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两岸和平统一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两岸和平统一,论文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及特征两岸和平统一论文摘要:中华传统文化
论文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内涵及特征 两岸和平统一
论文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台湾地区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它从来就不是独立的。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两岸人文历史认同,增强中华一统观念,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实现两岸统一,可以跨越目前的政治障碍,也可以有力地打击台湾分裂势力,更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和谐两岸,实现中华文化的腾飞。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及特征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类发展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决定了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除了具有人类的共性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逐步创造出来的并经过人们的反复实践、提炼而日趋成为稳定的意识、行为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字、书法、绘画、建筑、音乐、舞蹈、儒、释、道、经、史、子、集、中医、武术等范畴。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内忧外患,朝代更迭,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奥秘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强大生命力。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就认为,历史“有一个决定的‘东西’,就是亚细亚。那个外界的物质的太阳便是从这里升起,而在西方沉没,那个自觉的太阳也在这里升起,散布一种更为高贵的光明”。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强烈的大一统观念。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并流淌在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血液里,成为一种坚如磐石的文化心理。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价值取向。《 诗经》所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乃中华民族大一统观的重要思想之源。经过儒、法两家的论证和充实,历代思想家和统治阶级的丰富和发展,这种大一统思想和观念深深印人中华文化传统之中,并在文学、艺术、建筑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打上深刻的烙印。
其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主题,是民族精神的最集中体现。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到“见义勇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不屈精神等等,其核心内容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才使得中华民族在外敌人侵时,能够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抗争,并成为维护民族和国家统一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三,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情怀。自强是中华民族贯彻古今的重要传统。《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自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强,更多的是指民族要自强、国家要独立的思想,是一种永不满足现状、不断改革进取、革新图强的精神,是一种“奋发振强,励精不已”的积极进取的情怀。这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为民族和国家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其四,兼容天下的广阔胸怀。中华传统文化一贯主张“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不同民族、不同类型、不同派别的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以达到多样统一。正是有了这种胸怀,在中国历史上,才会出现儒道相济、儒法结合、儒佛相融、佛道相通的局面。兼容天下的胸怀,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容纳和吸收上,如基督教、教等等。有了兼容天下的胸怀,才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价值系统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碰撞下,逐步走向统一,更新了自身的面貌,从而也使自身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其五,底蕴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当和睦共处,亲密友好。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和谐求以共生共长,不同求以相辅相成,在和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观念,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
其六,公而忘私的整体主义精神。公、忠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最高原则,从“以公灭私”、“忠德之正”,到“举公义,辟私怨”、“圣人无心,以百姓为心”,乃至“天下之公”、“忠在恤民”等等,都是倡导为民、为国、为天下的公忠伦理,由此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为民族、为社会、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还有对文化精神的理想追求等特征。上述种种特征的中华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成员的思维趋向和共同心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中华传统文化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晶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单一民族,而是聚居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诸多民族的总称,包括了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其中的每一个民族都不是纯之又纯的族体,而是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成分。例如,汉族就是以中原华夏族为基础,融合了周边诸部族而形成的。在文化意义上,民族的融合就表征着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都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同时,各民族文化又不断地相互影响、融合乃至同化。