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青海民歌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3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青海民歌,我国的黄河文化带和长江文化带都起自青海,中间是巴颜喀拉山,这种河文化带和山文

  我国的黄河文化带和长江文化带都起自青海,中间是巴颜喀拉山,这种河文化带和山文化区的局面是稀有的。

  青海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哈萨克、保安等民族。罕见的河、山文化和多种民族的文化,使青海民歌格外绚丽多姿。“花儿”是青海各民族都唱的民歌,有汉族花儿、回族花儿、土族花儿、撒拉族花儿、保安族花儿,藏族也唱花儿,几乎成了青海的省歌。青海花儿是河湟花儿,即黄河、湟水交汇处及沿河流域内的花儿。

  青海汉族中流传汉族花儿,也有小调。青海的汉族小调相当多,与在山间野岭唱男女私情的花儿不同,小调是里巷之曲,是在长辈晚辈面前,在日常生活中人多的情况下唱的。因此,它不仅不能像花儿那样唱男女私情,还要以其趣味性、叙事性,描绘事件,刻画人物,提高群众精神生活,使群众喜闻乐见。有民间小调《送亲人》、《送丈夫》、《送情郎》、《兰桥会》、《四季歌》,酒曲《尕老汉》等。如《送情郎》不但歌词俏皮含情脉脉 ,而且运用了我国传统民歌中的谐音手法表现女性的心理:“我送大哥黄羊坡/黄羊坡上黄羊多/一只黄羊两只角/哎哟哟那里的小妹送哥哥”,“我送大哥清水河/清水河里两只鹅/前面的公鹅呷呷叫/后面的母鹅叫咯咯”。汉族酒曲是青海民歌中有特色的民歌品种,酒过三巡,猜拳行令,开始唱风俗歌酒曲。酒曲调、词固定,分为敬酒曲、豁拳酒曲、娱乐酒曲等。如:“碟儿圆圆酒盅圆/碟儿里头青龙闪/吃酒容易敬酒难/这杯水酒你喝干”等。土族民歌除土族花儿外,还有宴席曲等。如宴席曲《腾德儿格玛》由无数组对唱词组成,每组独立成段,包罗万象:“万花滩开了万花鲜/三岁娃娃在花丛玩耍/看着蜂儿蝶儿低下了头/解不开的谜儿在他心上爬”等,在青藏高原亦很流行。

  青海的哈萨克族1934年开始迁来,1938年至1939年又迁来一批,居住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语族,主要唱本族语民歌。人们耳熟能详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青海哈萨克族民歌。1939年王洛宾记下了《都达尔和玛利亚》、《黄昏里的炊烟》、《草原情歌》等。其中《草原情歌》后来改名为《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的张望,”“她那粉红的小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青海的保安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文字,用汉文作交际工具。民歌有用本族语唱的风俗歌和用汉语唱的保安花儿、宴席曲、小调等。《保安令》、《脚户令》等,是保安花儿的主调。如《保安花儿》:高高的山顶上呀/黑头发想成了白发/人家的阿哥们两三回/你怎么不看我呀哩”。

