土地被 大量兼并 ,百 姓就会失去“恒产”流离失所 ,以至 于违法乱纪 。

  在如何正确划分经界的问题上,孟子主张实行 “井田制”照孟子所说 ,“井田制 ”就是 国家把 土地划成许多小块,每块一百亩 ,九块一组 ,排列成井 字形 。在一组 中,中间一块是公田其余八块为私田,授于八家农民使用。八家农民合力耕种中间的公田,收入归土地的所有者,其私 田的收入农 民可以 自己享用 。“方里 而井 ,井九百亩 ,其 中为公 田。八家皆百亩 ,同养公田;公事毕 ,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滕 文公 上》)按照孟子的设 想 ,“井 田制”可 以将农 民固定在土地上,无论 埋葬还是搬家 .都不离开本乡本土。

  从 事实上讲,的确 .我 国古代 社会 的根本 问题是 土地问题 。一切矛盾 、问题 都由此而来 :一 切斗争归根结底都 是为了争夺土地 。孟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所 以主张公平分给农民土地,以此作为“仁政”的开始。在此基础上 ,他还主 张实行适 宜的赋税制度 ,即“助法”。

  夏后 氏五十而贡。殷人七 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 。其实皆什一也 。彻者 ,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日:“治地莫善于助 ,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 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 ,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 ;凶年 ,粪其 田而不足 ,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盼盼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 ,又称贷 而益之 ,使 老稚转乎 沟壑 ,恶在其为 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 田。由此观之 ,虽周 亦助也。(《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推行的这种税收制度 ,即“助法”,是古代就已经使用过的  夏代用 的是“贡法”,商朝用 的是“助法”,周朝用的是“彻法”。它们的税率都是十分抽一,但对 比而言 ,“助法 ”应该是最好的税收制度 。之所以这样说 ,是 因为“贡法”不分年成好坏 ,非收满一定的数额不成 。那么 ,丰年 尚且好说 ,可是到了灾年,农民连养家糊 151都不够 ,根本无法承受 。对 比而言 ,实行 “助法”.在井田中 ,“中为公 田,其外八家各授一区,但借助其 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复税其私 田。”这种“九一而助”的税收制度对农 民来说.确实是三者之 中最有利的。 除了推行“井 田制”,主张实行合理的土地税收制度以外 ,孟子还建议“薄赋敛”。

  易其田畴.薄其赋敛 ,民可使富也。食之 以时,用之以礼 .财不可胜 用也  民非水火不生活 ,昏暮扣人之 门户求水火.无带与者 .至足矣  圣人 治天下 ,使有菽 粟如 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 ・尽心上》) 重视耕种 。减轻赋税,就可 以使百姓 富足 。与此同时,还应该节约消费 以礼而行 ,要让百姓 的粮食像 水火一样 多 ,这样百姓就会有仁德 了。“薄赋敛”不仅是指减轻农 民的土地税收,而且还应该包括对社会其他 阶层在税收上的优惠政策 。

  总之 .孟子试图通过经济上的各种政策来惠民、富 民。因 为他知道 ,首先要从物 质上满足人 民的要求 ,让他们拥有 自己 固定的产业收入 .并且 减轻 国家的各项税 收,这样百姓才能安 居乐业 ,人心才能稳定,天下也才能安定 。

