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黄河口的吹鼓手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2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黄河口的吹鼓手,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山东东营市流传着许多民间吹鼓手的故事。民间吹鼓手,是应民间的

  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山东东营市流传着许多民间吹鼓手的故事。民间吹鼓手,是应民间的婚、丧、嫁、娶服务而产生的,是黄河流域民间文化的一大特色。

  吹鼓手的头头叫“揽头”,做“揽头”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必须拥有结婚用的轿子和殡葬用的架子等大型用具,必须掌握全面的吹拉弹唱技术或某一方面技术出众,要比较熟悉婚丧习俗。“揽头”和一般吹鼓手之间都是雇佣关系,一般吹鼓手都是给“揽头”当差的。

  办喜事都要热闹一番,其规模大小是依办喜事主人的条件而定,那些富家人一般都要大讲排场。喜主在结婚前给“揽头”送单子,订时间、花轿、人数。“揽头”按照喜主的需要通知当差的。轿有八抬大轿、老虎头、4人抬大轿3种。结婚那天新郎是“大人”,要坐八抬大轿,在旧社会,县太爷行路碰上也得让路,一般行人就更不用说了。但是,能否坐八抬大轿,还要依照本县历史上出现的官员情况而定。如果该县出的官员从京官到地方官都有了,才能用八抬大轿。老虎头轿是前边4人抬,后边两人抬,有点虎头蛇尾的意思,很少有人用,一般都是用4个人抬的轿。

  结婚前一天唱戏叫“响门”,吹鼓手唱戏是打拉俱全,但不走场不上妆,叫盘登子戏。他们唱的是京戏,但不唱武戏,不唱带有悲伤情感的反二簧戏,因为是喜事。唱好了,观众喝彩,喜主会给吹鼓手赏钱,赏钱与“揽头”无关,类似今天的奖金。吹鼓手得到赏钱要在观众面前谢赏。

  结婚这天,新郎坐花轿去迎亲,吹鼓手要跟从。在今东营区六户镇一带,女方招待女婿就很隆重,并且也招待抬轿子的和吹鼓手等。迎亲回来,场面最热闹。花轿进了村子,前进的速度放慢,这时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出来看热闹,花轿不走了,吹鼓手班里的唢呐、笙、管子齐鸣,但只抬脚不前进一步,抬轿的也是这样,这叫颠轿。有的抬轿的干脆拿出棍子顶着轿杆,两只胳膊扶着轿杆随着乐器的节奏晃。结婚是按预定好的时间下轿的,时间不到,吹鼓手就一个劲地吹,也不向前走,喜主就赶快赏钱,有时要赏好几次。其实,喜主也是愿意在大街上热闹一番。如果有两家在同一天结婚,两家轿主争换鲜艳的轿衣,吹鼓手也格外卖力,乐器吹得格外响。家境好的喜主还会雇佣两家吹鼓班,这样不管是“响门”、唱戏还是迎亲归来,两家吹鼓班就像比赛一样,唱得特别特别卖力,吹得特别响亮。

