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8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   从青海省循化县撒拉族自治县乘车东行20公里,在咆哮湍急、蜿蜒东流的黄河南岸

    从青海省循化县撒拉族自治县乘车东行20公里,在咆哮湍急、蜿蜒东流的黄河南岸,便可看到葱郁挺拔的孟达自然保护区。孟达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山高沟深、树大林密、植物繁多、风景优美的原始自然林区,被人们称之为“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


    孟达自然保护区面积9544公顷,海拔1780米至4180米之间。这里气候温和,空气湿润,植物茂盛。山上怪石林立,悬崖峭壁如刀砍斧劈。山中古树参天,苍劲挺拔,瀑布高悬,野兽出没。这里植物种类繁多,计600多种,堪称植物王国。带、暖温带、寒温带、亚寒带的植物在这里都可看到,有台湾松、华山松、华北青杆、辽东栎、巴山冷杉、华桔竹等树种。那漫山遍野的珍珠梅、紫丁香、红杜鹃、八仙花、海棠、蔷薇等100多种野生观赏植物和花卉,争奇斗艳,千姿百态。这里还有大量的珍稀动物,如麋鹿、林麝、狍子、岩羊、虎、熊等,以及雪鸡、马鸡、雉等飞禽30多种,另有鲤鱼、鲫鱼、白鲢、狗鱼、湟鱼等多种鱼类。这些飞禽走兽和鱼类使林区生意盎然,景致迷人。


    孟达自然保护区的大森林中有一个风光绮丽的高原湖泊--天池。天池海拔2500米,面积近300亩,平均水深15米左右,蓄水量800万立方米。湖面平如明镜,湖水清澈透明,游鱼可见。孟达天池湖光山色,相映成趣,集雄、奇、灵、秀于一身,是大自然的杰作。

 

