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由古代文人的号看古人的价值取向
简述由古代文人的号看古人的价值取向,论文关键词:价值取向学风社会风气论文摘要:古人的称谓有名、字和号三种
论文关键词:价值取向 学风 社会风气
论文摘要:古人的称谓有名、字和号三种。其中名和字受父母长辈影响较大,寄托了父母长辈的美好祝福。名是出生时父母长辈的命名,字是初入学或进入社会时起的学名,而号则是古人自己取得可以自由表达兴趣爱好,且不受家族、宗法、礼仪和行辈限制的称谓。因此,它所反映的古人自身的价值取向更明确,也更具体。而在不同的朝代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同样的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中国古代文人的称谓主要有三种:名、字、号。三者相比较名和字都是父母长辈寄予希望祝福的命名,《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命名的的原则,“公问名于申。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因而“名”和“字”的确定会受到很多的限制,有时并非使用者本人的意思表达,而号则是在本人在成年后,根据个人的意愿表现个人的情趣爱好、理想志愿的称谓。“号”究竟起于何时,历史上并没有准确的记载,但是早在 春秋 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比如春秋四公子田文、黄歇、赵胜、无忌分别号: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到了魏晋 南北朝时期更多的文人有了自己的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 三国曹魏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合称竹林七贤。但并没有形成一种风气。直到唐宋时期文人起号之风盛行。到明清时期文人起号达到了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有几个号。由于文人的“号”大多是个人情趣志向的一种表达,客观上也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
古代文人的自号类型很多,但无外乎取自自己书斋的名称;取自自己的籍贯居住地;直接表达兴趣爱好和志向追求这样几类。这些自号都直接或间接地透露出古代文人的价值取向,反应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古代文人使用自己书房(斋)的名称作为自己自号的现象比较多。比如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自号阳明先生,同是明代的学者、书法家黄道周自号“石斋”,还有象著有《三言二拍》的小说家冯梦龙号“墨憨斋主人”,画家徐渭的“青藤道士”都是取自自己的书斋名。有的古人则是直接以自己的籍贯或是居所为自号。唐代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 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和他同时代的白居易号“香山居士”,还有 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自号“东坡居士”, 清朝小说家蒲松龄自号柳泉居士,袁枚晚年自号仓山居士,他们的号就都是起自自己的籍贯或者居住地。而古人更多的是用“自号”直接的表现自己的爱好情趣,志向追求。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号四明狂客,卢照邻自号幽忧子,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自号放翁,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自号“稼轩”,金文学家刘迎号无诤居士,明文学家、画家李流芳号慎娱居士,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画家朱耷自号八大山人,这些文人的号都抒发了自己的志趣和爱好。
但是当我们综合一个朝代去看我国古代文人的号又会发现一个特点,各个朝代的文人的号总是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大唐盛世,经济繁荣,文学昌盛,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这个时期的大诗人李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 ;诗人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号玉溪生;韩愈号昌黎先生;诗人王绩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可以看出受 唐朝自由开放风气的影响,这些文人的自号也都透露着一股狂放不羁的气势,唐朝的文人们不是故纸堆中的书虫,只知终日读书,更多的文人雅士们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我们现代语说就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们更崇尚自然,鄙视功名利禄,因此在唐朝文人的自号中更多的是居士,当然同时也受到当时统治者推崇佛教的影响。宋朝的统治者仍然推崇佛教,宋朝的同样出现了很多以居士为自号的文人,比如:北宋诗人的魏野自号草堂居士;文学家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文学家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词人秦观自号淮海居士;女诗人陈师道自号后山居士;女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女词人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当相比较唐朝的“居士”宋朝的“居士”们更热衷于学术研究,比如欧阳修的的自号“六一居士”的含义既是“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王国维认为:“宋代学术,方面最多,进步亦最著。……故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势所不逮也。”而且这个时期的文人们不再远庙堂之高,出现了一大批学者型的官员,比如我们熟悉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因此这一时期的文人的号中很少看到归隐山林的意图了。而在北宋灭亡后,文人们受国破家亡的影响,在自己的自号中透露出了不忘宋室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比如诗人、画家郑思肖自号“所南”。 元朝的文人的号的特点又有了新的变化,文人以“道人”为号者尤其多,可能和元代崇尚道教有关。到了 明朝社会风气奢靡,当时的统治者醉心于得道求仙,许多文人情绪消极,郁郁而不得志。比如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自号“六如居士”。“六如”,即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而到了明末清初,明朝的遗民们生活在满人统治之下,怀念故国,很多文人的号都出现了变化,比如著名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号“八大山人”,且在书画作品的署名时将“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之意;
