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如何从传统文化的危机看鲁迅文化批判的意义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93
转发:0
评论:0
如何从传统文化的危机看鲁迅文化批判的意义,论文关键词:官本位现象文化批判国民性论文摘要:鲁迅对现代中国文化的伟

  论文关键词:官本位现象 文化批判 国民性
  论文摘要:鲁迅对现代中国文化的伟大贡献在于文化批判的深刻性与全面性,特别是对传统中国的官本位现象及其对国民精神的戕害的批判,至今仍振聋发聩。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应当继承并发扬鲁迅的文化批判精神,不断改造和提升国民精神状态,努力建设法治国家。

  据报载,由《》与来自全球的文学名家联合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中,鲁迅的小说《呐喊》夺得百年小说冠军,《彷徨》则名列第十二。笔者以为,这并不是偶然的。鲁迅的作品以其深广的文化批判,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这座丰碑上镌刻着觉醒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对现代民主与科学的呼唤与渴望。即使在今天,鲁迅作品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启示我们必须以现代理性的目光审视历史传统,进行文化批判,只有这样,才能建设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和现代法治国家。对此,笔者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他的《呐喊》和《彷徨》等著作是新文化运动的扛鼎之作。他对旧文化礼教的批判和对国人民族性的剖析,无论从深刻、精确方面来说,都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更重要的一点是,鲁迅先生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旧文化破坏者,而更是新文化的倡导者和指路人,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并不是完全的否定,而是批判其反动腐朽没落的方面,弘扬其积极进步和向上的一面;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也并非全盘接受,而是存其精华,去其糟粕。他对国人劣根性的挖掘和痛斥,正是出于对国人的至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针砭其麻木和软弱,以激励其自强和坚毅。鲁迅先生的思想的深刻性与现代性来自鲁迅先生的精神,即勇气,清醒,深刻,彻底和不妥协,他的勇气使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他的清醒和深刻使他的作品“象匕首,象投枪”,直指反动阵营的要害;而他的彻底和不妥协,则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以克服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和妥协意识。
  鲁迅先生对旧文化旧礼教中那些反动腐朽没落方面的批判的彻底性与深刻性,从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第一篇《狂人日记》就可以看出。此外如《我之节烈观》、《灯下漫笔》、《祝福》等作品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中的黑暗面的猛烈抨击。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戳穿了旧文化中伪善的假面目,暴露了其吃人的本质:“…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吃人”这两个字真是一语道破传统封建社会的本质,没有鲁迅先生的深刻则说不出,没有其勇气则不敢说。在《坟・灯下漫笔》中,鲁迅对旧社会“吃人”本质又作了进一步的批判:“…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贴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这是多么无情的揭露和多么愤怒的控诉!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目前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也充分肯定了这一点;但不可否认,也的确有很多腐朽黑暗的东西,而旧文化的“吃人”本质――扼杀人性与自由的本质――则是我们要正视和强调的。当前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其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对历史和文化进行多方美化的倾向,而且这种倾向有不断泛滥的趋势。对此,笔者认为,应引起高度的警惕,防止走上曾被鲁迅先生痛加批判的“国粹”派的老路。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从历史上直到今天,涌现过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有的像孙中山先生那样拯民于水火,有的像包青天那样刚正不阿,有的像文天祥那样碧血丹心,有的像穆那样气壮山河,他们永远是中华民族的榜样和骄傲。但是,中国历史上也有数不胜数的独夫民贼和贪官污吏,这些则是中华文化中的渣滓。中国“正史”有二十四部之多,其中多有昏君误国的警训,这是传统文化一大缺陷,即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核查手段。要想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我们不应该寄希望于多出“忠臣明君”,根本出路在于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法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不少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地存在着,甚至是发展着,不管是令人欣喜地还是令人讨厌地。所以我们同时听到“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和“走向开放的中国仍然面临铲除封建主义的重任”的声音。可是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说法的共同前提,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几乎快要消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断子绝孙、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即一些以团体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在自觉地传承她的“道统”的人们;(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
·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邓立光香港城市大学本文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首先说明[传统文化]之所指,续说[现代意义]之
· 从传统文化出发 浅谈“百忍”现代意义
·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
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儒家文化;继承;批判论文摘要:关于孔子和儒学的评价和研究问题,是十年时期被“左”倾思潮搞乱了的最重要的学术问题之一,十年破坏了研究孔子和儒学的正常环境,中断了对于孔子和儒学的研究工作。十年结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新时期为科学地研究孔子和儒学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978年8月12日庞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孔子思想的再评价》一文,提出重新评价孔子的问题,此后全国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性文章,到1984年9月26日到29日在曲阜召开全国孔子讨论全,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表明研究孔子与儒学的新热潮己经在全国范围形成。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儒学的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大陆学术界对现当代新儒学的研究,成就斐然。这一研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开始的。门户打开以后,海外学者,首先是海外华裔学者,继而是境外港台两地学者纷...
· 传统文化进取之门中国名言批判
胡鱼为师,有弟子6000人,贤者144。弟子莫文凯好学善思,博闻强记,收集了《中国病言录》一册,并有注解,胡鱼欣喜,传于众徒。弟子刘汗青曰:“我与民族一起闭门思过。”胡鱼曰:“知道反省的民族方是伟大的民族。”胡鱼择若干病言如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礼就别看,不符合礼就别听,不符合礼就别说话,不符合礼就别行动。)胡评:用礼教把中国人束缚得规规矩矩,不敢思考,不敢说话,不敢做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通晓仁义,小人通晓利益。)胡评:其实君子们对利益巧取豪夺,不像老百姓只是为了活命。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世道险恶,真理受阻,我就乘木筏漂浮归隐于江湖。)胡评:中国知识分子往往不敢面对现实,采取鸵鸟政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使人民照着去做,不可使人民知道事情的真相。)胡评:传统专制社会的特点是愚民,现代民主社会的特点是公开性。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