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汉阳陵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03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汉阳陵,也许与汉阳陵有些缘分,在几次错过机会后,时隔多日再次相逢,终得一探究竟。

  也许与汉阳陵有些缘分,在几次错过机会后,时隔多日再次相逢,终得一探究竟。

  行走在汉阳陵的甬道上,两旁种满了菊花,在冷风中分外娇艳。抬头看,一座巨大的土堆在不远处,大概就是景帝的墓地吧。

  导游证实了我的猜测。只可惜,现在还无缘看到它的内部,它的发掘还有待时日,我们要看的是一些丛葬墓的出土。

  在这以前,关于皇陵是有了解的,大学毕业前夕甚至还专门研读过这方面的资料。可惜随着时光的流逝,好多东西都淡忘了,只留下些片断。而能清晰浮在眼前的就是关于洛阳古墓博物馆的一些记录。希望这些零星的东西,能帮助我更好地认识汉阳陵。

  走过写着汉阳陵的标志,踏过门槛,我们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沉睡了几千年,暗无天日,如今重见天日,是幸是悲,对生死两重天的人还真不好说。我们无意打扰死者的魂灵,只是希望安静地看看,看那些陶俑、锈蚀的兵器、棋盘、铜镜。希望这些东西能带我们去遥远的汉朝,看看那时的风貌。

  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和皇后的合葬陵园。景帝在位时,继承了父亲文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减免税赋,废除酷刑,社会发展迅速,而且平定了七王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

  进了墓地后,完全没有阴森的感觉。柔和的灯光下,图片和文物散发着久远的光芒。千年之后依然威武的武士俑,飘逸的歌舞俑,可爱的动物俑,仿佛仍在昭示着尘世的繁华和皇权的至高。

  在精美的玻璃橱窗内,有一枚小指甲盖大小的印章,上面刻着“宗正之印”,只有在放大镜的帮助下才看得清楚。尽管如此,我们仍旧能够看到精美的刀工,俊朗的文字,足见当时雕刻艺术的高超技术。关于这一点,那些活灵活现、千姿百态的陶俑更能说明。

  藏品中有一件围棋盘。这个棋盘并非陪葬品,而是守护陵园的人利用一块青砖刻画而成,出土时已经残破,外观呈不规则五边形,据说这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围棋盘。棋盘并不精致,就像孩子随手在地上划的几个格格。守护人无意中的几下刻画,为我们留下了2000多年前老百姓娱乐生活的记忆。这个记忆,让我们惊异,黑白世界,纷纷扰扰,古已有之。

  汉阳陵最有特色的文物也许就是陶俑了。包括人物、马、牛、羊、猪、狗、鸡等等。人物俑分两种,着装的和未着装的。着装的为塑衣式陶俑,这其中又以彩绘陶俑为上。看到这些俑,我们不但能领略到汉代陶塑人体美的韵味,而且依稀观赏到当时服装界的盛事。

  未着装的原本是穿着衣裳的,因为时光的原因,他们的丝绸衣服早已腐化,而木头做的胳膊也没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消失在茫茫黑暗中。现在我们再见到他们时,他们已是赤身裸体。可是他们依旧保持了最生动的一面,或激昂,或沉思,或愤怒,或平静,或凝神,或远眺,或娇媚,或安详。他们就是黑暗中的一曲交响乐,在另一个世界里延续着尘世的华梦,使景帝和王后,还有他们自己都不寂寞。

  动物俑的排列很有意思,总是马、牛在前,猪、羊、狗、鸡于后。一问方知,排列之所以有前后,是因为地位不同,马是用来打仗,属于国防力量;而牛是用来耕田,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由于这种特殊的地位,马和牛是不能宰杀的,而猪、羊、狗、鸡则是人们的盘中之品。

  有一个墓道,整齐地排列着一大片动物俑,其阵势真像个庞大的动物军团,威武地守卫着这个地下王国。而在其他墓道里也依次布置着纺织坊、粮食局、监狱等各个部门。我们参观的只是81个外围墓道中的10个,还有更多的尚未发掘。相信随着继续发掘,还会有更多的惊奇等着我们。

