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芳香“双玉兰堂”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3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芳香“双玉兰堂”,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南约十五公里的甘泉镇有一处小小的寺庙——太平寺,当地人也

  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南约十五公里的甘泉镇有一处小小的寺庙——太平寺,当地人也称“双玉兰堂”,每逢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之时,寺内两株高大醒目的玉兰树枯枝上就会绽放雪白纯洁的玉兰花,高洁雅丽,芳香馥郁,它们与寺内由我国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题写的“双玉兰堂”匾额交相辉映。

  太平寺,始建于何年已无从考证,古时因寺内有一眼醇香的泉水——甘泉而闻名,也称“甘泉寺”。据《秦州直隶州新志》载:“马跑泉东南二十里为甘泉寺镇,有甘泉寺,泉在寺中厦下,一名春晓泉。”又记:“佛殿中有泉涌出,”“东流入永川,甘水极盛,旱不竭,冬不冻,土人引以灌田,作寺覆其上,号甘泉寺。”太平寺内的甘泉又名春晓泉,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诗圣杜甫流寓天水,游寺,赋《太平寺泉眼》诗篇,赞曰:“山头到山下,凿井不尽土。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此泉旱不缩,冬不盈,以清冽甘美闻名古今,堪为“天水无涯”之喻兆。太平寺内原有正殿三间,东西禅房各五间,四大天王殿三间,甘泉之上建有八角亭,另还有戏楼、钟楼及唐代所铸铁钟一口。可惜在历史的沧桑变换中,寺院大部分已毁,现仅存坐西朝东的侧院。所幸的是,虽经千年的风霜雪雨,太平寺院内八角形条石砌筑的甘泉至今仍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只是水位已下沉。正是因这股清泉的滋养,它的周围长着让人称奇的古树。此泉东侧有两株苍劲挺拔的古柏,其中一棵柏树间寄生一槐树,而槐树之上又寄生一椿树,被当地人称为“柏槐孕椿”。泉之右侧有两株形姿卓异、树龄超过千年的玉兰树。玉兰属木兰科,落叶乔木,别名应春花、望春花、玉堂春,具有先花后叶的特性,喜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土壤。原产我国中部各省,古时多在亭、台、楼、阁前栽植。白玉兰为带树种,喜光而稍耐阴,高度一般不超过15米,所以太平寺内如此高大的玉兰树25米不要说是在西北黄土高原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前后,是小小太平寺的盛日,更是两株玉兰树绽放美丽的季节,伴着春风,沉睡一个冬天的玉兰树终于睁开了惺忪的双眼,白玉似的花儿,洁如仙露,清如水月,秀丽端庄,暗香浮动,花盛开达半月之久,真是“满园缤纷飞玉麟”。远近游人纷纷而至,盛况空前。那块由原甘肃省省长邓宝珊将军请国画大师齐白石书写的“双玉兰堂”匾额,静静地观赏着这道美景。齐白石先生怎么会为这小小的太平寺题写匾额呢?这其中还颇费了一番周折呢!

  1954年左右,天水知名学者冯国瑞先生陪同一些专家赴天水麦积山考察,中途住宿在甘泉,顺便去太平寺院内看这两株高大、挺拔、繁茂的辛夷树玉兰,经同行的古树专家考识,此玉兰已有1200余年树龄。冯先生便萌生了在此修建杜甫纪念堂的想法。回兰州后,冯国瑞先生找到时任甘肃省省长的邓宝珊将军建议:太平寺是唐代诗圣杜甫流寓的地方,而玉兰树不仅西北罕见,就是在全国,像这样有1200多年树龄的玉兰也不多见,请省长为玉兰生处题“双玉兰堂”。对于冯国瑞的建议,邓宝珊表示赞同。后来由于诸多变故,邓将军转请齐白石老人题写的“双玉兰堂”几经辗转,直到1959年才送达天水,“双玉兰堂”由此得名。《杜甫行吟图》由于齐白石老人的仙逝而落空,冯先生便让儿子安石画了一张《杜甫行吟图》。邓宝珊撰写楹联云:万丈光芒传老杜,双柯磊落得芳兰。此联后与“双玉兰堂”匾额同挂于太平寺玉兰树后的殿门上方。