这其中,既有中原文化向其他区域的幅射和传播,少数民族地区及中原以外区域的文化也不断向中原内地渗透,对中原文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漫长的文化融汇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特色的中原齐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主导作用,但儒家以外的道家文化、佛教文化,西南地区的巴蜀文化,南方地区的湘楚文化、吴越文化,北方地区的羌狄民族文化,岭南一带的闽、粤、台文化,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融合了本土各学派的精神成果,而且包融了中国各民族、各区域文化的有益成分,因此,不仅汉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发展作出了贡献,汉族以外的中国各民族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功不可没。中华传统文化不单是大陆各民族的创造,也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大海,无疑也融纳了台湾文化的滚滚川流。台湾与大陆有着相同的史前文化。在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完全连成一体,后来桑田变沧海,使台湾成为大陆边缘的一个岛屿。近年来考古学的研究证明,台湾先民所创造的原始文化,与大陆东南地区的史前文化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1970年,台湾考古工作者在台南县发现了“左镇人”头骨化石,“左镇人”与广西柳江人、福建清流人体质形态相似,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特征,人们推断“左镇人”来自大陆。同时,台东县发现了长滨文化遗址,距今约1.5万年。长滨文化的石器制法与同时代北京周口店遗址的旧石器制法相似,其类型和制作技术又同大陆南部一些旧石器遗址出土的石器相近。表明长滨文化的主人与中国华南旧石器文化的主人为同一种群,前者是后者向东发展的一个支系。另外,据对距今约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卑南文化遗址的考证,卑南文化出土的石器与浙江良渚文化、福建昙石文化和江苏的青莲岗文化出土的石器相似。因为卑南文化遗址出土的石杵、陶质纺锤等文物与今日原住民中的泰雅、阿美两族使用的同种物体极为相似,故学者们据此推断卑南文化的主人很可能是现代高山族的祖先。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早在1946年就曾经指出,台湾的“畲族”是中国古代“百越之族”的支裔。台湾也有学者认为,原住民的祖先就是古代的越濮族。由此可见,台湾的原始人类,包括原住民的祖先均来自大陆,他们所创造的史前文化与大陆史前文化一脉相承,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秦汉以后,历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台湾的经营开发,两岸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从未间断。据范哗《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早在秦始皇时代,徐福曾率千名童男童女移往夷州和璃州,夷州即台湾。另据《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统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南宋时,朝廷在澎湖建造军营,派兵驻防。元至元年间,在澎湖设巡检司,兼顾台湾,但其建置隶属福建晋江县。 明朝末年,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先后侵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大军人台,驱逐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20多年后,康熙皇帝派施琅领军攻占澎湖,郑成功之孙郑克爽归顺 清朝。此后,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依靠大陆丰富的人力物力支援,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郑成功收复台湾至今的300多年里,大陆向台湾先后有多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明末清初之际,闽粤两省有十余万居民追随郑成功大军人台。太平天国时期,福建沿海又有大批居民为躲避战乱而移居台湾。最近的一次是在1945――1949年间,约有200万大陆军民随国民党政权迁往台湾。因此,台湾社会实际上是个移民社会。以目前台湾的情况而论。在2300万居民中,95%以上为汉族人。因此,现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的父亲连横先生在其《台湾通史》一书中写道:“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翻所谓“闽粤之族”,即来自福建的福佬人和广东的客家,他们都是不同时代因戍边、战争、灾害等原因从中原各省迁到广东、福建的,自宋元起又陆续移居澎、台。
在不同历史时期大量大陆移民迁台,不仅带去了丰富的生产技术、耕作方式,而且使大陆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移植到台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结出了累累硕果。台湾的民情风俗与大陆极为相似。移民前往台湾,不仅带去了家乡的方言土语,而且带去了原有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据丁绍仪《东瀛识略》记载:“台民皆徙自闽之漳州、泉州,粤之潮州、嘉应州。其起居、服食、祀祭、婚丧,悉本土风,与内地无甚殊异。”台湾民间的婚丧喜庆礼仪乃至服饰、起居、饮食等,与闽粤两省如出一辙。海峡两岸民众还以同样的方式过着同样的节日,进行着形式相同的民间娱乐。台湾每年举行“祭孔大典”、“城隍爷出巡”、“妈祖过生日”等传统文化活动,动辄吸引几十万人参加,如此大规模的传统文化活动,在大陆已不多见。台湾民间的宗教信仰多由大陆直接传人,现今台湾各地大小寺庙林立,其中供奉的 孔子、关公、禹王、鲁班、妈祖、城隍等,无一不是中华圣贤。
台湾的文学和艺术,深受大陆本土文化的影响。台湾的新文动是在“五四”新文动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它以“五四”新文学理论为指导,以“五四”新文学作品为创作范例。如被人们誉为台湾文学之父的赖和以及吴浊流、杨逵等人,都深受“五四”新文动的影响。台湾的戏剧,一向有大戏小戏之分,无论大戏小戏,均脱胎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戏剧,其题材多取材于明清小说,内容主要是表现古代忠、孝、节、义的传统观念,其服饰、道具、表演形式与中国古代戏剧一致。台湾的音乐,有所谓的圣乐、十三腔乐、郎君乐、南管乐、北管乐等多种,其实都是地道的中国传统音乐。其中,圣乐相传为孔子时代之遗乐,只能在祭祀盛典时演奏,南管乐为中国南方通行的音乐,北管乐则起源于中国北方。由此观之,台湾的文学、音乐、戏剧都与大陆的同一艺术形式有着深刻的渊源和明显的承继关系。
