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鄂陵湖札记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8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鄂陵湖札记,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的鄂陵湖,藏语意为“青色长湖”,是中国海拔

  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的鄂陵湖,藏语意为“青色长湖”,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淡水湖,烟波浩淼,波澜壮阔。

  1986年8月鄂陵湖水文站建成,自此,方圆一公里平均不足一人的无人区有了水文汉子的身影。

  鄂陵湖里裸鲤极多,不一会儿就可以捕捞到满满一编织袋。裸鲤俗称“鳇鱼”,也就是没有鳞片的鲤鱼。裸鲤最多时,甚至影响到水文站的流量测验。湖里野鸭随处可见,有时还可看到天鹅、绿头鸭以及丹顶鹤。至于黄羊,时常就在水文站的门前张望。

  在鄂陵湖地区,狼很多,但鲜有伤人事件,许是牛羊遍野使然。偶尔可以看到狼踏冰过河,一步一个趔趄,很是有趣。

  一次,鄂陵湖水文站几位职工在钢板船上实测流量,两只狼一直在岸边转悠,不肯离去。最后还是跟随大伙一起上船的藏狗奋力将其撵走。一年后,那条藏狗突然误食毒药而死。当时在两个年轻人的主持下,大伙为藏狗举行葬礼,并书写悼词。那条黑色藏狗大概养了三年,平日里不论大伙测流还是看水位,都紧密跟随,俨然水文队伍中的一员。

  在藏区,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九犬一獒。说的是藏狗一窝生了九只小狗,里面或许才会出现一只藏獒。随着个头的增长,这只藏獒会将其他藏狗逐一咬死,自己独享奶水。

  成年的藏獒凶猛剽悍,吼声如雷,能将汽车轮胎咬出深深的印痕。除主人之外,外人很难靠近。通常用来拴藏獒的铁链子都要专门定做。在其活动范围内,杀气逼人,寸草不生。

  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水文职工张志浩观测完水位后在草地上散步,意外发现一条很精神的小狗,就抱回来精心饲养。几个月过去了,小狗越来越健壮,头顶毛发黑长油亮,乍一看,恍若狮子,能将比它高大许多的藏狗一口咬住,甩出老远。可惜的是,在一个清晨,那只很有可能就是藏獒的小狗丢失了。多年后,张志浩提起来仍心疼不已。

  鄂陵湖的夜晚尤为漫长,昏暗的烛光下,几个单身男人总是各自讲些风流韵事,聊以打发时光。到后来,一听故事的开头,其他人都知道故事的结局。尽管如此,依然乐此不疲。

  那时大伙的心态都挺乐观,日子过得较为开心,时常幻想着将来能娶上媳妇的那一天。

  在此期间,有一对德国夫妇到鄂陵湖旅游,当晚在水文站借宿,五个人只能挤在惟一一间有火炉的房间里。德国夫妇住了一个晚上就离开了。不久后的一个傍晚,有位衣着褴褛的回族汉子背着偌大的破麻袋前来借宿,并表示愿意支付10元钱的住宿费。

  在无人区里,别说有人愿意支付住宿费,就是什么都不给,大伙也很开心,倾其所有,热情招待,目的就是可以坐在一起说说话,了解外面的信息。

  第二天一大早,那汉子解开破麻袋,里面装的居然全是崭新的人民币,看得大伙目瞪口呆。可以这么说,那是他们迄今为止亲眼目睹的数目最大的现钞。

  靳振坤曾在鄂陵湖水文站一个人待了近20天。当时方圆数十公里只有一顶帐篷,看起来很近,但走到跟前却要好几个小时。他不会说藏话,只能听懂最简单的日常用语,好不容易看到藏民,就连说带比划地简单交流。整日与草地为伍,同藏狗做伴。回想那段日子,靳振坤心有余悸。

  在鄂陵湖有个流传广泛的故事,一个猎人瞄准黑熊,受伤的黑熊兽性大发,怒吼着朝猎人飞扑过去,吓得猎人扭头就跑,眼看黑熊就要追上了,无奈之下他只好跳进黄河,但穷追不舍的黑熊还是扑进河里将他活活撕成两半。一时间,刺鼻的味四下弥漫。

  一次藏民送给水文职工谢会贵一瓶自己做的鹿血酒,并再三告诫要分几次服用。在一个寒冷异常的夜晚,室内炉火轰然,但后背却冰凉彻骨。平时储备的白酒早就喝完了,无奈之下,他就打开鹿血酒,打算喝点儿用以驱寒。几杯下肚,仍手足冰冷,索性一口气全都喝光。结果浑身,坐卧不安,只好身着单衣在零下几十度的酷寒里溜达了好一阵子。

