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济水源
记得初中时,老师在课上曾谈到过济源一中的小北海。当时,我只知道一中是一所令人羡慕的学校,至于小北海是什么,心中却不甚了了。
后来,我考上了一中。报到当天,当年心中的疑问又浮现出来,于是,趁闲暇赶紧探寻小北海:呵,原来是一泓清泉!水,不紧不慢由地下涌出,贮存于青石砌成的池内,然后沿渠流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眼前的情景,不正是一幅真切的写照吗!
池内的水,至清;水面,至平,如同眼前放置着一块硕大无朋的水晶玻璃。只是偶尔出现的水面波纹,或者是由池底上升的串串水泡,才能告诉你,那是一泓泉水。池畔,有斗拱飞檐的古建筑,它苍老的神态明白无误地告诉你:此水源远流长。
很快,我知道小北海原来是济水之源,小北海的水与苏武牧羊处的北海相通,后者现称贝加尔湖。你或问,二者相去近万里,安得相通?天下的水不都是相通的吗,无论是静谧的小溪还是壮阔的海洋!
再后来,我到济源黄河河务局工作,变成了一个水利工作者。工作之余,使我有兴趣检阅一下有关济水的文献:原来济水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条大河,江、河、淮、济并称四渎。
最早记述济水的是《尚书·禹贡》,对济水记述最为详细的则是《水经注》了。中国古代有九州之称,“济河惟兖州”,就是说,济水与黄河之间所围的地域称为兖州,是谓九州之一。古荥泽,菏泽,巨野泽也都曾承接济水。
《尚书·禹贡》载:
导沇(音yan,三声)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简单几句话,引发出济水三伏三现的话题。由于《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志,又是经书,所以从古至今,有关济水的历史地理文献对此多有记述。其大义为:古代的沇水出于黄河之北的王屋山,沇水东流后称为济,所以沇水即是济水。其潜行地下,在现今济渎庙一带复出于地面;再东流至现今武陟、温县交界处的武德一带,再伏于地下,由黄河南边荥北的地中溢出;此后再伏于地中,至今天的山东曹州、濮县一带,散出地面,再合流。而汶水由南汇入,直至入海。
尽管济水曾经“位尊四渎泽华夏”,但沧海桑田,其已煙废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济源、荥阳、菏泽、济南、济阴、济阳都是现在的地名,无疑地,它们承继着过去,这就足以为济水贴上厚重的文化标签了。
至于济渎庙,不但在当地,乃至在全国也算是一大特色,它是皇帝祭祀河神的所在,也是全国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河源丛林,真有点舍我其谁的味道。虽古代江、河、淮、济并称,但江、河发源高远,水从天上来,在交通手段不发达的古代,千里迢迢于河源祭水神,远非一件容易的事。而济水之源,地处中原腹地,没有高山远水之阻隔,对于皇帝祭水神,自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济渎庙敕建于隋开皇二年,祭祀济水之神的年代则更久远,大约始自汉代,现今庙内数人合抱、高高耸立的汉柏,就是物证。此后历代对济渎庙均有修缮,从而形成了今日布局严谨、风景秀丽、结构极具特色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群,比如其中的山门,就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木结构牌楼建筑,在我国的木结构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至于北海池畔整体透雕的石勾栏,则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宋代遗物,弥足珍贵。
由于保护古建筑的需要,现在济源一中已经另觅佳址,虽然我当年读书的教室已无迹可寻,但汉柏尤存,清流悠长,闲暇时,我仍会来到小北海旁,感叹时光的流逝,追忆那曾经有过的美好时光:或者是早读的间隙,看一下清流出北海,无语去润物;或者是晚自习之后,与不知愁的同学在深秋的晚风中,静观月出波心。
济水源,我心田中永远的清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