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梁山问古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7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梁山问古,     山东梁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水浒传》一书行世,更使梁山蜚声中外,名扬
     山东梁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水浒传》一书行世,更使梁山蜚声中外,名扬天下。随着“水浒”文化学术研究与探讨的深入发展,梁山逐渐引起世人关注。对梁山的历史文化,作者初步作以下三方面的考证。
     梁山之名的由来
      梁山本名“良山”,可见于汉代以前的典籍。《史记·梁孝王世家》有孝王“北猎良山”的记载。这里的“良山”,即今天的“梁山”。“良山”改称“梁山”始于汉代,说法有二,可引地方史志为佐证。
其一,因梁孝王游猎而赐。梁孝王刘武是西汉文帝之子,初分封为淮阳王,后徙为梁王。刘武游猎良山,暴病而亡,葬于良山之阳,遂易名“梁山”。汉景帝为之树碑,即旧志中的“帝子遗碑”,为寿张八景之一。《大清一统志》载:“梁山在寿张县东南七十里,本名良山,以梁孝王游猎于此而名。”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亦云:“梁山,州(东平州)西南五十里,接寿张县界。本名良山,汉梁孝王尝游猎于此,因改为梁山。”
其二,因光武帝避叔讳而易。西汉设寿良县,东汉光武帝叔父名刘良,为避其讳,光武帝改寿良县为寿张县,良山亦易名“梁山”。“良山”易名,《汉书》与《后汉书》及《山东通志》均有记载,以《山东通志·山川》记述较为确切。其云:“梁山考县本名寿良,因光武帝避叔讳改名寿张,则山(良山)之改良为梁以此。”
“梁山”易名的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以后者说法可资征信。先秦时期,有古邑因近良山而得名良邑,在良山不远处还有寿邑,亦称“寿聚”。《山东通志·古迹》云:“寿良在县东南境,一为良邑,梁山本名良山,邑以山得名;一为寿邑,战国时秦伐齐取刚、寿是也。”西汉设有寿良县,可推想由寿邑和良邑合并而置。考梁山,西汉属寿良县,东汉属寿张县。唐代以后,随着寿张县北移和区域变动,梁山虽几易其主,但多在寿张县内。至元代以后,梁山成为寿张、汶上、郓城三县的分野。梁山西北属寿张,东南属汶上,其南怀抱的独孤山(独山)则属郓城。1947年,梁山归属昆山县。1949年9月,昆山县改称梁山县至今。
   梁山堪称佛教圣地
      梁山藏奇纳胜,灵光四射,历史上曾是鲜为人知的佛教圣地。
隋唐时期,佛、道二教盛行,地处偏僻、环境幽雅的梁山也成为僧徒设坛传教、道士修身养性之处。环梁山寺院林立,教徒云集。在众多的寺院中,以莲台寺和法兴寺擅名。莲台寺坐北朝南,围以石壁女墙(呈凹凸形的矮墙),主体建筑为一殿两院。大殿莲台石佛,雕刻精细,技法娴熟,“色如古铜,扣之有声。”莲台寺高僧名师荟萃,善男求仙拜佛者蜂拥而至,经年不衰。法兴寺楼阁参差,建筑宏阔,晨钟暮鼓,香火兴盛。寺院僧徒多尚武练拳,自成门派,时与嵩山少林齐名。明代抗倭英雄西竺禅师,系法兴寺主持。他武功高强,精忠报国,率僧兵三千赴东南沿海抗倭。明正德年间,曾三次被武宗召用。他不慕权位荣华,功成名就隐居法兴寺,死后葬于梁山,其墓碑墓塔尚存。莲台寺和法兴寺旧有“莲台春色”、“法兴夕照”等胜景,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游览朝觐。如唐朝大诗人李白、高适等都到过梁山,并留下不少“美其幽雅、畅厥情怀”的诗词。宋代以后,来梁山观光揽胜的更不乏名士。宋代的苏轼、元代的陆友、明代的刘基、清代的王士祯等多次来梁山。烟波浩淼、芦苇丛生、别具江南水乡风貌的水泊梁山,令他们诗兴大发,写景抒怀于笔下。如苏辙《梁山泊见荷花忆吴兴五绝》:“菰浦出没风波际,雁鸭飞鸣雾雨中。”袁桷《梁山泊》:“嫩草丰茸间软蒲,一川晴绿映春芜。”刘基《题梁山泊分赃台》:“饮泉清节今寥落,何但梁山独擅名。”钱达道《登莲台》:“乘月来登最上巅,法台高处耸金莲,虎崖百丈偏生猛,龙象千秋色尚鲜。露邑翠盘仙掌动,香消红粉镜光圆。尘机扰扰何年息,醉向山僧一问禅。”