  处于两河源的青海民歌,像大花园的鲜花一样,数不胜数,美不胜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陕北民歌
陕北群众爱唱歌,尤其是爱唱民歌。似乎不唱歌,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祖祖辈辈以来,人们吃饭喝酒时唱歌,休息睡觉时唱歌,行道赶脚时唱歌,结婚联姻时唱歌……民歌,从摇篮旁伴随着婴儿长大;民歌,伴随着老年人永久地安息。年深月久,日积月累,旧的不合时宜的民歌被扬弃了,新的具有生命力的民歌又广为流传。整个陕北,就是一片民歌的海洋,歌声弥漫在山川田野,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陕北民歌究竟起源于何时?这是谁也回答不了的问题。陕北民歌主要分为六大类,流传较为广泛的是情歌和信天游。情歌是陕北民歌中最精华的部分,在数量上占了压倒多数的地位。陕人俊美,素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的美誉(因旧说貂婵是米脂人,吕布是绥德人)。产美女、产勇士的地方自然是才子配佳人,婚姻美满和谐。情歌很多歌唱了男悦女貌、女慕男才。“干妹妹好来实在好,走起来好像水上漂”。“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数上哥哥好”。前一首,是小伙唱给姑娘听的,爱慕...
· 黄河文化—河南黄河孝俗民歌
河南黄河流域的民歌中,有很多关于孝顺长辈的民歌,反映了中华民族特别是中原文化习俗良好的一面。孝,指善事父母等长辈。孟懿子向孔子问孝时,孔子曰:“无违”,即不违背、不违反父母的意愿、意志。“子爱利于亲谓之孝”,衡量子女的行为是不是孝,其标准是该行为是否对父母有利,不只是经济的,还包括感情上、心理上是否对父母有利。孝俗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诗·大序》曰:“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可见它不只是简单的子女同父母等长辈的关系。武陟县民歌《王祥卧冰》说:“九州八府数洛阳/洛阳有个大王庄/大王庄有个王员外/他有个儿子叫王祥/王祥他母得了病/一心想喝鲤鱼汤/十冬腊月冬雪寒/哪来鲤鱼煎鱼汤”,“王祥来到河岸上/慌慌张张脱衣裳/全身衣服都脱净/只身躺在冰凌上/冰凌暖开去逮鱼,逮了鲤鱼熬鱼汤”。这虽是人们利用一个极端的个案来说明孝义,但儿女体谅父母意愿的心情...
· 黄河文化—青海湖“海怪”传说
“海怪”在环湖土著牧民中流传了几百年。清乾隆初年编修的《西宁府新志》中具体记载称有:“青海住牧蒙古,见海中有物,牛身豹首,白质黑文,毛杂赤绿,跃浪腾波,迅如惊鹊,近岸见人,即潜入水中,不知其为何兽也”。据说那些目踏“海怪”的牧民莫不诚惶诚恐,顶礼膜拜,娘桑祭海,敬献牛羊三牲,于是海神显灵的种种传说一传十、十传百的流传开来。近几十年来,有关青海湖“海怪”的信息不时流传。如1947年,互助县却藏寺一位叫祁六十三的土族,随师去朝拜途经青海湖,在太阳快落下的时刻,一头比艳牛大四五倍的怪物浮出水面,劈波斩浪向岸边游来,似龙非龙,头圆润元角,双目闪闪发光。1949年春,互助县哈拉直沟乡费村汉族农民马三娃,因生活所迫外出淘金,在青海湖边歇脚用餐时,湖面上出现一截黑黝黝的粗大“圆木”在浮飘滑行,长约丈余,后来这缓缓滑行的“圆木”伸出长长的脖子,上面有蛇一样的头,鳞甲在阳光照射下乌金般光泽,向湖心飘去,转眼...
· 黄河文化—青海婚礼酒趣
尕阿姐熬下的酩馏儿,尕阿哥喝给了九天;想起憨憝憝的尕肉儿;尕阿哥醉给了九天。这是一首青海河湟传统“花儿”,词中提到的酩馏便是当地农家自产的青稞酿造的白酒,酒精度低,酒色清澈,香味浓郁,口味纯正。还有一种用大麦酿造的酒,其味醇韵长,度数比青稞酒稍高些,故名“烧酒”。这里几乎家家都能酿造,以饮酒表达喜悦的心情。饮酒,是青海传统饮食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已成为世居的汉、土、藏、蒙古等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了一种“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事,无酒不成交”的为其他地区罕见的生活现象,古来就有“酒乡”之美称。就酒涉及的范围来看,从天神地祗到各阶层人民,从各种祭祀到日常生活,举凡祭神祀祖、礼仪往来、婚嫁丧礼、祝寿贺房、节日庆典、宾朋聚会,乃至排难解纷,这诸多事宜,无不用酒作为献神报祖、沟通人际关系、娱情和事的饮食中介。谚云:“无酒不成婚,无酒不敬客”。酒在好客重礼的青海人婚礼中显得更...
· 黄河文化—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
从青海省循化县撒拉族自治县乘车东行20公里,在咆哮湍急、蜿蜒东流的黄河南岸,便可看到葱郁挺拔的孟达自然保护区。孟达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山高沟深、树大林密、植物繁多、风景优美的原始自然林区,被人们称之为“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面积9544公顷,海拔1780米至4180米之间。这里气候温和,空气湿润,植物茂盛。山上怪石林立,悬崖峭壁如刀砍斧劈。山中古树参天,苍劲挺拔,瀑布高悬,野兽出没。这里植物种类繁多,计600多种,堪称植物王国。带、暖温带、寒温带、亚寒带的植物在这里都可看到,有台湾松、华山松、华北青杆、辽东栎、巴山冷杉、华桔竹等树种。那漫山遍野的珍珠梅、紫丁香、红杜鹃、八仙花、海棠、蔷薇等100多种野生观赏植物和花卉,争奇斗艳,千姿百态。这里还有大量的珍稀动物,如麋鹿、林麝、狍子、岩羊、虎、熊等,以及雪鸡、马鸡、雉等飞禽30多种,另有鲤鱼、鲫鱼、白鲢、狗鱼、湟鱼等多种鱼类。这些飞...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