  “双玉兰堂”是白石老人晚年力作,笔画纵横,简洁老辣,内实外展,挥写自如,颇有画意。其行笔滞涩,拖笔较长,但滞涩而有韵,拖长而增奇,显得烂漫天真,体物入微,天然成韵,意致可掬,气象旷达,和寺内美丽的玉兰花相得益彰,为甘泉寺增色无数。

  又是一年春来到,太平寺内草青青而吐绿,花馥馥而飘香,冰清玉洁象征着勇敢坚毅的玉兰花傲然绽放,琼花凌空,晶莹皎洁,香弥寺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双阙堂孝瑞堂
孝瑞堂:又称“双阙堂”。始于林攒,闽林始祖林禄的十八世孙,早年任福唐县尉(今福建福清)。贞元元年(公元785),他的母亲在莆田病重,他得知之后,急忙从福唐赶回,未到家母亲便去世。他悲痛欲绝,回家后扶尸痛哭,几次昏死过去,四五天也不吃东西。母亲下葬之后,他又在墓旁搭一座茅屋住下,亲自搬运土块、石头,为母亲的墓葬添土筑石。这样过了一年多,都是如此。结果感动了苍天和其他生灵,以至相传有甘露三次降临到墓旁的松柏上或其他附近地区,又相传有白鸟两次飞来。事情传到朝廷,唐德宗专门下诏星表他的门闾,并在宅第前立下双阙,他的家族也免除了徭役。家乡以此为荣,把他的家族称为义门,所居地称为孝里,所在的林姓支派,称为阙下林,分为五房,后裔以孝瑞为堂号。
· 从姓堂号双烈堂
双烈堂:明朝初期,从所向由玉山令升刑部主事,由于他清明廉洁,所以叫撉遯。他年老退休后,燕王朱棣率军破城,他和儿子从士默同时遇难。一门双烈,后人因以为堂。
· 巴姓堂号双卿堂
双卿堂:源出战国时巴国将军巴蔓子,因巴国发生内乱,出使楚国,要求楚国出兵平乱,答应楚国,乱平后,割给楚国3座城。楚国出兵平了巴国乱后,向巴国要城,巴蔓子对楚国使者:“城不能割,请拿我的头谢楚王。”说罢,自刎而死。使者带了巴蔓子的头见楚王。楚王对巴蔓子的忠君爱国,非常佩服,就用葬王卿的礼节葬了巴蔓子的头。巴国也用葬王卿的礼节,葬了巴蔓子的尸身。
· 双桂堂重修谱序
文氏历朝族谱序文(乾隆15年版)――摘自乾隆15年《坑东固塘文氏族谱》清--双桂堂重修谱序禾川,予宗派也。予出宰西粤桂平,往来鱼雁,道经其地,邑之北里固塘文氏,与予族世姻好也。文氏有博学彦士以N天降,上凤、栖梧姻兄等素敦孝友,溯木本水源,慨然倡集大宗小宗,编修谱牒;而又念本支双桂堂瓜瓞绵衍。昔有廖庶吉、万御史诸先生椽笔序记,今可不假名公藻词以扬先烈乎。适今秋桂香新飘,家苍头来署,道经固塘,文氏以《双桂堂序引》函寄余署,索序于余。余展读之,拍案喜曰:文族为余郡著姓,自邢国公、永国公、惠国公、信国公,雁门、蜀郡诸公侯外,其馀掇巍科、列郎官者,不可数计。而登仕郎叔俊公尤为重望公。以源远流长,派万支千,乃由考寝蓬山公、六义堂析居固溪亭下,植二桂于庭前,颜其堂曰“双桂”;方之三槐,此物此志也。元未为兵所燹,明永乐初,孙凤梧复新之。今堂存桂萎,而重修序记,名笔煌煌,恍如见当日之双桂飘香于目前也。世世子...
· 玉兰
形态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5m。树冠卵形或近球形。幼枝及芽均有毛。倒卵状长椭圆形叶子,长10~15cm,先端突尖而短钝,基部广楔形或近圆形,幼时被面有毛。花大,迳12~15cm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