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郎木寺散记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94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郎木寺散记,(一)    三月二十九日午后,我们筹划了数次的郎木寺之旅终于成行。汽车从玛曲县

(一)  
  
三月二十九日午后,我们筹划了数次的郎木寺之旅终于成行。汽车从玛曲县城向东行驶了数十公里,沿途的荒凉中这才有了醒目的褐红,间或数株灌木闯入视野,令人一振。当汽车爬上陡峭的山梁,山坳里房屋沿江而建,寺院依山而筑,古貌苍然,一派蓊郁尽收眼底。一个多小时后,我们一行五人抵达郎木寺镇。

风尘仆仆地步入一家门口放着英文招牌的川菜馆,旋即,老板娘出来热情招呼。问老板娘要菜谱来看看,回答却是没有,接着口齿伶俐地连报了十几个菜名。

从川菜馆出来,司机带我们去大经堂拜佛。停好车后才发现大经堂外的铁栅栏已经上锁。眼前古松挺拔,清香阵阵,寒鸦数点,残阳如血中我已感受到空气中的那种神秘。

(二)

清晨,除了司机蒙头大睡之外,其余的人都醒了,遂结伴上山。途中有许多专门安放转经筒的长廊,我们逐个转动着向山顶行进。时间虽早,朝圣的人却不少,且个个疾步行走,全不似我们这般悠然。在矗立于半山腰处的大灵塔下,我含笑向一位老人询问天葬台的具体位置。见我欲上天葬台,同伴们都不愿意去,不好勉强,就在玛尼堆前和他们分手,独自前往。

越往上走,灌木越发稀疏,形同荒原。右边半山腰处有众多的五彩经幡,那里一定是天葬台了。我怀着无以名状的情感独自前行。草地上凌乱丢弃的衣物渐渐多了,我很小心地绕道行走。天葬台的山顶上伫立着几十只个头较小的秃鹫,不远处则为五六只牛犊般的大秃鹫。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大秃鹫走去。大秃鹫一动不动,犹如雕塑。我缓慢前进,大秃鹫的轮廓清楚了,头顶上淡淡的白色绒毛已清晰可辨。当我突然看到秃鹫眼中射出的犀利而冰冷的目光时,顿时不寒而栗,这才意识到自己离得太近了。那几双圆圆的眼睛一齐射出的冷光似乎蕴含了无尽的暴戾,无尽的杀机。一股寒气自心底涌起。那一刻我恨不能插翅而去,却又不敢幅度太大,只能警惕地缓缓后退。

 终于离得远了些,惊魂未定,手机却突然响了,那尖利的声音此时不赀于一声惊雷,骇得我猛一激灵,赶忙去接。原来是山下的好友打来的,见我离开的时间长了,关心地打个电话,却不知险些将我吓死。退离天葬台好一段距离,方敢疾步行走。

当熠熠生辉的寺院金顶映入眼帘,顿时所有的惊恐全都化为乌有,整个身心仿佛沐浴在佛祖的庇佑之中,无限温暖。就在那一瞬,对佛对宗教我似乎多了一些感悟。

(三)

沿着白龙江溯流而上,去寻找这条长江流域水系支流的源头。走过一座发朽的小木桥,迎面正在行走的两位小姑娘停了下来,带着一脸的微笑。认出来了,其中一位是在川菜馆里给我们沏茶的才让卓玛。得知我要去源头,她告诉我还要走好一会儿才能到达。末了,才让卓玛轻拍一下我的背,邀我有空了再去她那里坐坐。

江畔人家的门口大多放一块木板,清澈的江水在门前欢快流淌。围墙多为矮小密实的灌木,一派田园风光。

几头淡黄色的牦牛很悠闲地从我身边走过,没有丝毫惊恐。这里众多的朱门白墙,少了人间的烟火,而多了些佛界的圣洁与超然。

(四)

一堆伐好的松木吸引了我,粗略数数这些直径约两拃的圆木,年轮过百,感喟之余不免留下几声叹息。继续前行,房屋逐渐稀少,地势相对开阔,山势却骤然陡峭。越往前走,越发逼仄。在两边相距不足百米的峡谷间,几条长长的五彩经幡将它们连在一起。处处怪石嶙峋,几个天然镂空的小石柱上系着数条哈达。紧贴地面的洞穴里放了一些名为“擦擦”的泥佛像。高高的玛尼堆上献满了哈达,同时供奉着几块刻有藏文的石板,那些或鲜红或橙黄的字,在不识藏文的我的眼中有一种别样的神圣。

再往里走,山势愈发狰狞。悬崖上全是参天古松,使得原本幽暗的峡谷更为幽暗。江畔耸立着数百支箭旗,微风挟着几丝阴冷,扑面而来,更添神秘。江底石头上青苔翠绿,却全然没有“苔滑水无声”的意境,而是很喧哗地奔流着。一座小型水坝前,铺着窄窄的木板,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坝区的水面因峡谷、古松、阳光而光怪陆离。

行走之间,忽而有种莫名的疑惧,忙四处张望,原来悬崖上有个漆黑的洞穴,正以深不可测的目光注视着我。不免有些悚然,赶忙前行。几个翻腾着水花的小泉眼终于出现了。半晌,极目山顶,只见太阳正透过密密的丛林洒下点点金光。

(五)

