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黄河远山一钓翁
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黄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商胡埽大决口,河水改道北流,经大名(今河北大名)、恩州(今河北清河)、冀州(今河北冀县)、深州(今河北深县南)、瀛州(今河北河间)、永静军(今河北东光)、合御河(即河南、河北境内的卫河)“东北流至乾宁军(今河北青县)走南运河于天津入海。”北宋为防水患,后又“大举兴工回河”,使黄河水东流,西起保州(今河北保定市一带),东至沧州泥沽(今天津附近)的海河口入海,连绵七州郡,迂回八百里,形成一连串众多溏淀。
如是,黄河水和永定河水同汇海河入海。后隐居于大都(今北京)永定河边山中的马致远居然也成了泛黄河流域远山上隐居的一钓翁。
马致远,号东篱,元曲四大家之一,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并称“关、马、郑、白”,在《录鬼簿》中,被贾仲明赞为“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以至明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在其《太和正音谱》中推马致远为元曲家187人之首,说东篱之词“有振鬣长鸣、万马皆瘖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很多城市,如大都(今北京)、顺天府(今保定)、真定路(今石家庄)、顺德路(今邢台)乃至汴、洛、金、杭都有很多大小勾栏演出马致远等的元杂剧。以王昭君为主人公的《汉宫秋》不但在国内久演不衰,且被介绍到国外。半个世纪前就已有英文译本5种、法文译本3种、德文译本2种、俄文译本1种,研究、译论文字几十种。而他的小“天净沙”被称为“元人第一”,周德清称其为“万中无一”,王国维赞曰:“纯是天籁”。
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只知他是大都人,大约生于公元1250年,死于公元1321—1324年之间,活了七十多岁。青年时期在大都度过,中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如《录鬼簿》中所说“门第卑微,职位不振”。虽曾于青年时期热衷于功名利禄,写过一些歌功颂德的散曲,什么“祝年,镇永邦万万里”、“八方齐贺当今帝,稳坐盘龙亢金椅”之类的调头,但封建王朝并不赏识他,其官运并不亨通,以至连个地方小官也没坐长久。这使他感到“官场便是死无葬身之地”,慨然长吁“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桥柱虽乘驷马来,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归去。”最终绝望,50多岁看破世事,归隐林泉,买酒浇愁,修道登仙“半生蹉跎”、“世事饱谙多”、“人间宠辱都参破”,甘愿“臣一榻清风,看一轮明月,盖一片白云,枕一块顽石,直睡的陵迁谷变,石烂松枯,半转星移。”除此以外,其余有关马致远的身世谁都不甚了了。以至他隐居何方,死于何地,都不确切知道。
乃至前不久,友人从北京打来电话,说在北京门头沟山中游玩时,发现了马致远故居,我猛然一震,欣然神动。深秋十月,于京西造访了马致远故居,那真是平民一不可多得的去处。
汽车一直沿着永定河边的公路曲折西行。下了公路,汽车沿盘山小路缓缓而上。据说这就是古驿道,不过现在修成了水泥路。路蜿蜒在山脚下,两边是低矮的传统民居,都被柿树等林木遮掩着,森森然不可测。小路边是从山上流下的溪水,时有小石桥通往溪边人家。
到一稍宽处,停下车,沿小路再往前走,一不过三步长的小石桥跨在小溪上,一破败的院落呈现在眼前。院墙坍塌,迎门是穿堂屋,屋中堆满杂物,穿堂屋前置一木牌,上写“马致远故居”,屋外一角是盘石碾,旁边杂乱地堆放着木柴。走过穿堂屋,迎面有三间座西朝东的破旧房屋,右侧北房破屋几间。门虽锁着,但都已腐朽。窗户既无玻璃也无纸,空有窗棂,乱织着蛛网。
转了一圈,站在院当中抬头一看,着实叫人吃了一惊:破屋后突兀地矗立着几棵光秃秃的毛树。眼瞅着山头的落日,不由地吟出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虽难以断定马致远的这首小令“天净沙”是在这老屋里写出的,但这老屋的环境和“天净沙”如此完全相合,毫无二致,令人十分惊奇。
在院中站立良久,眼望着临街的残垣断壁,屋上的枯草破瓦,满院落下的秋叶,令人莫名的情绪起伏不已。走出破旧院落,又一步三回首,慨叹马致远,慨叹马致远故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