  由于经常走南闯北,吹鼓手的唱功和演奏的技巧都有很大进步。有的吹鼓手道白,虽说京腔、京韵还不够味,但吐字清楚,嗓音浑厚,小鼓也清脆响亮,像玉珠出盘,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如今,人们生活好了,虽然结婚“新娘”坐轿的风俗有了改变,但不少地方“吹唢呐”的风俗还保留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黄河口的“份子酒”
在黄河入海口一带,民间有“份子酒”的习俗。所谓“份子酒”,就是邻里、朋友相邀,凑上酒、菜或钱,聚在一起畅饮。有时是以礼仪的形式出现,更多的则是民间交往活动。“份子酒”有多种形式,大体可分为节日“份子酒”、会友“份子酒”、喜庆“份子酒”,特点是以“凑份子”为标志。节日“份子酒”。多是在春节和中秋节,春节期间最为热烈。喝年夜酒时人们按岁数大小划分成不同的圈子,各自带上最好的酒和菜,聚众欢饮。酒菜是现成的,主人为了表示热情,总是再多炒几个菜,显露自己的烹调技艺。一番说笑评论之后,按辈分入坐,招呼一声就喝了起来。酒场上,中老年人喝得平和怀旧,边喝边聊,谈论往事、故友、农事,感叹岁月易失。年轻的小伙子们就不同了,几巡酒过后,气氛更加热烈。酒令升格,小盅子换成了大茶碗。喝到兴头上,爱逞强的小伙子们一对一地比试酒量,拿起酒瓶子对饮,当地人管这种喝法叫“吹喇叭”。这么一闹腾,不一会就有几个醉的了。过春节不...
· 黄河文化—魂牵梦绕黄河口
上个世纪50年代最后一个晚秋,年轻的共和国遭遇了一场始料不及的人祸天灾。老家大食堂的烟囱不再冒烟了,家乡的人们开始用棉籽、树皮充饥。这时候,一只小船把我们全家载到了黄河入海口一处叫做大孤岛的地方。在这片黄河不经意间造就的年轻而又凝重的新淤地上,我躲过了饥饿的灾难,成就了终生难忘的绿色梦幻。高耸挺拔的小叶杨和铁杆虬枝的榆槐,摇曳多姿的垂柳和结满桨果的杜梨,依林而生依林而居裹藏在绿树红花之中的一个个小村,成为我梦中的永恒。我们在一个叫护林的小村旁下船,然后上了一辆来接我们母子四人的马车。马车像一只无桅小船驶入了大孤岛莽莽苍苍的林海之中。我问赶车的大伯啥时才能走出这片林子,他说从护林往南是建林,掉头向东经广林、青林、幼林和义林,就到了你要去的地方——友林。我说那俺就永远住在林子里啦?赶车的大伯笑着说,对了,在你住的地方还有新林、富林、增林、利林……我问他这林子里都有啥?他说咱们走着瞧。于是,透过...
· 黄河文化—黄河口村名看沧桑
打开黄河三角洲地图,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三角洲扇形版图的东北部,自南向北看,星星点点的村庄名称颇具特色。南部多以序数加一个“村”字为名,如一村、五村、二十五村等,中部村庄几乎全是带“林”字的。越过黄河主流往北,则逢村必有个“屋子”缀尾,如张家屋子、利城屋子……再向西南至三角洲顶端,则多是刘家、李家、孙家……间或有几个带“庄”字的。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黄河在渤海边滚来滚去淤出了大片大片的肥沃土地,在这不断增长的新淤地上,500多年的岁月诞生了近千个村庄,透过每一区域的村名,或辛酸,或悲壮,或喜悦,或无奈,总有一种历史的沧桑让你感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我初到入海口,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个个小村便永久地锁在了我的记忆中。这是一处叫做大孤岛的地方,我在一个叫护林的小村旁上了马车。马车在莽莽苍苍的林海之中穿行,我问赶车的大伯啥时才能走出这片林子,他说从护林往南是建林,掉头向东经广林、青林、...
· 黄河口镇西隋村
西隋村因地制宜,克服土地碱化等不利因素,大搞土地开发,兴修水利设施,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走出了一条以种植棉花为主导产业多种经营并举的致富路子。1999年在县水利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建成了西隋村养水站并在小岛河上建立了截水闸,使河水与海水一刀断开,是淡水和海水养殖的好地方。精神文明建设2005年春硬化道路2500米;2006年户户通上了自来水;2007年春投资10万元建设集办公室、阅览室、活动中心为一体的文化大院一处。同时村里安装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户户安装有线电视。并为每户村民入了合作医疗,村里还积极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文明信用户"等评选活动。,评出十星级文明户30户,文明信用户20户。村史简介1961年前后,由牛庄镇、史口镇、油郭乡等集体迁入此地,当时归广饶办事处管理,1962年划归垦利县新安人民公社。1980年与东隋大队分村管理,取名西隋...
· 秦陇文化—陕西—吹鼓手招亲
端公戏剧目。裴斐1956年编剧。写周小兰爱上吹鼓手席老八,母周氏看不起“吹鼓手”,极力反对。轿夫陈老大计治媒婆,成全其姻缘。此剧为唱做工并重戏。1956年汉中歌剧团首演。导演张树青、张可威,作曲张予。张佐汉扮陈老大,郭玉生扮席老八,黄锐文扮周小兰,何韦表扮周媒婆。1958年参加西北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1959年并赴京汇报演出。今存1959年东风文艺出版社单行本,198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现代剧作品选》书录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