论文摘要:古人的称谓有名、字和号三种。其中名和字受父母长辈影响较大,寄托了父母长辈的美好祝福。名是出生时父母长辈的命名,字是初入学或进入社会时起的学名,而号则是古人自己取得可以自由表达兴趣爱好,且不受家族、宗法、礼仪和行辈限制的称谓。因此,它所反映的古人自身的价值取向更明确,也更具体。而在不同的朝代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同样的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中国古代文人的称谓主要有三种:名、字、号。三者相比较名和字都是父母长辈寄予希望祝福的命名,《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命名的的原则,“公问名于申。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因而“名”和“字”的确定会受到很多的限制,有时并非使用者本人的意思表达,而号则是在本人在成年后,根据个人的意愿表现个人的情趣爱好、理想志愿的称谓。“号”究竟起于何时,历史上并没有准确的记载,但是早在 春秋 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比如春秋四公子田文、黄歇、赵胜、无忌分别号: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到了魏晋 南北朝时期更多的文人有了自己的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 三国曹魏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合称竹林七贤。但并没有形成一种风气。直到唐宋时期文人起号之风盛行。到明清时期文人起号达到了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有几个号。由于文人的“号”大多是个人情趣志向的一种表达,客观上也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
古代文人的自号类型很多,但无外乎取自自己书斋的名称;取自自己的籍贯居住地;直接表达兴趣爱好和志向追求这样几类。这些自号都直接或间接地透露出古代文人的价值取向,反应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古代文人使用自己书房(斋)的名称作为自己自号的现象比较多。比如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自号阳明先生,同是明代的学者、书法家黄道周自号“石斋”,还有象著有《三言二拍》的小说家冯梦龙号“墨憨斋主人”,画家徐渭的“青藤道士”都是取自自己的书斋名。有的古人则是直接以自己的籍贯或是居所为自号。唐代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 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和他同时代的白居易号“香山居士”,还有 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自号“东坡居士”, 清朝小说家蒲松龄自号柳泉居士,袁枚晚年自号仓山居士,他们的号就都是起自自己的籍贯或者居住地。而古人更多的是用“自号”直接的表现自己的爱好情趣,志向追求。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号四明狂客,卢照邻自号幽忧子,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自号放翁,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自号“稼轩”,金文学家刘迎号无诤居士,明文学家、画家李流芳号慎娱居士,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画家朱耷自号八大山人,这些文人的号都抒发了自己的志趣和爱好。
但是当我们综合一个朝代去看我国古代文人的号又会发现一个特点,各个朝代的文人的号总是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大唐盛世,经济繁荣,文学昌盛,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这个时期的大诗人李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 ;诗人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号玉溪生;韩愈号昌黎先生;诗人王绩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可以看出受 唐朝自由开放风气的影响,这些文人的自号也都透露着一股狂放不羁的气势,唐朝的文人们不是故纸堆中的书虫,只知终日读书,更多的文人雅士们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我们现代语说就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们更崇尚自然,鄙视功名利禄,因此在唐朝文人的自号中更多的是居士,当然同时也受到当时统治者推崇佛教的影响。宋朝的统治者仍然推崇佛教,宋朝的同样出现了很多以居士为自号的文人,比如:北宋诗人的魏野自号草堂居士;文学家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文学家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词人秦观自号淮海居士;女诗人陈师道自号后山居士;女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女词人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当相比较唐朝的“居士”宋朝的“居士”们更热衷于学术研究,比如欧阳修的的自号“六一居士”的含义既是“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王国维认为:“宋代学术,方面最多,进步亦最著。……故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势所不逮也。”而且这个时期的文人们不再远庙堂之高,出现了一大批学者型的官员,比如我们熟悉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因此这一时期的文人的号中很少看到归隐山林的意图了。而在北宋灭亡后,文人们受国破家亡的影响,在自己的自号中透露出了不忘宋室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比如诗人、画家郑思肖自号“所南”。 元朝的文人的号的特点又有了新的变化,文人以“道人”为号者尤其多,可能和元代崇尚道教有关。到了 明朝社会风气奢靡,当时的统治者醉心于得道求仙,许多文人情绪消极,郁郁而不得志。比如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自号“六如居士”。“六如”,即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而到了明末清初,明朝的遗民们生活在满人统治之下,怀念故国,很多文人的号都出现了变化,比如著名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号“八大山人”,且在书画作品的署名时将“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简述由古代文人的号看古人的价值取向
论文关键词:价值取向学风社会风气论文摘要:古人的称谓有名、字和号三种。其中名和字受父母长辈影响较大,寄托了父母长辈的美好祝福。名是出生时父母长辈的命名,字是初入学或进入社会时起的学名,而号则是古人自己取得可以自由表达兴趣爱好,且不受家族、宗法、礼仪和行辈限制的称谓。因此,它所反映的古人自身的价值取向更明确,也更具体。而在不同的朝代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同样的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中国古代文人的称谓主要有三种:名、字、号。三者相比较名和字都是父母长辈寄予希望祝福的命名,《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命名的的原则,“公问名于申。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因而“名”和“字”的确定会受到很多的限制,有时并非使用者本人的意思表达,而号则是在本人在成年后,根据个人的意愿表现...
