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陇东皮影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39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陇东皮影,皮影,又称“灯影戏”或“影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2006年国家

黄河文化—陇东皮影

  皮影,又称“灯影戏”或“影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2006年国家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甘肃省陇东的环县皮影便名列其中。

  陇东皮 影属秦晋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一支。清代中叶,陕西东路皮影从陕西的大荔、华县经咸阳、彬县、长武传入我省的平凉、庆阳、环县等地,所以这些地区的皮影造型方法和制作工艺与陕西东路皮影是一脉相承的。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改革和创新,陇东皮影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与观念,经过世代长期的艺术实践,又广泛地吸收了民间剪纸、绘画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长处,日渐形成了完美的造型原则和造型风格。

  民间艺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造型训练,陇东皮影艺人也不例外。他们在制作皮影时较少参与理性色彩,而是根据自己的直觉、意念,巧妙地对影人进行合理的夸张和变形。这非但没有束缚他们的艺术创作,反而使他们的创作更加自由、率真,更具想象力,给人一种夸张的美,这尤其体现在影人面部的造型当中。首先面部的造型主要是运用线条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夸张造型的,这些线条的长短组织、曲直搭配、点线结合勾勒出人物的身份、性别和相貌美丑。如生角多是平眉且眼睛细长,以此来表现其善良、儒雅,旦角以弯眉线眼表现文静秀雅,而净角则个个立眉,眼睛圆睁以示其威武刚烈。其次,陇东皮影面部色彩的运用也极具性格化,且表现夸张。陇东影人的用色,以红、绿、黄、蓝、黑五种颜色为主,采用中国民间年画的浓墨重彩的着色方法,以固有色平涂分填。为了准确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面部的不同色彩标志着不同性格。如人物脸部设计一般是黑(代表)忠、红(代表)烈、花(代表)勇、白(代表)奸。

  陇东皮影图案,在设计构成上受到当地民间剪纸及传统戏曲的影响,富有强烈的地方民间装饰特色。如皮影人物的服装图案受到传统戏曲的影响,净角服装多着铠甲、旗靠等;服装上饰有各种花纹图案,吸收了民间剪纸中的花、鸟、动物、水、云、凤、龙等各类纹样。皮影强调的镂空,形成虚实相生、阴阳错落的审美效果,从视觉上给人一种从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之感。而陇东皮影的镂空图案,有月牙纹、圆点、锯齿纹、短线、半圆等,其中以月牙纹、短线居多,月牙纹不仅用在结构线上,还用在装饰纹样和组织图案中,并且根据情况需要做长短、宽窄、曲直的变化。其图案运用的大胆灵活,更增强了陇东皮影浓郁的地方民间装饰特色。

  构图与造型上的平面化是皮影艺术最显著的一大特征。这是由皮影的表演方式决定的。由于皮影戏要在二维的“亮子”即影幕后,靠灯光投影进行表演,而观众则坐在亮子前观看,这样就要求皮影的活动也必须是二维的,人物造型就要突出平面的效果,所以,皮影主要以侧身造型。为了增强皮影戏的表现力和观赏性,陇东皮影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采用富有立体感的平面化造型。如陇东皮影在一个影人身上溶合了多种角度的造型。影人包括头茬和身段,头茬指的是影人的头部造型,包括脸谱和头饰两部分。从影人头部的外轮廓来看是正侧面,而面部的五官,眼睛和眉毛却是正面造型,嘴、鼻又是正侧面,但头饰是斜侧视(三分之二侧面)。在身段的造型上,这种处理手法尤其明显:自领口向下,是六分前斜侧身段,到腰部开始逐渐转向七分前斜侧,最后到腿部就几乎接近十分面(正面)了。这种造型特点也同样存在于衬景、道具处理上。所以在同一件皮影的艺术造型中,会出现平视、俯视、仰视多种角度的综合表现,以其产生立体效果,来弥补剪影造型的单调和不足。

