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济水源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99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济水源,记得初中时,老师在课上曾谈到过济源一中的小北海。当时,我只知道一中是一所令人

  记得初中时,老师在课上曾谈到过济源一中的小北海。当时,我只知道一中是一所令人羡慕的学校,至于小北海是什么,心中却不甚了了。

  后来,我考上了一中。报到当天,当年心中的疑问又浮现出来,于是,趁闲暇赶紧探寻小北海:呵,原来是一泓清泉!水,不紧不慢由地下涌出,贮存于青石砌成的池内,然后沿渠流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眼前的情景,不正是一幅真切的写照吗!

  池内的水,至清;水面,至平,如同眼前放置着一块硕大无朋的水晶玻璃。只是偶尔出现的水面波纹,或者是由池底上升的串串水泡,才能告诉你,那是一泓泉水。池畔,有斗拱飞檐的古建筑,它苍老的神态明白无误地告诉你:此水源远流长。

  很快,我知道小北海原来是济水之源,小北海的水与苏武牧羊处的北海相通,后者现称贝加尔湖。你或问,二者相去近万里,安得相通?天下的水不都是相通的吗,无论是静谧的小溪还是壮阔的海洋!

  再后来,我到济源黄河河务局工作,变成了一个水利工作者。工作之余,使我有兴趣检阅一下有关济水的文献:原来济水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条大河,江、河、淮、济并称四渎。

最早记述济水的是《尚书·禹贡》,对济水记述最为详细的则是《水经注》了。中国古代有九州之称,“济河惟兖州”,就是说,济水与黄河之间所围的地域称为兖州,是谓九州之一。古荥泽,菏泽,巨野泽也都曾承接济水。

《尚书·禹贡》载:

导沇(音yan,三声)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简单几句话,引发出济水三伏三现的话题。由于《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志,又是经书,所以从古至今,有关济水的历史地理文献对此多有记述。其大义为:古代的沇水出于黄河之北的王屋山,沇水东流后称为济,所以沇水即是济水。其潜行地下,在现今济渎庙一带复出于地面;再东流至现今武陟、温县交界处的武德一带,再伏于地下,由黄河南边荥北的地中溢出;此后再伏于地中,至今天的山东曹州、濮县一带,散出地面,再合流。而汶水由南汇入,直至入海。

尽管济水曾经“位尊四渎泽华夏”,但沧海桑田,其已煙废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济源、荥阳、菏泽、济南、济阴、济阳都是现在的地名,无疑地,它们承继着过去,这就足以为济水贴上厚重的文化标签了。

至于济渎庙,不但在当地,乃至在全国也算是一大特色,它是皇帝祭祀河神的所在,也是全国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河源丛林,真有点舍我其谁的味道。虽古代江、河、淮、济并称,但江、河发源高远,水从天上来,在交通手段不发达的古代,千里迢迢于河源祭水神,远非一件容易的事。而济水之源,地处中原腹地,没有高山远水之阻隔,对于皇帝祭水神,自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济渎庙敕建于隋开皇二年,祭祀济水之神的年代则更久远,大约始自汉代,现今庙内数人合抱、高高耸立的汉柏,就是物证。此后历代对济渎庙均有修缮,从而形成了今日布局严谨、风景秀丽、结构极具特色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群,比如其中的山门,就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木结构牌楼建筑,在我国的木结构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至于北海池畔整体透雕的石勾栏,则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宋代遗物,弥足珍贵。

由于保护古建筑的需要,现在济源一中已经另觅佳址,虽然我当年读书的教室已无迹可寻,但汉柏尤存,清流悠长,闲暇时,我仍会来到小北海旁,感叹时光的流逝,追忆那曾经有过的美好时光:或者是早读的间隙,看一下清流出北海,无语去润物;或者是晚自习之后,与不知愁的同学在深秋的晚风中,静观月出波心。

