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济水,泥沙湮没的河流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5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济水,泥沙湮没的河流,    济水,在我国历史上曾是一条与长江、黄河、淮河等齐名的河流。《周礼·职方》

     济水,在我国历史上曾是一条与长江、黄河、淮河等齐名的河流。《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说文解字》、《水经》及《水经注》等众多历史、地理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述。《尔雅·释水》中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据记载,济水不仅连接着荥泽、莆田泽、菏泽、巨野泽等众多中原地区的古老湖泊,还汇集了濮水、汶水、泺水等多个古老的河流。在唐宋以前,她还与黄河、汴渠、淮河及其支流构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水运交通网络。开封、济南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与发展都曾得益于她。

    就是这样一条贯穿我国中东部地区曾有着很高知名度的河流,却因人为的因素及其与黄河的密切关系,受黄河洪水、泥沙以及决溢、改道的影响而逐渐湮没了。时至今日,我们仅能从历史文献和济源、济宁、济南、济阳等这些曾与济水有着很深历史渊源的地名中领略其昔日的辉煌。

     那么,济水在历史上是如何变迁以至消失的呢?

     据《尚书·禹贡》记载,济水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这是黄河以北部分。“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这是黄河以南部分。这就是济水历史上最早的河道。此后的历史文献,对济水的情况也多有记述,并反映了它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

     河北部分尽管流程较短,但受自然因素和沁河下游河道变化的影响,屡经变迁,以至于消失而不闻其名。据记载,从西汉至北魏的700余年间,济水入黄下游经历了3次大的变迁,趋向是由东逐渐向西偏移。《汉书·地理志》称其在今武陟县南入河;《水经·河水》说在今温县东南入河;到了《水经注》记录的时期,又改在今温县西南入河。据有关专家分析,济水入黄逐渐上移,主要是沁河下游河道变化影响、作用的结果。然而,研究历史,发源于济源王屋山的这段济水最重要一次变迁却起因于王莽时期的一次大的自然灾难。《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说,西汉末,济水改道,是由于“王莽之世,川渎枯竭”,才造成济水“津渠势改,寻梁脉水不与昔同”的后果。这个记载如果确切的话,说明古代济水源泉可能发生过急剧的变化。现如今,河北部分济水已名不复存,其古老的河道被曾是其支流的漭河所取代。

     河南部分的变迁相对缓慢,细加分析的话,可以追溯到金、元时期。据《汉书·地理志》、《水经》等记载,济水的大致走向是:由今荥阳市北(即今邙山一带)分黄河东出,流经今原阳县南、封丘县北,至山东定陶县西,折东北注入巨野泽,又自泽北经梁山县东,至东阿旧制西,自此以下至济南市北泺口(略同今黄河河道),自泺口以下至海(略同今小清河河道)。晋以后,又有所谓别济。至《水经注》时代,自今荥阳县东北以下至巨野泽有南济、北济之分。北济,经今封丘县北、菏泽市南;南济,经封丘县南、定陶县北。出巨野泽后,汇入汶水,自此以下又称清水。隋代开挖通济渠后,巨野泽以上逐渐湮没,以下亦称清水,但济水之名并未废弃。唐宋时期,曾在今开封市先后导汴水或金水河入南济故道以通漕运,称为湛渠或五丈河,其后也逐渐湮废。金、元后,自汶口至泺口已成以汶水为源的大清河(又称北清河,泺口以下大清河在古济水之北);自泺口以下成为以泺水为源的小清河。至此,济水有名无实,不复存在。

     分析黄河以南部分济水的变迁及至消失,人为因素及黄河洪水、泥沙的共同作用至关重要。世人为满足航运和农业灌溉的需要,不断地开挖人工漕渠,从而打破了维持自然水系存在和发展的平衡。对于一条河流来说,水源充足,河床稳定是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就济水来说,早期除靠黄河少量的分水外,主要是其所连接的几大湖泊和支流供水。大约在魏晋以后黄河分水已成为其重要水源。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多引水,势必就会多引沙。如果是人工渠道,可以通过疏浚或新开渠道来解决。这从汴渠在唐宋以前的发展变化不难看出。济水作为天然河流很难做到这一点。黄河泥沙的淤积,只能加快河道的萎缩,直至湮没。长期以来,汴渠和济水共有一个水源,即黄河的分水(黄河水溢而成的荥泽)。

      为了满足漕渠的航运需要,首先要解决枯水季节的用水不足问题。扩大或增添新的引黄口门,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但随之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汛期如何控制黄河分水的问题。管理或技术措施不当,都可能造成洪水的漫溢。大量的黄河洪水、泥沙在进入汴渠的同时,也会更多地涌入济水。水沙俱下的结果是渠道淤积、河床萎缩。汴渠最早被称之为浪荡渠。有关历史文献认为,所谓“浪荡”,就是因黄河泥沙的淤积而使渠道游移不定。而汴渠和济水曾共为源头的荥泽,也在浪荡渠开挖的数百年后于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被黄河分水挟带的泥沙淤为平地了。济水的重要调节湖泊巨野泽,在北宋时期还相当辽阔,方圆达数百里,但在金、元以后受黄河决溢、改道的影响,也逐渐消失了。另外,人工漕渠还使原来相对封闭的水系成为一个开放性的水网。

