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当代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以“互补方法论”的观点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9
转发:0
评论:0
当代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以“互补方法论”的观点,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  整体性  层次性  方法论论文摘要: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  整体性  层次性  方法论
  论文摘要:运用哲学中“互补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就当代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问题给出更加综合全面的方  法论指导原则。以“系统论与还原论”为基础,提出了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观念以及在保护过程中建立“复合层次性保护结构”的方法。
    “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一刻也离不开方法”。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各种方法之后,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方法论思想。但是把这些方法论研究的成果摆在一起相互校正,我们常常发现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难以避免地会提出内容或形式恰好相反(互斥)的方法论思想或体系。在逐渐认识到这一规律后,哲学界提出了“互补方法论”研究。其主要思想就是“在宏观和多重视角下,在原来相互排斥的方法论之间发现彼此观点上的互补性,通过比较和澄明使各种方法论之间保持恰当的,必要的张力,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更加全面完整的解决之道”。它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相当高度的产物,只有当人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把握现实的能力比较发达时,才能产生对不同的方法,对它们的应用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哲学反思的必要和可能。也就是说,它并不是提出某种方法论的问题,而是解决了我们对于各类看起来都“言之有理”的方法论的认识态度和认识方法的问题,它的思想使我们的研究工作避免了方法论上的“先天缺陷”,其运用将是广泛的。
    “系统观和还原论”就是一对互补的方法论思想。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以分析为主的思维方式和以综合为主的思维方式”交替出现。近代科学的进步,是依靠经验的和机械论的思维方式达到的,分析还原论是主要手段。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却将系统观指导下的“以综合为主的整体”思维方式作为重要的方法论基础。“互补方法论”原理,认为系统论和还原论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它提出,“真正的系统观应该是与还原论互补的,它不排斥并且还借助谨严精细的分析手段,还原论是研究的基础。在充分利用还原论的基础上,促使系统观上升为主导思想。”
    我国历史遗产保护过程中面临一些认识上的问题。根本上来说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客观全面评价历史遗产的价值,协调绝对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认识矛盾。通过“互补方法论”的运用,可以获得认识与方法上的跃进。
  1系统整体性与历史遗产“整体保护”观念的形成
    目前我国的遗产概念在对一些重要环节和内容的理解上,由于价值认识的不完整,而出现了概念的脱节,使保护体系存在明显的缺失。最主要的就是对建筑遗产中“艺术价值与历史信息真实性价值,社会主流历史价值与平民、大众历史价值”的理解。可以说,我国到目前为止,获得官方认同的仍然是“文物古迹的艺术、教育的价值以及精英文化价值”。这种认识基本忽略历史遗产中作为建筑物质实体而存在的特征,割裂了它们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把它们当做古董冷藏起来。这种人为的割裂和分解导致我们的保护观念滞后,进而造成保护方法和政策措施的片面。以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应该建立“整体保护”的意识。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整的认识历史遗产综合价值。1987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了《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在第二章保护原则第二条价值中详细列出了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见表1)


    2)从保护的硬件来看,参照国外历史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应该包含:有形遗产保护和无形遗产保护两大类。有形遗产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名城保以及它们中的精华“世界遗产”四大层次。建筑遗产包括: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
    在我国就建筑遗产而言,除了《文物保护法》中规定的保护内容(文物建筑)之外,还应该包括一般性历史遗存,即建立“历史建筑”保护概念。其实早在1999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已经通过《保护民间建筑的国际》明确了对一般传统历史建筑的保护。适时的将“文物古迹”保护概念拓展为“建筑遗产”保护概念,有助于完善遗产的系统。
    3)从软件来看,由于许多历史古迹、文化遗产是与它的环境同时存在的。从文化信息来说,保护历史遗迹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历史信息。单体文物建筑所传承的历史信息是有限的,许多信息则承载于古迹周围的环境、区域的街区形态和结构,甚至包括在城市的景观风貌中。所以,我们必须以整体保护的观念看待历史环境保护。张松先生在《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中谈到,“历史环境保护,是从文物保护出发,保护与此有关的建筑、建筑群、街巷、广场和历史街区,……历史环境保护不是要绝对地保护某些特定的建筑,而是要从整体上保护城镇特色”。
    4)从保护脉络上看,保护遗产从保护建筑艺术珍品,如宫殿、教堂、官邸、寺庙等建筑艺术,发展到保护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一般历史建筑,如祠庙、会馆、民居、作坊等;从保护单体的文物建筑,到保护建筑物周围的历史环境,再发展到保护成片的历史街区,直至保护完整的古城,这也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发展脉络。
  2系统的层次性与保护结构的建设
    富于生命力的系统都一必须建立“复合等级结构”的体系,因为组织性的维持和发展,有赖于一个连续的等级结构。我国历史遗产的保护在层次化建设方面也有待加强。
    1)在遗产保护学科建设上,“遗产保护学”已形成一门专门的综合性强,跨“文、理、工、管”的新兴交叉学科。早在1973年印尼著名的婆罗浮屠(千佛坛)维修工程中,在修复设计之前,进行筹备工作涉及的学科就包括:航摄照片分析,考古学,建筑学,化学,保护技术,工程地震学,基础工程学,工艺学,园林规划,微生物学,气象学,岩相学,物理学,土壤力学,测量学,地球摄影测量学;而修复过程中还涉及到修复材料学、修复技术工艺学、修复经济学及修复施工管理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
    21世纪,各国遗产保护学发展迅速,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具有“学科交叉性进一步突出,向着跨学科综合性的模式发展;基础保护科学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以及实用技术与科学理论交融发展”三大特点。
    在基础理论层面,保护活动的复杂性使得一系列文化精神的再领悟成为可能。21世纪的修复活动进人哲学高度思维的阶段,特别是“建筑的地域性受到重视,使保护学与地域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社会科技条件等相关学科关联”。(摘自O.N普鲁金《21世纪文物建筑修复》)