       梁山是《水浒传》的渊源所在
       金圣叹说:“天下文章,无出《水浒》右者。”《水浒传》为中国四大奇书之一,它的成书与梁山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
梁山地处黄河下游,历史上又是济水、汶水汇聚之地,古称“泽国”。黄河多次迁徙改道与决口泛流,使梁山水面渐大,至宋代形成“方圆八百里梁山泊。”正是山高水阔,形成易守难攻的天然壁垒。清代曹玉珂在《过梁山记》中称梁山“险不在山而在水也。”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梁山成为藏龙卧虎、绿林好汉出没之地。《宋史》记载:“梁山泊素多盗贼”。其实,在梁山泊栖身居守过的绝非宋江一例,仅宋代不下十余起,影响较大的还有黄麻胡等。像明代的李青山、清代的周魁轩,乃至民国时期的冯天臣等农民起义,都曾在梁山设营扎寨,称雄一时。“只身叶舟栖芦荡,风雨霜雪荡水乡。官捐逼得鱼虾尽,泪浸水泊骨撒岗。”统治者横征暴敛,置民于倒悬,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他们凭借水泊天险,啸聚山林,与统治者进行不屈的抗争,演出一幕幕生动的历史活剧,留下众多的行迹、遗址和传奇故事。古往今来,历代统治者都视其为洪水猛兽,把草莽英雄作为心头大患,进行和诛剿,还在梁山“勒石山巅,垂为厉禁。期于窟穴肃清,萑苻屏迹。”对梁山的古建筑肆意毁坏,以绝其迹。但水浒英雄惊心动魄的故事和传说,却在民间不胫而走,乡里妇孺几无不知,誉满人口而历代不衰。此外,水浒故事还多被编入地方戏。元杂剧活动中心之一的东平府,与梁山仅一水之隔。著名剧作家高文秀、康进之、李致远等多次来梁山收集有关轶闻传说,创作了《黑旋风双献功》、《折担儿武松打虎》和《都孔目风雨还牢》等优秀剧目。对水浒故事与水浒戏,世人喜闻乐道,熟知于心。清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写道:“乡愚闻之,慕其英勇,与世道人心,大有所害。御史胡定奏请毁板,并禁演剧,部议准行,而外间概不遵奉。虽公卿大臣家,案上翻阅、席间演唱如故也。”官僚阶层如此,民间更甚。人们对水浒人物的钦慕与崇拜之情、怀古之感可见。水浒故事与水浒戏,无疑给施耐庵创作《水浒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创作灵感。没有丰富生动的水浒故事,卓立千古的不朽之作《水浒传》的成书是不可想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夏阳黄河古渡
夏阳黄河古渡位于陕西合阳县东20公里处的夏阳村,隔黄河与山西省临猗县吴王渡相对,因楚、汉相争时,汉淮阴侯韩信从这里用木罂渡军,攻取魏都,故又称“木罂渡”或“淮阴渡”。合阳县灵泉村尚有“木罂渡军处”遗址。夏阳村有木罂诗碑一通,为清初刻置,横长0.8米,竖高0.38米,上刻诗云:“淮阴往事执平云,高帝何尝尽负臣。功就从龙嫌震主,势成履虎欠抽身。松间落叶推同辈,湖上烟波让古人。瞬息弓藏惊幻梦,木罂渡口迄难湮。”黄河小北干流从韩城到潼关132.5公里河道,是秦、晋两省的界河,地势平坦,水流平缓,两岸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工农业、商业贸易兴旺发达,社会经济繁荣昌盛,沿河设有不少大小渡口,夏阳渡就处在这一地带中心。这一地域史称西河,西接秦地,东通晋、燕、赵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末楚、汉争雄,相持于成皋,汉高祖三年(前204年),魏王豹反汉,从背后袭汉,形势危急,汉淮阴侯韩...