济水源,我心田中永远的清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湟水源头护渠人
夏日的湟源,青山列屏,绿水环乡,草木葱茏,万物争荣。从县城驱车一路迤俪南行,波航乡山坡上的层层梯田麦浪叠翠、菜花泛金,灌木成片,植被碧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穿行于阡陌交通、林木繁茂的山坡沟壑,一条条大大小小的铅灰色脉络纵横交错,不时隐显于绿荫密布的山山坡坡,这便是被当地人民亲切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的——南山渠。1996年建成运行的南山渠将生命之水通过一条条干渠、支渠、斗渠使童山秃岭涂满了充满希望的绿色!这纵横交错的脉络浇灌着湟源山川,滋润着湟源之民。站在南山渠旁道路上俯瞰,大山褶皱中大史家村屋舍俨然,饮烟袅袅。该是吃午饭的时候了,渠旁一位挥锹铲沙的老人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他须发皤白,面容清癯,黧黑的额头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老人就是南山渠第七管理段合同制管理员颜生林,68岁高龄的他在南山渠整整守护了十几个年头,管理段职工和南山渠受益农户的双重身份,使他对南山渠有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情愫...
· 黄河文化—济南的老街旧巷
济南的许多老街旧巷和小胡同其名称,颇有情趣。比如:剪子巷、篦子巷、袼褙巷、熨斗隅、斜街、筐市街、菜市街、马市街、东西镰把胡同、南北菜园子、杉篙园、十亩园、十方院、顺河街、后湾街、下河崖、马家湾崖、王家后门,等等。不管这些街名是怎么起的,都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体现了济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乡土情结”。至于像丁家场、七家村、魏家庄、三里庄、五里沟、七里河、南北大槐树等等,则说明了这些地方原来就是乡村。过去人起街名,似乎是由着性子来,不避俗,如,细长条的巷子,就叫“竹竿巷”;头大身子小的叫“牛头巷”;拐了个大弯儿的街,叫“轱辘把子街”;形状像葫芦头的巷子,就叫它“葫芦头隅”;五条街的交叉口,就叫“五路狮子口”;甚至还有“三曲巷”、“墙缝巷”、“勺子胡同”、“耳朵眼胡同”,等等。当然,济南的街名不仅有俗,亦有雅。俗中见雅,俗极生雅,大俗大雅。比如,凤凰嘴、云彩眼、青云里、金菊巷、芙蓉街、茶巷、...
· 查锦堂一行来查济考察水源
3月24日,中华查氏联谊会名誉会长、江苏省信志燃气投资公司董事长查锦堂和水利部资深专家刘志有及查锦成一行五人来到查济,专门考察查济水源及保护方案。早上八点,在中华查氏联谊会会长查从发、查济景区管理处副处长查从俭、泾县查氏联谊会会长查玉成、泾县福泽园建筑公司总经理查天福等陪同下,步行五公里到达查济西门许溪发源地,查看了周边环境及建造梯形水库,并力争国家出于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源征求资金和由先垫资投入寻求商业发展来解决查济水源的根本问题。中午,查济景区管理处处长曹建农宴请查锦堂等一行,在如何利用开发查济水资源方面双方达成共识。查天福对纂修【中华查氏总谱】这一巨大文化工程表示十分支持,并当场向查从发表态捐款二万元支持总谱的纂修。查锦堂在参观了查济景区后,向查从发及查济景区管理处负责人建议:为了体现查氏浓厚的文化底蕴,他将捐款二万元专门制作反映查氏历史文化的红灯笼数百个,悬挂在查济步行街两旁,...
· 黄河文化—济水,泥沙湮没的河流
济水,在我国历史上曾是一条与长江、黄河、淮河等齐名的河流。《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说文解字》、《水经》及《水经注》等众多历史、地理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述。《尔雅·释水》中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据记载,济水不仅连接着荥泽、莆田泽、菏泽、巨野泽等众多中原地区的古老湖泊,还汇集了濮水、汶水、泺水等多个古老的河流。在唐宋以前,她还与黄河、汴渠、淮河及其支流构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水运交通网络。开封、济南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与发展都曾得益于她。就是这样一条贯穿我国中东部地区曾有着很高知名度的河流,却因人为的因素及其与黄河的密切关系,受黄河洪水、泥沙以及决溢、改道的影响而逐渐湮没了。时至今日,我们仅能从历史文献和济源、济宁、济南、济阳等这些曾与济水有着很深历史渊源的地名中领略其昔日的辉煌。那么,济水在历史上是如何变迁以至消失的呢?...
· 黄河文化—老济南人怎么过冬天?
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响晴、温暖、无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老济南人,却无暇欣赏景色,忙碌着准备过冬。安风门糊窗户上世纪50年代以前,济南冬天的气候比现在差得多,又冷又干燥,不时刮起凛冽的西北风。老城区和四关厢的民居多是清末民初建的老式四合院,仅商埠区有少数的小楼和新式民房。由于当时设计和建材等多方因素的制约,房门皆是两扇对开的老式木板门,镶在两边门框里,门扇上下各凸出六七厘米的轴,上面嵌在顶木挖的圆孔中,下面嵌在地面石质门枕石的凹空中,两边和中间常有很大缝隙,又加室内取暖炉子热量很小,寒风从缝隙长驱直入,寒冷异常。为解决这一困难,老济南家家户户都在入冬时,在屋门外安一“风门”以御寒,待春暖花开时再拆下。风门比较轻便,用大铁钉固定在门外两边垛墙上。风门两边为固定的,中间开关的门宽约一米左右。门上半部为木棂子格,中间一小块玻璃,以便从屋内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