  陇东皮影艺术继承了中国民间美术的优良传统,其底蕴丰富,源远流长,造型优美,不失为陇原大地上的一支艺术奇葩。在大力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更应该挖掘保护陇东皮影,使它在当代都市文化环境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生存繁衍的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黄河奇石
大河出奇石、大河出名石——这是大自然的造化。其自黄河的“黄河奇石”以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人们的钟情和喜爱。黄河奇石是“上苍”的手笔、“母亲”的刀工。黄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纳百川,容千流,沿途汇聚了洮河、大夏河、湟水、大通河、北浪河、祖历河等众多支流。这些河流从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祁连山、西秦岭等古老的山脉带来了大量岩石。这些岩石成因复杂,石质多样,特别是其中的火成岩、水成岩、变质岩所含矿石的种类、色泽、结晶硬度不一样,经千百万年风化、剥蚀和河水长期搬运、冲刷、撞磨之后形成色彩多样、花纹美丽、形状奇特的卵石。黄河奇石的石面光滑,大小不一,但一般都很“壮硕”,大的重几公斤、十几公斤,也有重百公斤的。兰州黄河石中甚至有上千公斤的,它的质地坚硬,具有凝重的气质。黄河石不像雨花石那样晶莹剔透,绚丽多彩,但丰富的纹理显示的多为间色和复色,既古朴浑厚,又粗犷豪放,记载着历经沧桑的岁月,饱含着千磨万砺...
· 黄河文化—黄河"花儿"
一提起我国西北的优美民歌“花儿”,人们会因地域称之为“青海花儿”、“甘肃花儿”、“宁夏花儿”以及“河州花儿”、“洮岷花儿”;或因民族称之为“回族花儿”、“撒拉花儿”、“东乡花儿”、“土族花儿”、“保安花儿”等,无人称“黄河花儿”。但是,当我无意间画了一张青、甘、宁三省区相连的草图,并画出黄河及其支流的流向,按照“花儿”流行的大夏河流域、洮河流域、青海甘肃段黄河流域、大通河流域、宁夏境内黄河流域标出各县、市具体地名以后,猛地吃了一惊:我看到“花儿”只集中流行在北起宁夏贺兰山南至甘肃宕昌,东起六盘山西至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日月山这约二十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不足三省区总面积的百分之六,都在黄河龙羊峡至吴忠市这一段黄河及其支流大夏河、洮河、大通河、湟水、清水河的沿岸地区,是这一段黄河流域独有的特殊民歌,若真的将其称为“黄河花儿”也毫不为过。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它的文化地理学和环境文化学的意义,即黄河文化蕴含...
· 黄河文化—黄河落日
一缕清风勾勒出向晚的清凉,青芦拂摇沙沙,抖落几许初夏的嫩绿和暖色夕辉,微弯的叶子轻拨黄河浅水之上的金弦,此刻我身后是碧蓝而波伏潮涌的渤海,西太平洋的暖流穿越季节的防线逼近北中国环东海岸,一圆远古红铜色的太阳在黄河上游广阔的河滩上沉落,溅起一河金色波光。置身黄河,我橙色的思绪漫过河滩麦穗齐整的方阵,大豆在河堤上萌芽新叶,河柳浓绿一撇,大写意地涂抹黄河飞翔意境。足下的软泥,岁月的柔情写真,牧童扬鞭抽落一串鹬类的啼鸣,蝶翅上驮着清风之歌――这个时候我心底升腾的想念,悬浮于黄河上空永世苍凉。我无以言述,双目含潮,情痴意拙,久远的时光潮落潮起,我爱恋的方向,是不朽的阳光。多少个期盼的日子已经过去,走马黄河,从河口出发的意念紧扣我心灵的渴望,在涂满玫瑰色广阔的黄河三角洲伫立,一任河风拂摇,让日子布满微甜的沙粒,让鱼在向往的空间穿梭,一瞬定格的命题在潮涨潮落时侵蚀往昔,或许有初月如水印,一个世纪蜕去滔滔...
· 黄河文化—黄河源头
关于黄河的源头,《荆楚岁时》曾记载有一则神话故事:相传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黄河源头附近见到了织女,织女十分热情地恭迎并接待了这位汉朝使者。张骞返回时织女赠其一机石。张骞持机石返回长安向汉武帝复命,将机石献给汉武帝,并将寻找黄河源头、到银河、遇织女、赠机石和经过一一禀报汉武帝。自此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而传说终究是传说,黄河源头的探寻多年来颇费周折。
· 关氏文化皮影戏
关氏皮影戏是辽宁省的汉族民间艺术。是辽北皮影戏的杰出传人。沈阳关氏皮影被批准为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氏皮影的传承人、关宝凤的次子关呈玺也被授予“辽宁省优秀民间艺人”和“沈阳市优秀民间艺术家”称号。溯源]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以关宝凤为“领箱人”的沈阳关氏皮影凭借通俗、平直的道白以及吸纳地方戏种和外地影戏唱腔精华而深深扎根于辽北大地,受到广大群众喜爱。关宝凤及其子孙三代情系皮影,几经风雨,将这一古老的汉族民间剧种传承下来。日前,记者来到沈阳市沈北新区(原新城子区)马刚村,在寻访关氏皮影的历史中,也感受到这种古老艺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皮影戏历史悠久,它又叫“影子戏”、“灯影戏”,用兽皮或纸板刻制成人物剪影,通过精巧的景物布局,色彩绚丽、造型逼真的道具来衬托人物形象,展示故事情节,是一种融绘画、雕刻、音乐、诗歌等成分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沈阳关氏皮影是中国北方皮影的分支,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朝人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