准备启程时,恰遇才让卓玛出来买菜,得知我们要走了,她那双清亮的眼睛大胆地注视着我,片刻,又亲昵地在我的背部拍拍,大方笑笑,只是笑容里平添了几许感伤与无奈,然后转身疾步离去。我连忙冲其背影挥了挥手。几声昏鸦中,参天的松树远了,低矮的灌木也不见了,郎木寺——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灵岩寺
始建于唐代的灵岩寺辟支塔,高54米,八角九层楼阁式砖砌建筑。从泰山玉皇顶下来,只觉得双膝酸软、难耐,再无余勇可沽了。可山东的朋友说:“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也。”劝我无论如何要到灵岩寺看看。灵岩寺位于泰山之阴的山东省长清县万德镇境内,初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至明,曾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并称为我国四大名刹。进寺时已是下午四点多钟,只见风景幽深,古刹幢幢,一股清凉之气扑面而来。问及寺名的由来,导游小姐告诉我们:相传东晋时著名高僧朗公来此说法,“猛兽归服,乱石点头,故称灵岩。”这里最盛时殿阁40余处,禅房500多间,僧侣500余人。经过千余年自然的、人为的风剥雨蚀和岁月侵袭,如今尚存的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及历代碑刻等。大雄宝殿建于宋,原为供佛、讲经之地。殿前古柏参天,银杏合围。殿后有摩顶松,实为古柏,老干半枯,新枝滴翠。相传唐玄奘去西天...
· 黄河文化—大留寺
编者按:古时候,在长垣县城东南30余里有一座寺庙,名曰“大留寺”,当时香火十分旺盛,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前来烧香许愿、寻求吉利的善男们络绎不绝。明朝万历年间,中原地区黄河连年泛滥,导致人烟稀少,田地荒芜,朝廷命令山西洪铜县的百姓迁居到此,逐渐形成了村庄,亦随之名曰“大留寺村”。新中国成立后,河务部门为了控导河势,在该村东南的滩地里修建了“大留寺控导工程”。渊源的历史、优良的区位优势和丰厚的文化资源,造就了一处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我因工作关系经常“光顾”大留寺控导工程,每次都是匆匆而来,急忙而去,从来没有在这里好好游玩过。前些日子,有朋约我当向导同游大留寺,恰逢星期天,我便欣然应允,立刻和朋友一起驱车朝大留寺方向走去……走进景区首先看到的千亩生态景观林,若步行于林中,迎入眼帘的是:那草儿青青、花儿艳艳、蝶飞蜓舞,美丽的孔雀开屏、错落有致的风景石、别致的休闲凉亭和观光廊道,均为如诗如画的景区增...
· 黄河文化—班辈寺
在炳灵湖中心之西岸,兰临北道的路边(今三塬乡东风村)一座红砂岩组成的山岗巍然屹立。山腰处残留着石雕佛像,这就是古老的班辈寺。班辈寺由来已久,传说是鲁班爷在黄河上造桥时,山上来,山下去,鞋里钻满了砂粒,到这里已无法行走,于是,脱鞋倒了砂粒。夜晚,砂粒闪闪发光,竟然变成了一座山岗。后来,鲁班爷的徒弟们(指白塔寺木匠)认为这里是祖师爷背来的金山,瑞祥之地。便在这里凿像建寺。随着人类文化的发达,附近先民们在此取排行,并起名为“班辈寺”。
· 黄河文化—清凉寺的传说
古代惠民淄角镇东部曾有一片四殿三院组成的大型建筑群,四殿为金刚殿、天齐庙、清凉寺和元化阁,三院为四大殿堂相连形成的三大院落。它气势宏伟,造型优美,堪称古建筑一绝。据传,修建清凉寺时,整个淄角镇石料、木料堆积如山,四方名匠聚集如云,呼号之声响彻云霄,令世人叹为观止。某日,从镇南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手提破布兜闯入工地,对众木匠乞求说:“诸位师傅请了听说淄角镇大兴土木,我来混碗饭吃,望师傅们指教。”说完便拿出一个破墨斗子准备干活。大伙一看,多有不愿与其为伍之意。木工头见状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咱们修庙是行善,给他碗饭吃不也是行好吗?”便留下乞丐让他砍木楔子。有的木匠有意刁难乞丐,挑了一根又粗又硬的斜纹木头给乞丐,冷眼瞧他怎么办。只见乞丐往墨斗子里吐了口唾沫,对着那根木头横七竖八地打了很多墨线看着数不清纵横交错的墨线,众木匠暗中发笑,看乞丐怎么下锯。人们围观乞丐打墨线,只见乞丐把墨斗子收起...
· 秦陇文化—宗教文化—寺院:多西寺下什塘寺木合沙下寺寺却毛亚秀麻寺
1995年,青海有本教寺院11座,住寺本教徒303人。历史悠久的寺院有:多西寺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乡多西材。始建于宋朝,是化隆境内本教(白本)祖寺。1958年前,该寺有经堂1座10间,其他平房、昂欠多间,占地500平方米。1958年关闭。1980年开放,经堂重新修缮,面貌一新。现有住寺本教徒54人。下什塘寺,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乡下什塘村。该寺是多西寺的属寺,与多西寺同时修建,1958年以前有经堂1座16间,占地500平方米。1958年关闭。1981年重新开放,整修经堂,另建诵经房9间,客房3间,伙房3间,现有住寺本教徒88人。木合沙下寺,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曲库乎乡木合沙材。始建于15至16世纪。1958年前有经堂l座80间,僧舍15院90间。1958年关闭。1982年开放,新扩建大经堂1座111间,佛堂1座,昂欠1院36间,僧舍19院,是青海最大规模的本教寺院。开办藏医诊疗所1...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