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华山脚下的老腔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6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华山脚下的老腔,  “听老腔,看老腔,听了老腔身心狂。”这话是我因感而发的。此话一点儿不夸张。陕

  “听老腔,看老腔,听了老腔身心狂。”这话是我因感而发的。此话一点儿不夸张。陕西老腔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的中国狂欢曲,它生于斯立于斯,不出家门不跨河,就在华山脚下渭水之滨,好像是远古时期太华之上落滚下来的一块志向高远的补天之石,经过亘古的历练发出的惊天振地之音。

   有人考证说老腔是从四川一带迁徙而来。这不可能。有人说它是秦腔的"老窖",我倒以为值得呷呷其味。

   那一天是一个乍暖还寒的傍晚,我们一行受主人盛邀去欣赏老腔。这是一个不大的剧场,一走进去,就感受到前台浓郁的乡土气息:舞台离地不到一拃,上面覆着一席麻片,皱皱巴巴,高高低低,就像村东头刚刚整出来的一块麦地--"麦地"里摆放着前几世纪前的石碾、石臼、辘轳架,还有四方桌、条凳、马扎等,背景则是一幅看似随意泼写的现代派油画,蓝的紫的黄的红的,仔细一琢磨,倒似黄土高原天地的远景。

   主持人是一位细细的女子,声音清亮,娓娓道来。她的手势往后台一引,话音还未落,忽地吼声傍起,夹杂着器乐、锣鼓,就像一队群狮跳踉下山,蓦然扑到你面前。"咣"的一声定音锣,12位乡土艺术家来了个集体亮相:除了王老艺人端坐马扎外,其他几位--拉胡琴的、敲锣打钗的、吹锁呐拾竹板的、打檀木击条凳的,各自依地形而立,或撑臂或下胯,有的坐在四方桌上衔着旱烟锅,有的蹲上长条凳擎着大海碗;对襟衣、大腰裤。那位塬上女子的头发还扎了两条"扫帚刷"。这阵势,活脱脱就是千百年来中国北方六月麦黄天傍晚村边的情景。

   主持人简单几句开场白后,一折一折的老腔便开唱了。老腔一个最响亮的特点就是:"吼"----以吼为主干,除了二胡以外,所有的腔调与乐器都是贲张的、夸张的、极致的,用尽了全力,响彻了空间。唱者运足了底气,鼓涨了血脉,似乎全身的每一个空间都充满了气,然后像核弹一样爆炸,在空中形成壮丽的蘑菇云。器者更是有山崩地裂的气慨,锣声是咚咚的,锁呐是聒聒的,大面鼓是啵啵的;短促急凑,音韵铿锵。最为激动人心、鼓人心弦的是那老汉手拿的半截砖似的檀板,随着唱腔的节奏、人们的吼叫,他大力把檀板摔向自己刚才骑着的长凳,那个架势,完全是开山斧辟大树的架势。为了把全身的力气全部摔出来,老汉不把条凳当死木头看,一翻手腕把个长凳转得呼呼啦啦。于是,肩头臂膀裸露的肌肉像跳动的兔子,灯光下油光光的汗水在四下里飞溅。

   折子的唱词也充满了豪情和乡土的朴实。"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男人笑女人哭都在炕上。男人下了田,女人做了饭。男人下了种,女人生了产,娃娃一片片,都在原上转……。"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太上老君犁天犁地,犁了个沟沟是黄河……",你听这气慨有多大!千百年来治服不了的泱泱大河,在他们的吼声里也萎顿下来了。

   老腔带着一人唱满台吼的气势,带着以木击板的震撼,去唱征战和剿杀,去唱牺牲和失败,它唱出得胜的英雄气吞山河的豪迈,唱出失败的英雄马革裹尸还葬的粗犷和豪迈,唱出陕西人的冷倔和苍然。在老腔台下听老腔,仿佛越过千古回到了古战场,听到了刀枪剑戟的撞击人喊马嘶。

     "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这老腔,是裹夹着黄河大浪泥沙的涛声,是华山雷雨山洪的天簌,更是远古流传下来的劳动者号子。