     水资源共享的同时,会加快开发和利用。济水的水资源本来就十分有限,在湖泊满足不了的情况下增加黄河分水也就成了它惟一可选择的渠道。如隋开通济渠后,济水水系受通济渠的影响,巨野泽以上河道逐渐萎缩直至湮废。
黄河洪水泛滥对济水的影响是致命的。唐宋以前,黄河下游河道偏北,加之决溢、改道偏下,对济水的影响并不十分直接,主要是通过济水的分黄口造成的。如王景治河前,由于黄河在今邙山一带南侵,致使济、汴引黄口门失毁,济、河、汴乱流长达60余年。金、元以后,黄河进一步南侵,决溢、改道也上提至今郑州、原阳一带,最后维持济水命脉的巨野泽也因此而湮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济水源
记得初中时,老师在课上曾谈到过济源一中的小北海。当时,我只知道一中是一所令人羡慕的学校,至于小北海是什么,心中却不甚了了。后来,我考上了一中。报到当天,当年心中的疑问又浮现出来,于是,趁闲暇赶紧探寻小北海:呵,原来是一泓清泉!水,不紧不慢由地下涌出,贮存于青石砌成的池内,然后沿渠流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眼前的情景,不正是一幅真切的写照吗!池内的水,至清;水面,至平,如同眼前放置着一块硕大无朋的水晶玻璃。只是偶尔出现的水面波纹,或者是由池底上升的串串水泡,才能告诉你,那是一泓泉水。池畔,有斗拱飞檐的古建筑,它苍老的神态明白无误地告诉你:此水源远流长。很快,我知道小北海原来是济水之源,小北海的水与苏武牧羊处的北海相通,后者现称贝加尔湖。你或问,二者相去近万里,安得相通?天下的水不都是相通的吗,无论是静谧的小溪还是壮阔的海洋!再后来,我到济源黄河河务局工作,变成了一个水利工作者...
· 黄河文化—玛多黄河流经第一城
黄河流出“双生湖”进入多湖地区,清澈的湖水,好像一根结着瓜的藤蔓,挂着一串湛蓝的湖泊。黄河从鄂陵湖向东奔流60公里,就是万里黄河流经的第一个县城玛多。从黄河的发源地到玛多,长300公里、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的范围,统称河源地区。所以到了玛多,就算进了河源的东“大门”。玛多,古称“黄河沿”,历史上是由内地进入的一个驿站,也是一个古渡口。新中国诞生时,这里不仅没有一间房屋,也没有一顶固定的帐蓬;现在已成为上千人的高原小镇。公路两旁,整齐地排列着一排排瓦房。镇里不仅有为人民日常生活服务的商店、邮局、医院、学校、银行,还有皮革加工厂、机械修理厂、电厂、水文站、气象站、黄河公路桥等。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进程,黄河流经的这第一个县城正在阔步前进。一到玛多,人们大都感到心慌、闷气、头晕、恶心。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由于高原缺氧的缘故,因为玛多的海拔已高达4200...
·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黄河一直都被中国人奉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实长江流域的文明可能比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更早,但因为没有被直接延续下来,所以就被世人所遗忘了。在黄河流域发现大量的古文化遗址,与之相反,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古遗址却不多,这可能与南方高湿高温的气候有关。黄河流域分布的主要是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龙山文化),而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分布的是印纹陶文化。印纹陶文化与南方的百越文化关系密切,两者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印纹陶文化在南欧(如巴尔干半岛)也分布较广。除此之外,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还分布有细石器文化。细石器文化在中亚分布较广,与中亚相邻的新疆也属细石器文化,所以中亚的细时期文化与我国西北地区的细石器文化之间有没有联系,还需进一步考证。已进入新石器时代(1万年至2千年)的半坡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早期,当时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250万年至1万年)主要有以下三点:一、由打...
·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黄河流域文化遗址详细资料介绍
黄河一直都被中国人奉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发现大量的古文化遗址,黄河流域分布的主要是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在黄河流域发现大量的古文化遗址,与之相反,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古遗址却不多,这可能与南方高湿高温的气候有关。黄河流域分布的主要是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龙山文化),而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分布的是印纹陶文化。印纹陶文化与南方的百越文化关系密切,两者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印纹陶文化在南欧(如巴尔干半岛)也分布较广。除此之外,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还分布有细石器文化。细石器文化在中亚分布较广,与中亚相邻的新疆也属细石器文化,所以中亚的细时期文化与我国西北地区的细石器文化之间有没有联系,还需进一步考证。半坡文化已进入新石器时代(1万年至2千年)的半坡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早期,当时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250万年至1万年)主要有以下三点:...
· 济水
参考文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