    置身于云遮雾绕、风光旖旎的孟达林区中,仿佛步入琼楼玉宇,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青海民歌
我国的黄河文化带和长江文化带都起自青海,中间是巴颜喀拉山,这种河文化带和山文化区的局面是稀有的。青海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哈萨克、保安等民族。罕见的河、山文化和多种民族的文化,使青海民歌格外绚丽多姿。“花儿”是青海各民族都唱的民歌,有汉族花儿、回族花儿、土族花儿、撒拉族花儿、保安族花儿,藏族也唱花儿,几乎成了青海的省歌。青海花儿是河湟花儿,即黄河、湟水交汇处及沿河流域内的花儿。青海汉族中流传汉族花儿,也有小调。青海的汉族小调相当多,与在山间野岭唱男女私情的花儿不同,小调是里巷之曲,是在长辈晚辈面前,在日常生活中人多的情况下唱的。因此,它不仅不能像花儿那样唱男女私情,还要以其趣味性、叙事性,描绘事件,刻画人物,提高群众精神生活,使群众喜闻乐见。有民间小调《送亲人》、《送丈夫》、《送情郎》、《兰桥会》、《四季歌》,酒曲《尕老汉》等。如《送情郎》不但歌词俏皮含情脉脉,而且运用了我国传统民...
· 黄河文化—多彩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是苍凉、是贫瘠,厚厚的黄土之上了无生机。但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来说,心里却有别样的感觉,在他们眼里,黄土高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特殊的地理地貌赋予黄土高原独有的颜色,正是由于那单调的黄色,才使那里的人们对其他的色彩有着独特的感知能力。在他们心里,色彩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色彩,而是人与自然的交织,主观与客观的融合,生命与情感的缠绕所共同创建的、带有浓厚的地方意味和人文色彩。春天,希望与期盼充满黄土高原的角角落落。春天是人们心境最好的时候,自然也是黄土高原色彩最为丰富的时候。初春的土崖上一丛丛初发的小草报告着春的信息,尽管是一点点,但对这里的人而言,信息却是无限的,新的生命因此而涌动,热血因此而沸腾,希望与期盼因此而充满土塬的角角落落。接着,万花盛开。桃花开罢,杏花开了。仿佛一夜之间,沟沟畔畔,川川岔岔,黄土高原上只要有人家的地方,都会泛出一片胭脂红,展露出春...
· 黄河文化—青海湖“海怪”传说
“海怪”在环湖土著牧民中流传了几百年。清乾隆初年编修的《西宁府新志》中具体记载称有:“青海住牧蒙古,见海中有物,牛身豹首,白质黑文,毛杂赤绿,跃浪腾波,迅如惊鹊,近岸见人,即潜入水中,不知其为何兽也”。据说那些目踏“海怪”的牧民莫不诚惶诚恐,顶礼膜拜,娘桑祭海,敬献牛羊三牲,于是海神显灵的种种传说一传十、十传百的流传开来。近几十年来,有关青海湖“海怪”的信息不时流传。如1947年,互助县却藏寺一位叫祁六十三的土族,随师去朝拜途经青海湖,在太阳快落下的时刻,一头比艳牛大四五倍的怪物浮出水面,劈波斩浪向岸边游来,似龙非龙,头圆润元角,双目闪闪发光。1949年春,互助县哈拉直沟乡费村汉族农民马三娃,因生活所迫外出淘金,在青海湖边歇脚用餐时,湖面上出现一截黑黝黝的粗大“圆木”在浮飘滑行,长约丈余,后来这缓缓滑行的“圆木”伸出长长的脖子,上面有蛇一样的头,鳞甲在阳光照射下乌金般光泽,向湖心飘去,转眼...
· 黄河文化—青海婚礼酒趣
尕阿姐熬下的酩馏儿,尕阿哥喝给了九天;想起憨憝憝的尕肉儿;尕阿哥醉给了九天。这是一首青海河湟传统“花儿”,词中提到的酩馏便是当地农家自产的青稞酿造的白酒,酒精度低,酒色清澈,香味浓郁,口味纯正。还有一种用大麦酿造的酒,其味醇韵长,度数比青稞酒稍高些,故名“烧酒”。这里几乎家家都能酿造,以饮酒表达喜悦的心情。饮酒,是青海传统饮食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已成为世居的汉、土、藏、蒙古等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了一种“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事,无酒不成交”的为其他地区罕见的生活现象,古来就有“酒乡”之美称。就酒涉及的范围来看,从天神地祗到各阶层人民,从各种祭祀到日常生活,举凡祭神祀祖、礼仪往来、婚嫁丧礼、祝寿贺房、节日庆典、宾朋聚会,乃至排难解纷,这诸多事宜,无不用酒作为献神报祖、沟通人际关系、娱情和事的饮食中介。谚云:“无酒不成婚,无酒不敬客”。酒在好客重礼的青海人婚礼中显得更...
· 黄河文化—鄂尔多斯高原的响沙之谜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境内,有一座神奇的响沙湾,鸣响了悠悠千载,令人惊奇、赞叹……响沙湾位于达拉特旗南部的库布其沙漠东端,罕台川的西侧。其形状为新月形沙丘,呈半圆形,高45米,若奇峰陡立。响沙即会发出声响的沙子。这种奇妙的自然现象实属罕见,我特意多次来此聆听沙鸣。登上丘顶,像孩童玩滑梯似的从上向下滑动,立刻发出了犹若远处的飞机或汽车的嗡嗡声;十几个人一齐滑动,如同杂技演员抖空竹,声响很大,身体恰似汽车跑上“搓板路”,有明显的颠簸感;用脚突然一跺,或抓起一把金黄干燥的沙子,用力向下一摔,居然发出“哇——哇”的类似青蛙鸣叫的声音。鸣沙为什么会唱歌?多年来,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受到科学家关注。报载: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研究员屈建军以极具说服力的实验证据揭开了其中奥秘,并把各种不发声的普通沙子制成了鸣沙。屈建军对鸣沙现象进行了多年的潜心研究,他发现,电子显微镜下的鸣沙颗粒与普通沙粒完全不同,其光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