   想了解这方土地吗?去华山脚下听老腔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最早的摇滚乐”华阴老腔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陕西省华阴市,久为华阴市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非常追求自在、随兴的痛快感,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此类表演方式也被誉为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但又鉴于该剧种这一特殊情形(家族戏),目前依然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迫切需要长期保护。戏曲概述老腔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是皮影戏的一种,唱戏人在后台是皮影戏,唱戏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的双泉村。据《华县志》载:老腔皮影又名拍板调,于清乾隆元年至十年(1736-1745)就已盛行于华州(今华州区)。华阴市东临潼关、西接华县、南依秦岭与洛南县接壤、...
· 天下杨氏第一村巍巍华山脚下东宫村
在巍巍华山脚下,有一个与其同样蜚声遐迩的村落,它就是被称为“天下杨氏第一村”的东宫村。东宫村原名紫薇宫,又名晋公,为华阴杨氏先祖所建。据史志记载,春秋战国时,周武王的后裔羊舌氏晋叔向的子孙躲避晋室六卿之祸,幸免者逃入华山仙峪,几经磨难,起根发苗,华山,成为杨氏的再生地。后来,一部分杨氏族人不甘于老死于山林,他们走出深山,迁居华山北。记不清多少年过去了,他们始终念念不忘自己是晋室后裔,仿造宫室建造村落。于是,本是普通的民居因杨氏而焕发出光彩,他们像天地宣告,隐姓埋名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他们要建功立业,开创新的生活。他们的个性在此得到张扬,他们给新建的村落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紫薇宫。这是一个王霸天下的名字。“紫”字是紫微星垣,代称皇帝。古时候认为天皇应该住在天宫里,天宫又叫紫微宫。人间的皇帝自诩为天子。又因皇帝居住的内城严禁黎民百姓靠近,所以又叫紫禁城。就是这样一个名字,在时时召唤、激励着杨...
· 黄河文化—老兰州的端午节这样过
许多老兰州人都要在自家大门和房檐上插上杨柳枝条,男女老少不吃粽子独爱甜醅子。这是我17日从老兰州人家里感受到的兰州人的特有民俗。今年6月初,市文化局和西固文化局已将这一习俗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插杨柳纪念介子推据西固区文化局负责人告诉我,五月端午节插杨柳,乃是兰州地区广大农村中盛行的一种习俗。农历五月初四傍晚时分,人们就将杨柳枝梢插在自家的大门和房檐上。插上了杨柳,孩子们开始穿新衣、戴荷包、拴五彩花花绳儿,准备过端午节。今年6月初,市文化局和西固文化局已将这一习俗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我查阅了西固区文史资料第四卷,资料里记载了关于兰州地区民间插杨柳习俗的由来。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大臣介子推曾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称君,封赏所有随他流亡的王公大臣,惟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求做官,不愿领赏,背着老母亲跑到绵山隐居起来。后来重耳发现此事,悔之莫及...
· 黄河文化—老济南人怎么过冬天?
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响晴、温暖、无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老济南人,却无暇欣赏景色,忙碌着准备过冬。安风门糊窗户上世纪50年代以前,济南冬天的气候比现在差得多,又冷又干燥,不时刮起凛冽的西北风。老城区和四关厢的民居多是清末民初建的老式四合院,仅商埠区有少数的小楼和新式民房。由于当时设计和建材等多方因素的制约,房门皆是两扇对开的老式木板门,镶在两边门框里,门扇上下各凸出六七厘米的轴,上面嵌在顶木挖的圆孔中,下面嵌在地面石质门枕石的凹空中,两边和中间常有很大缝隙,又加室内取暖炉子热量很小,寒风从缝隙长驱直入,寒冷异常。为解决这一困难,老济南家家户户都在入冬时,在屋门外安一“风门”以御寒,待春暖花开时再拆下。风门比较轻便,用大铁钉固定在门外两边垛墙上。风门两边为固定的,中间开关的门宽约一米左右。门上半部为木棂子格,中间一小块玻璃,以便从屋内观...
· 黄河文化—黄河的表情
生活在黄河身边,工作在黄河系统内,接融最多的莫过于“黄河”二字。春夏秋冬,桃汛、伏汛、秋汛、凌汛,黄河四季歌;解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诸问题,因为这是治黄的四大要务。抱着照相机,独立黄河岸边,头一次看不出黄河要拍的地方。干了几十年黄河,这会儿咋就不懂黄河了呢?作为一名黄河职工,尤其还是经常拿着照相机拍黄河的摄影爱好者,如何把黄河拍美、拍实、拍新、拍奇,如何拍出黄河的厚重与沧桑,如何把黄河拍成时代的符号,如何记录下黄河心灵的语言和表情,我百思而不得其要领。蓝天、白云、黄水、绿堤,这些常用的色元素,都具备了足以构成冷暖色调的美好画面与点线美。但是,站在美丽面前,仍无可回避地出现一片空旷。也许,这次去黄河边没有拍一张照片是从未有过的事。但是,无果而终地离开了河边,最大的收获是获得了思考。照相机里虽然是一片空白,但对于今后如何按下快门,却是空而不白。面对平如镜面、悄无声息的黄河,眼前细流叠现出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