  二、政治上要宽民、爱民

  孔子 曾说:“道之 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 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政”是指法制 、禁令 。“刑”是指刑罚。政和刑都是强制性 的规范 ,只能制约民众 的外在行为 ,不能养成内在的羞 耻心、价值观 。人们虽然不违背规范 ,但那只是 为了规避惩罚 ,他们并不认为违背规范是 可耻的。“道之 以德”是通过为政者道德人格 的魅力与其德行 的感召 .兴起民众为仁 向善的心志.在内在心志 的驱动下,自觉自愿 .自动 自发地效法为政者的价 值选 择和行为方式 。在这里,孔子将道德和刑罚 、政令作 了对比 ,他发现道德的社会效果更好 。很显然 ,他反对统治者对百姓实行严刑峻法 ,认 为统治者应该选择道德 .对百姓进行“内心统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浅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论文关键词:孟子民君仁政道德论文摘要: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民本思想是最富特色且最具魅力的。孟子认为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人民创造的财富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以及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基础,民心的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统治者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治理好国家。要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经济上富民、惠民;政治上宽民、爱民;思想上教民、化民。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说:“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下》)他已经认识到了,在国家的实际治理中,百姓是尤为重要的力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诸侯的赏识可以成为大夫,得到天子的欢心可以成为诸侯.得到百姓的拥护才可以成为天子。由此可见,在百姓、大夫、诸侯、天子的层层结构中,天子的地位最高、最尊贵,但也只有...
· 古公父的民本思想
◎狄马在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次有名的部族迁徙。这个部族当时还没有名字。如果非要称他们为什么,那么只能称作“豳”。因为他们的五世祖庆节(公刘的儿子)被商王封国于“豳”(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周”是他们后来的名字,是他们由豳迁岐,到“周原”这个地方定居后,以邑为名,故号为周的。部族的首领叫“父”,《史记》中称为“古公父”,古公就是“豳公”,“古”言年岁久也,犹今之“老太爷”。但先秦时的作家如庄子、孟子都称他为“大王”。“大王”即“太王”,是他的曾孙周武王建周后追谥他的封号。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周太王”。他住过的地方叫“太王城”,他的墓叫“太王陵”。周太王领导的这次部族迁徙规模有多大呢?《史记》中没有明确记载。汉人伏胜写的《尚书大传》里说:“周人奔而从之者三千乘,一止而成三千户之邑。”一户若按五口人计,这次迁徙大概共一万五千人左右。迁徙的路程有多远呢?《史记》中也没有明确记载...
· 古公父的民本思想
在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次有名的部族迁徙。这个部族当时还没有名字。如果非要称他们为什么,那么只能称作“豳”。因为他们的五世祖庆节(公刘的儿子)被商王封国于“豳”(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周”是他们后来的名字,是他们由豳迁岐,到“周原”这个地方定居后,以邑为名,故号为周的。部族的首领叫“父”,《史记》中称为“古公父”,古公就是“豳公”,“古”言年岁久也,犹今之“老太爷”。但先秦时的作家如庄子、孟子都称他为“大王”。“大王”即“太王”,是他的曾孙周武王建周后追谥他的封号。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周太王”。他住过的地方叫“太王城”,他的墓叫“太王陵”。周太王领导的这次部族迁徙规模有多大呢?《史记》中没有明确记载。汉人伏胜写的《尚书大传》里说:“周人奔而从之者三千乘,一止而成三千户之邑。”一户若按五口人计,这次迁徙大概共一万五千人左右。迁徙的路程有多远呢?《史记》中也没有明确记载。只说...
· 古公父的民本思想
在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次有名的部族迁徙。这个部族当时还没有名字。如果非要称他们为什么,那么只能称作“豳”。因为他们的五世祖庆节(公刘的儿子)被商王封国于“豳”(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周”是他们后来的名字,是他们由豳迁岐,到“周原”这个地方定居后,以邑为名,故号为周的。部族的首领叫“父”,《史记》中称为“古公父”,古公就是“豳公”,“古”言年岁久也,犹今之“老太爷”。但先秦时的作家如庄子、孟子都称他为“大王”。“大王”即“太王”,是他的曾孙周武王建周后追谥他的封号。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周太王”。他住过的地方叫“太王城”,他的墓叫“太王陵”。周太王领导的这次部族迁徙规模有多大呢?《史记》中没有明确记载。汉人伏胜写的《尚书大传》里说:“周人奔而从之者三千乘,一止而成三千户之邑。”一户若按五口人计,这次迁徙大概共一万五千人左右。迁徙的路程有多远呢?《史记》中也没有明确记载。只说...
· 浅论孟子思想对后世影响
孔孟同为儒家巨擘。孔子生当春秋末叶,首揭儒学大义,为儒学之创始者;孟子生当战国,「天下方务於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便以捍卫儒学,驳斥异说为已任,为儒学理论的建立者,故就儒学之方向言,孔子对儒学有定向的作用;就理论体系论,则孟子是建立较完整之儒学体系之哲学,故在先秦哲学家中,孟子实居一特殊之地位。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发展而为「内圣」、「外王」的思想理论-「外王」是施行仁政的理论,「言必称尧舜」,表现了他的政治思想;「内圣」是「存心养性」的功夫。孟子所谓「性善」,是指人性中本同其善端,并以「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来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而推论人性中隐伏著仁、义、礼、智四端。这是与生俱来的,故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此亦是人之所以异於禽兽的地方,因此,若能扩而充之,则可以为「人伦之至」的圣人。进一步分析,人性中能具四端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