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为地造成了海峡两岸的分离和对峙局面。但这种局面割断不了两岸同胞的血肉联系,割断不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近6o年来,海峡两岸人民都在各自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继承和发扬着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促进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从目前台湾文化领域的情形来看,台湾的学术、文学、音乐及戏剧、电影、电视艺术等都有某些独特的成就,与大陆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台湾兴起了“乡土文学”运动,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吴浊流、钟理和、陈映真、白先勇等人的作品先后在大陆出版,而琼瑶、三毛、林海音等人的作品,更在大陆青年中风靡一时,成为一种时尚。自70年代以来,台湾的音乐工作者在中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作了大量格调健康、节奏明快的校园歌曲和其他抒情歌曲,对中国当代音乐艺术的普及与提高作出了贡献。台湾的电影、电视艺术发展也较快,艺术手法多种多样,但就其内容而言,仍以表现中国人的民族感情、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为主,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论文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台湾地区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它从来就不是独立的。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两岸人文历史认同,增强中华一统观念,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实现两岸统一,可以跨越目前的政治障碍,也可以有力地打击台湾分裂势力,更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和谐两岸,实现中华文化的腾飞。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及特征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类发展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决定了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除了具有人类的共性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逐步创造出来的并经过人们的反复实践、提炼而日趋成为稳定的意识、行为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字、书法、绘画、建筑、音乐、舞蹈、儒、释、道、经、史、子、集、中医、武术等范畴。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内忧外患,朝代更迭,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奥秘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强大生命力。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就认为,历史“有一个决定的‘东西’,就是亚细亚。那个外界的物质的太阳便是从这里升起,而在西方沉没,那个自觉的太阳也在这里升起,散布一种更为高贵的光明”。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强烈的大一统观念。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并流淌在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血液里,成为一种坚如磐石的文化心理。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价值取向。《 诗经》所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乃中华民族大一统观的重要思想之源。经过儒、法两家的论证和充实,历代思想家和统治阶级的丰富和发展,这种大一统思想和观念深深印人中华文化传统之中,并在文学、艺术、建筑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打上深刻的烙印。
其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主题,是民族精神的最集中体现。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到“见义勇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不屈精神等等,其核心内容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才使得中华民族在外敌人侵时,能够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抗争,并成为维护民族和国家统一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三,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情怀。自强是中华民族贯彻古今的重要传统。《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自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强,更多的是指民族要自强、国家要独立的思想,是一种永不满足现状、不断改革进取、革新图强的精神,是一种“奋发振强,励精不已”的积极进取的情怀。这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为民族和国家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其四,兼容天下的广阔胸怀。中华传统文化一贯主张“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不同民族、不同类型、不同派别的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以达到多样统一。正是有了这种胸怀,在中国历史上,才会出现儒道相济、儒法结合、儒佛相融、佛道相通的局面。兼容天下的胸怀,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容纳和吸收上,如基督教、教等等。有了兼容天下的胸怀,才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价值系统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碰撞下,逐步走向统一,更新了自身的面貌,从而也使自身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其五,底蕴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当和睦共处,亲密友好。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和谐求以共生共长,不同求以相辅相成,在和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观念,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
其六,公而忘私的整体主义精神。公、忠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最高原则,从“以公灭私”、“忠德之正”,到“举公义,辟私怨”、“圣人无心,以百姓为心”,乃至“天下之公”、“忠在恤民”等等,都是倡导为民、为国、为天下的公忠伦理,由此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为民族、为社会、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还有对文化精神的理想追求等特征。上述种种特征的中华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成员的思维趋向和共同心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中华传统文化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晶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单一民族,而是聚居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诸多民族的总称,包括了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其中的每一个民族都不是纯之又纯的族体,而是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成分。例如,汉族就是以中原华夏族为基础,融合了周边诸部族而形成的。