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灵岩寺
始建于唐代的灵岩寺辟支塔,高54米,八角九层楼阁式砖砌建筑。
从泰山玉皇顶下来,只觉得双膝酸软、难耐,再无余勇可沽了。可山东的朋友说:“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也。”劝我无论如何要到灵岩寺看看。灵岩寺位于泰山之阴的山东省长清县万德镇境内,初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至明,曾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并称为我国四大名刹。
进寺时已是下午四点多钟,只见风景幽深,古刹幢幢,一股清凉之气扑面而来。问及寺名的由来,导游小姐告诉我们:相传东晋时著名高僧朗公来此说法,“猛兽归服,乱石点头,故称灵岩。”这里最盛时殿阁40余处,禅房500多间,僧侣500余人。经过千余年自然的、人为的风剥雨蚀和岁月侵袭,如今尚存的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及历代碑刻等。
大雄宝殿建于宋,原为供佛、讲经之地。殿前古柏参天,银杏合围。殿后有摩顶松,实为古柏,老干半枯,新枝滴翠。相传唐玄奘去西天取经前曾来此摩抚:“吾西去求佛,教汝枝西长,归时向东,使吾门弟子知之。”后果然东指而取经者归。后人为记其事,又在树下植一柿树,意为“百(柏)事(柿)如意”。 今双株并立,根深叶茂,据说每至深秋,柿红柏绿,为寺院一景。
千佛殿是灵岩寺内的主体建筑,也是寺内保存最好、规模较大的一座古建筑,因殿宇周壁供置众多佛像而得名。千佛殿始建于唐代,现在是明代重建的木结构建筑。殿内的40尊彩色泥塑罗汉,是灵岩寺文物中的精华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经典遗产,被梁启超称为“天下第一名塑”。他们的尺寸比真人略大,其中有饱经风霜的老者,有天真无邪的青年,他们或喜、或怒,或高谈阔论,或指点江山,尊尊形象逼真,生动传神,从姿势、表情到服饰无一雷同。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1983年题词曰:“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按说最早从印度传过来的佛教里,只有十八罗汉,就是当时印度的十八位高僧。但随着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中国也出现了很多高僧。据史学家研究,灵岩寺的40尊罗汉中,有32尊塑于北宋,另外8尊为明代万历年间补塑。这些塑像完全打破了传统佛像造型的程式,人物塑造取材于生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现实主义倾向。这些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不仅有着宛若真人的表情,甚至其身体结构都被塑造得极其精确,看上去皮肤似有弹性,连额角细细的青色血管都隐约可见。飘逸悬垂的宽大袈裟更有一种真实丝织的古香气息,虽历经千年仍绚丽夺目,这不仅显示出古人对人体结构的科学认识和对造型理解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也表现出当时工匠高超的雕塑技巧。上世纪80年代,当人们试图对塑像中的破损部分进行修复时,竟在其中的一尊罗汉体内意外地剥离出了一件铁制罗汉。这种在原像中藏着铁胎的现象十分罕见。
创建于北宋的辟支塔,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塔高54米,是八角九层的楼阁式砖砌建筑,可循级而上。一至三层是重檐,四至九层为单檐。古朴的门窗、富有变化的塔檐和纤巧挺拔的塔身,使人感到庄重大方中不失玲珑奇巧。塔身上镶嵌着37幅精美的浮雕,表现的是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故事,它寄托了宋代僧人期盼明君的美好愿望。塔顶冠有铁刹,该塔密檐楼阁式建筑结构在中国独此一例。
在佛教习俗中,每当寺院高僧圆寂之后,通常都要在其墓地上修筑墓塔以示纪念。灵岩寺有自唐代至清代的各种墓塔167座。每座塔的塔身,或为钟形,或为鼓形,或为正方形,导游告诉我们,不同的造型表示每位高僧圆寂的不同时辰,即晨钟暮鼓白日方。塔身上不仅有金刚、力士等常见的造型,还有一种跨着雄狮、手持曲棍击打彩球的特殊浮雕,这是明代墓塔雕刻中的珍品,它生动地再现了被称为“击鞠”的马球运动。
灵岩寺这片佛教圣地,以它特有的庄严风姿,吸引了无数游人,历代文人骚客如曾巩、苏轼、苏辙、辛弃疾等,更是或登临题咏,或留下墨宝,乾隆皇帝南巡8次驻跸灵岩寺,每次都抒情,留下了不少碑文。
不知不觉已近黄昏,来时的疲惫在匆忙的游历中消解怠尽。夕阳下苍翠幽静的寺院里,只有僧人晚课悠远的唱经声,敲击的木鱼清脆而空寂,古老的寺院充满肃穆而苍凉的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