· 古人的名、字、号及谥号、庙号、年号
名的由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多,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的日益密切,为了把某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区分开来,便出现了某一群人共有的标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姓”;在一群人中间,为了把这中间的你、我、他区分开,也就出现了只属于个人的标志,这种标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名”。关于名的起源,从汉字“名”字本身也可推知其最早的含义。这一汉字由“夕”和“口”两部分组成,对此,《说文解字》解释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字的由来自周代开始,人不但有“名”,而且还得有“字”。“字”,是在“名”之后新增的称呼。《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人生下来3月要取名,20岁加字。《典礼上》有“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就是说,当男子加冠,女子及笄,表示其已成人,将要正式参加社会交往时,就要在其名之后再加字。为什么要有字?唐人孔颖达为《檀弓上》“幼名,冠字”作...
· 乱谈三国英雄,从冷兵器看刘关张的性取向
古时的骚客舞文弄墨吟诗作赋,大都讲究个“起、承、转、合”。要说这四点当中,尤以“起”字为重,开篇如果长蛇吐信后招绵延,余篇自会洋洋洒洒浩浩荡荡。作为一部以假乱真的史诗小说,《三国演义》人物众多情节繁杂,当然也不会另辟。该书第一回便是桃园结义,在粗略交待了刘关张的相识过程后,文中接着写到:玄德谢别二客,便命良匠打造双股剑;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张飞造丈八点钢矛。言及至此,问题可就不请自到了:照情理而言,三兄弟刚刚喝完鸡血酒,正当热血澎湃情致嫣然,接下来理应去拜会各家的爹娘叔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疏、长幼关系尚没捣弄清楚呢,先打造一堆杀人利器做甚?疑惑重重无关宏旨,罗贯中丝毫不理会,他笔锋一转,悠忽间就写到三兄弟发硎新试、杀人行凶的情节上去了。要说拾掇几个蟊贼嘛,却也拾掇得极是蹊跷,张三漫不经心捅了副将邓茂,关二轻描淡写砍了主将程远志,当此粉墨登场、...
· 端午曾在古代被人认为是“恶日”看古人怎样“驱邪”的吧
古时候的人们把端午看成是毒日、恶日,随着时间推移,至今仍然流传和保存了许多在端午这天驱邪、解毒、求平安的习俗,比如饮雄黄酒……世易时移,现代人该如何在这一天“辟邪”祈福?记者采访了中华周易联合会副会长许雪儿,听她来细述“驱邪”方法,如感兴趣您不妨试试。端午在古代被认为是“恶日”农历五月对应地支中的“巳”、“午”、“未”三月五行属火。“巳”是火的出生状态,“午”是火的极盛状态,“未”是火的衰幕状态。火气到了极盛的状态,也就是阳气达到了极盛状态,就会物极必反,阴气开始产生。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可见,古人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因此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每逢节气转换前后之际,气场最不稳定,易使人心浮动,官非凶灾四起,病菌杂处最易出事,会影响到个...
· 才子配佳人:看古代著名文人与妓女的非常情谊
柳永,字眷卿,初名三变,祖籍福建崇安,大约生活于987年至1053年。他是北宋前期著名的词作家。妓女在阶级社会,是有权有势者剥削、玩弄、损害的对象,封建统治者根本不把她们当做人来看待。然而,柳永的词,却写出了对她们的深切同情、真挚的感情、美好的祝福。他置身于妓女、乐工中间,同她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时人记载:柳永还是个年轻举人时,即常与妓女交游,为她们写歌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为词,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132〕。他甚至为此作出了牺牲。在进士应试之前,他曾写过一网《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变,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将相。柳永画像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词不胫而走,传到了宋仁宗(1010—1063年)的耳朵里,以致在柳永考进士临发榜时,特地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