在文化意义上,民族的融合就表征着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都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同时,各民族文化又不断地相互影响、融合乃至同化。这其中,既有中原文化向其他区域的幅射和传播,少数民族地区及中原以外区域的文化也不断向中原内地渗透,对中原文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漫长的文化融汇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特色的中原齐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主导作用,但儒家以外的道家文化、佛教文化,西南地区的巴蜀文化,南方地区的湘楚文化、吴越文化,北方地区的羌狄民族文化,岭南一带的闽、粤、台文化,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融合了本土各学派的精神成果,而且包融了中国各民族、各区域文化的有益成分,因此,不仅汉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发展作出了贡献,汉族以外的中国各民族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功不可没。中华传统文化不单是大陆各民族的创造,也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大海,无疑也融纳了台湾文化的滚滚川流。台湾与大陆有着相同的史前文化。在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完全连成一体,后来桑田变沧海,使台湾成为大陆边缘的一个岛屿。近年来考古学的研究证明,台湾先民所创造的原始文化,与大陆东南地区的史前文化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1970年,台湾考古工作者在台南县发现了“左镇人”头骨化石,“左镇人”与广西柳江人、福建清流人体质形态相似,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特征,人们推断“左镇人”来自大陆。同时,台东县发现了长滨文化遗址,距今约1.5万年。长滨文化的石器制法与同时代北京周口店遗址的旧石器制法相似,其类型和制作技术又同大陆南部一些旧石器遗址出土的石器相近。表明长滨文化的主人与中国华南旧石器文化的主人为同一种群,前者是后者向东发展的一个支系。另外,据对距今约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卑南文化遗址的考证,卑南文化出土的石器与浙江良渚文化、福建昙石文化和江苏的青莲岗文化出土的石器相似。因为卑南文化遗址出土的石杵、陶质纺锤等文物与今日原住民中的泰雅、阿美两族使用的同种物体极为相似,故学者们据此推断卑南文化的主人很可能是现代高山族的祖先。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早在1946年就曾经指出,台湾的“畲族”是中国古代“百越之族”的支裔。台湾也有学者认为,原住民的祖先就是古代的越濮族。由此可见,台湾的原始人类,包括原住民的祖先均来自大陆,他们所创造的史前文化与大陆史前文化一脉相承,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秦汉以后,历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台湾的经营开发,两岸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从未间断。据范哗《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早在秦始皇时代,徐福曾率千名童男童女移往夷州和璃州,夷州即台湾。另据《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统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南宋时,朝廷在澎湖建造军营,派兵驻防。元至元年间,在澎湖设巡检司,兼顾台湾,但其建置隶属福建晋江县。 明朝末年,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先后侵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大军人台,驱逐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20多年后,康熙皇帝派施琅领军攻占澎湖,郑成功之孙郑克爽归顺 清朝。此后,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依靠大陆丰富的人力物力支援,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郑成功收复台湾至今的300多年里,大陆向台湾先后有多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明末清初之际,闽粤两省有十余万居民追随郑成功大军人台。太平天国时期,福建沿海又有大批居民为躲避战乱而移居台湾。最近的一次是在1945――1949年间,约有200万大陆军民随国民党政权迁往台湾。因此,台湾社会实际上是个移民社会。以目前台湾的情况而论。在2300万居民中,95%以上为汉族人。因此,现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的父亲连横先生在其《台湾通史》一书中写道:“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翻所谓“闽粤之族”,即来自福建的福佬人和广东的客家,他们都是不同时代因戍边、战争、灾害等原因从中原各省迁到广东、福建的,自宋元起又陆续移居澎、台。
在不同历史时期大量大陆移民迁台,不仅带去了丰富的生产技术、耕作方式,而且使大陆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移植到台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结出了累累硕果。台湾的民情风俗与大陆极为相似。移民前往台湾,不仅带去了家乡的方言土语,而且带去了原有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据丁绍仪《东瀛识略》记载:“台民皆徙自闽之漳州、泉州,粤之潮州、嘉应州。其起居、服食、祀祭、婚丧,悉本土风,与内地无甚殊异。”台湾民间的婚丧喜庆礼仪乃至服饰、起居、饮食等,与闽粤两省如出一辙。海峡两岸民众还以同样的方式过着同样的节日,进行着形式相同的民间娱乐。台湾每年举行“祭孔大典”、“城隍爷出巡”、“妈祖过生日”等传统文化活动,动辄吸引几十万人参加,如此大规模的传统文化活动,在大陆已不多见。台湾民间的宗教信仰多由大陆直接传人,现今台湾各地大小寺庙林立,其中供奉的 孔子、关公、禹王、鲁班、妈祖、城隍等,无一不是中华圣贤。
台湾的文学和艺术,深受大陆本土文化的影响。台湾的新文动是在“五四”新文动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它以“五四”新文学理论为指导,以“五四”新文学作品为创作范例。如被人们誉为台湾文学之父的赖和以及吴浊流、杨逵等人,都深受“五四”新文动的影响。台湾的戏剧,一向有大戏小戏之分,无论大戏小戏,均脱胎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戏剧,其题材多取材于明清小说,内容主要是表现古代忠、孝、节、义的传统观念,其服饰、道具、表演形式与中国古代戏剧一致。台湾的音乐,有所谓的圣乐、十三腔乐、郎君乐、南管乐、北管乐等多种,其实都是地道的中国传统音乐。其中,圣乐相传为孔子时代之遗乐,只能在祭祀盛典时演奏,南管乐为中国南方通行的音乐,北管乐则起源于中国北方。由此观之,台湾的文学、音乐、戏剧都与大陆的同一艺术形式有着深刻的渊源和明显的承继关系。