    在保护方法上,比如说:新的建筑修复方法将不断在新材料、新技术的帮助下得以完善;历史建筑再利用设计方法研究已明显脱离了单纯的文物修复范畴,设计手法日趋多样化,丰富了当代建筑创作的语言,成为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分支。
    在实用技术方面:拓展对文物建筑损坏机理、过程、产物、结构、缓蚀机理、作用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专门理论体系。根据保护领域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拓展文物保护的材料、方法及技术。

    在相关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方面:“从对纪念性建筑的关注开始,朝着关注城市和城市生活的方向发展,挖掘历史建筑本身深层的与城市发展脉络相通的生活结构问题”,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历史遗产保护理论双方面都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在遗产管理方面:从遗产保护中法律建设、管理机制的完善到以城市发展角度进行“城市策划以及城市特色区域开发更新”等城市课题都将深人遗产保护研究。
    2)管理机制的“多层次,多途径”。既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设;有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体系化管
理;又有社会专家社团以及市民良好的公众参与途径;还要有宣传机构的监督等。
    在西方保护遗产已经从“很大程度上依靠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保护体系转变成一套由行政管理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公众参与的社会化体系组成的综合保护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当代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以“互补方法论”的观点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整体性层次性方法论论文摘要:运用哲学中“互补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就当代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问题给出更加综合全面的方法论指导原则。以“系统论与还原论”为基础,提出了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观念以及在保护过程中建立“复合层次性保护结构”的方法。“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一刻也离不开方法”。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各种方法之后,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方法论思想。但是把这些方法论研究的成果摆在一起相互校正,我们常常发现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难以避免地会提出内容或形式恰好相反(互斥)的方法论思想或体系。在逐渐认识到这一规律后,哲学界提出了“互补方法论”研究。其主要思想就是“在宏观和多重视角下,在原来相互排斥的方法论之间发现彼此观点上的互补性,通过比较和澄明使各种方法论之间保持恰当的,必要的张力,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更加全面完整的解决之道”。它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相当高度的产物...
· 以保护古建筑为前提的城市夜景照明设计
当夜幕降明,城市夜景观照明设计就成了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为城市绽放出另一种生命和氛围,在城市夜景观设计中,照明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们利用各种各样的照明设计手法来装饰城市,将城市现代建筑和古建筑都表现的韵味十足。而古建筑是历史的遗迹,历经千百年岁月的洗礼,是城市独一无二的群体。无论采用什么照明方式,以不伤害这些古建为前提,采用现代化的照明设计与实施手段,对古建筑的照明设计相应于不同于一般城市夜景照明的要求与准则。如今,在城市夜景照明设计中大量采用高功率的高压气体放电灯。即使是一般小型建筑物也大量使用,造成能耗的过多浪费;且往往将过多的光投射于夜空中,不仅浪费电能,还形成光污染,破坏了大自然环境,也无法再现建筑艺术美。这也涉及到古建筑。古建筑经过白天太阳的曝晒及紫外线的伤害,夜间又要接受来自高压气体放电灯的紫外线伤害,加速了古建筑表面外观的损坏程度。近年来,LED照明设备发展很快,各种专业灯具...
· 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应用
对城市的印象和对人的印象一样,城市赋有特色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会有知名度。城市的特色与城市的经济水平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些城市也很贫穷,但是仍有其独有的城市特色。城市的特色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进而带来城市的商机,创造了城市的经济。与众不同的才叫“特色”,但是现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在犯一种病,就是“趋同”,很多不同的城市在规划设计中却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玻璃幕墙现代高层建筑、类似的几十米宽的笔直的大马路、一类似的中心大广场……城市的特色包括很多方面,地域、文化、政治、自然资源等等都可以成为特色,关键是怎样把这些特色变成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优势。韩城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没有我们一般可以想到的所谓优势,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古代文化的资源。而韩城几届政府都非常明智,始终不渝地打古城保护这张牌,成功地采用了国际上行之有效的保护古城区、另辟新城区的发展战略,在国内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也大大提高了韩...
· 以世界一流的管理保护好世界一流的遗产
1985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迄今为止,我国已拥有33项世界遗产,其中包括文化遗产24项⑽幕�与自然遗�?项、自然遗产5项,位居世界第三。为进一步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解决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的倡议下,12月18日上午,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孙家正出席会议并代表文化部向全国文物系统的干部职工致以新年的问候。他强调,要以世界一流的管理保护好世界一流的遗产,并以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和服务为标杆,促进和带动我国文物管理工作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主持会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董保华、童明康出席会议。孙家正指出,珍惜并保护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品格,促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 中国思想文化的互补性
中国哲学精神的开放性,使得中国艺术精神成为一个不断敞开的生命体,一个不断提升民族精神的文化氛围,一个具有宇宙观、生死观、功利观、意义论的华夏文化象征本体。中国精神同西方精神的对比,一般的策略是提出"道"中心主义进行言述,如张隆溪《道与逻各斯》。但是,在我看来,中国精神的来源相当复杂,内涵极为多元。除了人们一般习惯说的"外儒内道"或"外道内儒"以外,实际上,还存在着"仁"中心主义、"经"中心主义甚至"骚"中心主义等中心观念,只是在历史长河的汰变中,儒家逐渐取得了正统的地位,而道家则作为话语绝对中心权力的一个补充系数而存在延续着,并使知识分子在庙堂山野的二难选择中,不断迂回徘徊于"入仕"与"避世"的苦涩之中。一儒道思想的历史关联性在漫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