  汉阳陵与其他博物馆不同的是,用一个玻璃通道隔开了文物和游客。玻璃内外的环境是不一样的,玻璃内,文物几乎处在发掘前的状态下,有助于文物最好的保护,同时可以最近距离地观赏文物,而且是原始状态的文物。其感觉自然跟其他博物馆的大不一样,身临其境的美妙犹如音乐一样,缠绕周身,惬意自得。而玻璃外是比较自然的环境。因为玻璃的原因,我们同时有生前生后两种体验,个中况味犹如一个夏天,一个秋天。是不是大汉帝国的华梦也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汉阳陵
历史汉景帝于五年(前153年)正月(或为三月)开始修建阳陵以及阳陵邑。同年五月,招募民众迁徙到阳陵邑,给钱二十万。景帝后三年(前141年)驾崩后,于二月癸酉日下葬,从驾崩到下葬共十天。王皇后于元朔三年(前126年)去世,在景帝之后十五年,合葬阳陵。自景帝始修陵墓到王皇后入葬,阳陵修筑达28年。在新朝灭亡后,赤眉军攻入长安。一时间长安混乱,死者数十万,除了霸陵、杜陵外,宗庙园陵都被毁坏。陵区布局阳陵布局简图汉阳陵位于汉长安城的东北方向,是咸阳原上西汉帝陵中最东边的一座,与汉高祖的长陵相邻。陵区位于泾水和渭水之间,泾渭在其东不远处合流。汉阳陵主要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刑徒墓地以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帝陵为汉阳陵的主要部分,其下埋葬着汉景帝。帝陵高约31米,外围放射状地分布有81条从葬坑,其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帝陵的南阙门为正门,规模较大。现已发掘保护。后
· 汉阳陵
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高陵县三县区。1990年5月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汉景帝阳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测绘、钻探、发掘和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发掘研究成果。阳陵陵园平面呈不规则葫芦形,东西长近6公里,南北宽1至3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刑徒墓地,陵庙等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帝陵座西面东,居于陵园的中部偏西;后陵、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一号建筑基址等距分布于帝陵四角;嫔妃陪葬墓区和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南北两侧,左右对称;刑徒墓地及三处建筑遗址在帝陵西侧,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园棋盘状分布于帝陵东侧的司马道两侧;阳陵邑则设置在陵园的东端。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意识...
· 黄河文化—鄂陵湖札记
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的鄂陵湖,藏语意为“青色长湖”,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淡水湖,烟波浩淼,波澜壮阔。1986年8月鄂陵湖水文站建成,自此,方圆一公里平均不足一人的无人区有了水文汉子的身影。鄂陵湖里裸鲤极多,不一会儿就可以捕捞到满满一编织袋。裸鲤俗称“鳇鱼”,也就是没有鳞片的鲤鱼。裸鲤最多时,甚至影响到水文站的流量测验。湖里野鸭随处可见,有时还可看到天鹅、绿头鸭以及丹顶鹤。至于黄羊,时常就在水文站的门前张望。在鄂陵湖地区,狼很多,但鲜有伤人事件,许是牛羊遍野使然。偶尔可以看到狼踏冰过河,一步一个趔趄,很是有趣。一次,鄂陵湖水文站几位职工在钢板船上实测流量,两只狼一直在岸边转悠,不肯离去。最后还是跟随大伙一起上船的藏狗奋力将其撵走。一年后,那条藏狗突然误食毒药而死。当时在两个年轻人的主持下,大伙为藏狗举行葬礼,并书写悼词。那条黑色藏狗大概养了三年,平日里不论大伙测流还是看水位,都紧密...
· 黄河文化—巍峨的古帝尧陵
临汾古称平阳,史书记载尧建都于此,又名尧都。近年来陶寺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发现城池遗址,早期遗址规模是当时黄河以北最大的城市遗址,中期遗址是4300年前中国最大的城市遗址。考古成果表明了尧都的确切位置,特别是古观象台的发现,与典籍记述的尧命羲和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相互印证,确定了尧都平阳的历史事实。尧陵位于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北郊村西的涝河北岸,距市区35公里。墓高50米,周长300余米,依山傍水。祠宇依陵而建,布局紧凑,木雕精细。陵周石山悬崖,陵墓由黄土堆积而成,古柏葱郁覆盖,清流环绕而过,景色秀丽壮观。1984年中国考古研究院专家考证,陵丘属人为形成,再根据尧陵附近发现陶片推测,4000余年前人类曾在此活动居住。这与当地传说,葬尧时人们掬土成山成陵相吻合。尧陵祠宇建于唐之前,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遗物。金太和二年(1202年)碑(已失),与献殿西石碣记载,唐初李世民破刘武周曾...
· 黄河文化—黄河奇石
大河出奇石、大河出名石——这是大自然的造化。其自黄河的“黄河奇石”以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人们的钟情和喜爱。黄河奇石是“上苍”的手笔、“母亲”的刀工。黄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纳百川,容千流,沿途汇聚了洮河、大夏河、湟水、大通河、北浪河、祖历河等众多支流。这些河流从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祁连山、西秦岭等古老的山脉带来了大量岩石。这些岩石成因复杂,石质多样,特别是其中的火成岩、水成岩、变质岩所含矿石的种类、色泽、结晶硬度不一样,经千百万年风化、剥蚀和河水长期搬运、冲刷、撞磨之后形成色彩多样、花纹美丽、形状奇特的卵石。黄河奇石的石面光滑,大小不一,但一般都很“壮硕”,大的重几公斤、十几公斤,也有重百公斤的。兰州黄河石中甚至有上千公斤的,它的质地坚硬,具有凝重的气质。黄河石不像雨花石那样晶莹剔透,绚丽多彩,但丰富的纹理显示的多为间色和复色,既古朴浑厚,又粗犷豪放,记载着历经沧桑的岁月,饱含着千磨万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