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为地造成了海峡两岸的分离和对峙局面。但这种局面割断不了两岸同胞的血肉联系,割断不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近6o年来,海峡两岸人民都在各自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继承和发扬着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促进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从目前台湾文化领域的情形来看,台湾的学术、文学、音乐及戏剧、电影、电视艺术等都有某些独特的成就,与大陆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台湾兴起了“乡土文学”运动,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吴浊流、钟理和、陈映真、白先勇等人的作品先后在大陆出版,而琼瑶、三毛、林海音等人的作品,更在大陆青年中风靡一时,成为一种时尚。自70年代以来,台湾的音乐工作者在中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作了大量格调健康、节奏明快的校园歌曲和其他抒情歌曲,对中国当代音乐艺术的普及与提高作出了贡献。台湾的电影、电视艺术发展也较快,艺术手法多种多样,但就其内容而言,仍以表现中国人的民族感情、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为主,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https://imgs1.zupu.cn/static/web/img/toplogin.png)
相关资料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36a51b47-97ba-403b-9d73-1089700f3c78.png)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5f77025c-05aa-4528-8ff4-390397a5720d.png)
0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fc60bb85-0172-4554-b1b5-84e226beefd2.png)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77b1b221-2263-4a50-a438-3fe70c458147.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106cf47a-2bf9-43b3-8b6f-76bb2958edd9.png)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通知
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通知各分支机构: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专门就意见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两办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意见》明确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发展路径、具体抓手,为我们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作为专职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工作的社会团体组织,对贯彻两办《意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负有重要责任。各分支机构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学习贯彻...
·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通知
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通知各分支机构: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专门就意见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两办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意见》明确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发展路径、具体抓手,为我们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作为专职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工作的社会团体组织,对贯彻两办《意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负有重要责任。各分支机构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学习贯彻...
·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与姓氏文化的共性和个性
![](https://imgs1.zupu.cn/u/cms/www/201711/15103845cu97.jpg)
中华民族是个讲礼仪的民族。人一见面,少不了互相问候:”您好”!若是面对陌生人,往往都是说:请问“贵姓”。假如发现和自己同姓,其亲近感油然而生,共同都有“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感觉,倍加亲切。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难发现各个姓氏的宗亲会如雨后春笋。它们以研究自己的姓氏文化为轴心,寻根问祖,亲密团结,认祖归宗,从而推动“家谱”“族谱”“宗谱”的修编。正是这种蔚然成风的当下,一个重铸中华民族历史大厦三大支柱——家史、地方志、国史的机遇到来,无疑将会改变久已沉闷历史的无味或苍白,重创中华民族更加自由、丰富、广阔的民族传统人文天地!我们翘首以待的中华民族复兴时机已经到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姓氏文化也应运得到复苏!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什么是姓氏文化?如何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怎样理解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它们在中华民族历史大厦“三大支柱”的核心作用是什么?是融合支持、赞扬?还是将其...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以载道茶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我国今古名茶的品种,总数不下二三百种之多,其质量之精美绝伦,花色品种之丰富多姿,堪称世界之最。据现代科学证实,茶叶中含有蛋白质、脂肪、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和十多种维生素等各种成分多达350多种(一说400种以上),富有营养,能调节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药理作用。历代学者根据约500种古代文献资料的记载和研究成果,将茶的功效归纳为“二十四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清头目,止渴生津,清热,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腻,下气(消胀,止呃),利水(通),通便,治痢,去痰,怯风解表,坚齿,治心痛,疗疮治瘘,疗饥,益气力,延年益寿,其他(烧烟辟蚊蝇等)。茶可谓具有“厚德载物”之秉性。道寓于器,道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使茶与道得到融合、升华,与“文以载道”同,“茶以载道”得以成立,茶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
· 关于《中华五千年》合作
陈先生,您好关于《中华五千年》,在下正好也有这个想法,并且正在写这个剧本,或者说文章.因此,非常希望和你合作,一起来做.不知怎样和您交流比较方便?
关于我们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fc6ee093-f219-47fc-90da-21bd9721b53d.jpg)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ea3c7971-1e11-4045-b81c-880d962d4986.png)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01105/f86bb195-6306-4041-b306-d17003e00182.png)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