  如今荒无人烟的鄂陵湖断面已实行巡测,由玛多水文分队统一管理,再也不需要在那儿驻守。国家保护三江源活动也正式启动,并逐步落实,在不久的将来,鄂陵湖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区,还野生动物一片净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汉阳陵
也许与汉阳陵有些缘分,在几次错过机会后,时隔多日再次相逢,终得一探究竟。行走在汉阳陵的甬道上,两旁种满了菊花,在冷风中分外娇艳。抬头看,一座巨大的土堆在不远处,大概就是景帝的墓地吧。导游证实了我的猜测。只可惜,现在还无缘看到它的内部,它的发掘还有待时日,我们要看的是一些丛葬墓的出土。在这以前,关于皇陵是有了解的,大学毕业前夕甚至还专门研读过这方面的资料。可惜随着时光的流逝,好多东西都淡忘了,只留下些片断。而能清晰浮在眼前的就是关于洛阳古墓博物馆的一些记录。希望这些零星的东西,能帮助我更好地认识汉阳陵。走过写着汉阳陵的标志,踏过门槛,我们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沉睡了几千年,暗无天日,如今重见天日,是幸是悲,对生死两重天的人还真不好说。我们无意打扰死者的魂灵,只是希望安静地看看,看那些陶俑、锈蚀的兵器、棋盘、铜镜。希望这些东西能带我们去遥远的汉朝,看看那时的风貌。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和皇后的...
· 黄河文化—初识东平湖
站在山东第一闸——石洼闸,49个闸洞连接在一起足有0.5公里长,放眼望去如同一条长龙盘踞在黄河岸边,它与林辛、十里堡闸共同担负着把超量洪水吞进东平湖的重任。黄河洪峰过后,再由清河门、陈山口及司垓闸吐入黄河或南四湖。有“江北都江堰”之称的戴村坝使我们见识了人类力量与智慧的结晶,人造瀑布的奇观令我们惊讶不已。该坝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作用是向京杭大运河调剂水源,有“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之说。现在起着抬高水位、保证汶上县工农业自流引水的作用。飞驰的车轮驶进蜿蜒曲折的二级湖堤,远远望去如同一颗晶莹剔透的明珠镶嵌在碧绿的山峦之中,那就是东平湖。绿水荡漾,芳草长堤,宽阔的水面向远处展开,青翠的山头在湖波中若隐若现。湖水清澈,碧波荡漾,捕鱼船在水面上来回穿梭,养鱼箱连成一片又一片,婷婷玉立的荷花随风摇曳,绽开灿烂的笑容,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站在湖边,带有泥腥味的清香扑鼻而来。...
· 黄河文化—沙湖的传说
沙湖也称“棱湖”,位于宁夏西大滩边。它东临滔滔黄河,西倚巍巍贺兰山,是集金沙、碧水、翠苇、鱼跃、鸟鸣五大特点,是融“江南水乡”与“塞外大漠”景致于一体的旅游景观,有“塞上明珠”、“高原宝镜”之美称。据考证,沙湖古已有之,是乾隆年间平罗大地震时留下的遗物。关于沙湖还有个传说:过去唐徕渠西岸有个地方叫许家桥,夏日麦浪盈盈、秋日稻谷飘香,一派美丽丰收的景象。玉皇大帝的三女儿凌波仙子每天无聊时就借着宝镜向凡间看一遍,见凡间绿树鲜花,人欢马叫、五谷丰登,她十分向往。有一天,凌波仙子“望凡”一事被玉皇大帝发现了,她正在对着镜子梳头时,突然被炸雷一般的痛骂声所惊吓,宝镜摔在凡间大兴墩上,碰成两半,一半飞溅到西大滩变成了现在的沙湖,另一半飞溅到黄河东岸陶乐县境内变成了月牙湖。沙湖有着独特秀美的自然景观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湖面呈月牙形,芦苇呈现棋子形,沙漠呈金驼形,沙丘高27米至33米。平均水深2米,最深...
· 黄河文化—青海湖“海怪”传说
“海怪”在环湖土著牧民中流传了几百年。清乾隆初年编修的《西宁府新志》中具体记载称有:“青海住牧蒙古,见海中有物,牛身豹首,白质黑文,毛杂赤绿,跃浪腾波,迅如惊鹊,近岸见人,即潜入水中,不知其为何兽也”。据说那些目踏“海怪”的牧民莫不诚惶诚恐,顶礼膜拜,娘桑祭海,敬献牛羊三牲,于是海神显灵的种种传说一传十、十传百的流传开来。近几十年来,有关青海湖“海怪”的信息不时流传。如1947年,互助县却藏寺一位叫祁六十三的土族,随师去朝拜途经青海湖,在太阳快落下的时刻,一头比艳牛大四五倍的怪物浮出水面,劈波斩浪向岸边游来,似龙非龙,头圆润元角,双目闪闪发光。1949年春,互助县哈拉直沟乡费村汉族农民马三娃,因生活所迫外出淘金,在青海湖边歇脚用餐时,湖面上出现一截黑黝黝的粗大“圆木”在浮飘滑行,长约丈余,后来这缓缓滑行的“圆木”伸出长长的脖子,上面有蛇一样的头,鳞甲在阳光照射下乌金般光泽,向湖心飘去,转眼...
· 黄河文化—巍峨的古帝尧陵
临汾古称平阳,史书记载尧建都于此,又名尧都。近年来陶寺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发现城池遗址,早期遗址规模是当时黄河以北最大的城市遗址,中期遗址是4300年前中国最大的城市遗址。考古成果表明了尧都的确切位置,特别是古观象台的发现,与典籍记述的尧命羲和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相互印证,确定了尧都平阳的历史事实。尧陵位于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北郊村西的涝河北岸,距市区35公里。墓高50米,周长300余米,依山傍水。祠宇依陵而建,布局紧凑,木雕精细。陵周石山悬崖,陵墓由黄土堆积而成,古柏葱郁覆盖,清流环绕而过,景色秀丽壮观。1984年中国考古研究院专家考证,陵丘属人为形成,再根据尧陵附近发现陶片推测,4000余年前人类曾在此活动居住。这与当地传说,葬尧时人们掬土成山成陵相吻合。尧陵祠宇建于唐之前,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遗物。金太和二年(1202年)碑(已失),与献殿西石碣记载,唐初李世民破刘武周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