· 黄河文化—长垣古会
走在河南长垣县城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琳琅满目的物品、一浪高过一浪的叫卖声和拥挤人潮们的一张张笑脸勾出一幅盛世和谐的画面,这便是一年一度的古会会场。长垣农历二月十九古会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当时长垣物化天宝、人杰地灵,商贾云集、人才辈出。且在朝居官的长垣籍人特别多,有“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长垣七尚书”之美誉。据县志记载:当时,长垣高官显贵甚多,其家中皆藏有奇珍异宝,为了夸富比荣炫耀乡里。每逢清明节前后,春暖花开,恰逢农闲季节,官商在此聚众斗宝,老百姓纷纷走出家门争相观看,热闹纷繁。故此会又名“亮宝会”。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经历了兵慌马乱的战火岁月,昔日的宝贝如过眼云烟、已尘埃落地、永不存复。而古会几经沉浮,几经沿革,一路风雨走来,成就了今天辐射周遍百里的物交盛会。今年盛会与往年不一样的是,除以物资交流为主载外,还兼有信息传递和农事贸易等活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
· 黄河文化—千年古渡
八百里秦川孕育了三秦大地上的最大平原,一条悠悠荡荡的河流穿其而过,从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开始,13个王朝曾在这里演绎风云历史。虽然经历了周、秦、汉、唐两千多年的风云变幻,但这条大河上一个曾经往来人丁默不起眼的渡口却如石子入水似的永远沉淀在了三秦儿女的心中,成为“关中八景”之一,它就是咸阳古渡。咸阳市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中部,地处九宗山之南,渭河以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因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交通方便,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凭借这里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里书写了中国的第一次统一。渭水流经咸阳城区南侧,水势舒缓,又在这里折向东北,正好构成关中东西大路的分界线。由于渭河季节性水位落差较大,常常舟桥并用。冬春两季多从便桥通行;夏秋两季多靠船摆渡。因此,自古中原穿越关中往来于西北西南,均由此处渡渭。咸阳便成为西出阳关,北上萧关,东至长安,直抵中原的交通枢纽。两千多年的岁月沧桑,咸阳古渡经历了从秦代...
· 黄河文化—巍峨的古帝尧陵
临汾古称平阳,史书记载尧建都于此,又名尧都。近年来陶寺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发现城池遗址,早期遗址规模是当时黄河以北最大的城市遗址,中期遗址是4300年前中国最大的城市遗址。考古成果表明了尧都的确切位置,特别是古观象台的发现,与典籍记述的尧命羲和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相互印证,确定了尧都平阳的历史事实。尧陵位于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北郊村西的涝河北岸,距市区35公里。墓高50米,周长300余米,依山傍水。祠宇依陵而建,布局紧凑,木雕精细。陵周石山悬崖,陵墓由黄土堆积而成,古柏葱郁覆盖,清流环绕而过,景色秀丽壮观。1984年中国考古研究院专家考证,陵丘属人为形成,再根据尧陵附近发现陶片推测,4000余年前人类曾在此活动居住。这与当地传说,葬尧时人们掬土成山成陵相吻合。尧陵祠宇建于唐之前,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遗物。金太和二年(1202年)碑(已失),与献殿西石碣记载,唐初李世民破刘武周曾...
· 黄河文化—千古悠悠治河人
千古悠悠,江海横流,大河东去。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治理黄河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心血,给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可敬的精神及永不磨灭的业绩。此当首推犬戎先祖鲧,他虽为天帝黄帝的嫡亲孙子,但只因同情遭受洪水灾祸的人民,为之治水,便被天帝派火神祝融“杀而戮之”,杀死不已,且戮其尸,“飞鸟水虫曳衔而食之”,当为人间治黄史上最大最惨烈的悲剧。但“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他为黄龙”,越千山涉万水去西方请不死之药,以求自活。在“洪水滔天”之时,鲧虽“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方法不当,“治水绩用不成”,但其一心为民的心志,至死不渝的毅力,难道不该为后人所称颂吗!当然,日后大禹治水的情形就大为改观了。既前有“鲧治水绩用不成”方法失当的教训,后又有“鸱龟曳衔”献计的帮助,加上“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疏导与堙塞并施,于是,取得很大成功。拯救万民于水患之中,后人自然代代礼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