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黄河岸边曹植墓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1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黄河岸边曹植墓,   黄河山东东阿县境内的“艾山卡口处”,是黄河下游河道最窄的河段。位于卡口左岸

    黄河山东东阿县境内的“艾山卡口处”,是黄河下游河道最窄的河段。位于卡口左岸有座风光秀丽的小山名曰鱼山,又名吾山。三国时期的东阿王曹植就安葬于此。上世纪90年代的曹植墓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当地政府开发成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区。

 

    据晋·陈寿《三国志·曹植传》载:公元228年,曹植在被封为东阿王期间曾经“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 ,遂营为墓”。不想4年后一代才子英年早逝于东阿,其子曹志遵其嘱,将其遗骸迁葬于鱼山北麓。

 

    曹植墓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始建于公元223年阳春,墓室为砖结构,采用三横一竖砌筑法。由于年代久远,墓祠历经沧桑,频遭劫难,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才得到当地政府的抢救性修复,清理残垣时出土随葬品130余件,其中国家三级文物47件。上世纪70年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曹植墓壁上发现阴刻铭文砖,使鱼山曹植墓的真实性得到确证。

 

    人们在谈论曹植天资聪颖、少有大志、首创梵音的同时,总是忘不了他的文学盛名和“文不逢时”,提到最多的是其不朽之作七步诗,因为很多人知道曹植就是从成语“煮豆燃萁”和“相煎何急”开始的。在这里笔者想特别一提的是:平时我们常见的文学作品和相关资料中多将七步诗写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四句,如《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中就是这四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长篇古典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认为曹植的七步诗就是民间流传的以上四句。 而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说·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笔者认为,这段文字中的六句诗更为符合这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骨气奇高”才子的才思与个性。

 

    在东阿当地还流传着一些与曹植有关的传说。

 

    东阿的杂技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几千年来,人类在这里生息劳作,养成了北方人粗犷豪放、勇敢武猛的性格,人们习武弄棒,玩杂技,走江湖。流行多年的“拳不打铜城”(铜城镇是东阿县城的驻地),就是对东阿人民习武沿勇的褒奖。东阿王曹植更是娴熟弓马,跳丸击剑,相传为我国杂技的创始人。如今在马戏杂技艺人中还广泛流传着一首锣歌子:“跑马卖解上大杆,跳丸击剑流行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人人会拳术,家家习软功,村村练杂技,庄庄有马戏,是我国有名的杂技之乡。

 

    现在鱼山顶建有渔姑庙,当地民间流传着渔姑为曹植把脉医病的美丽传说。在汉代时鱼山名曰吾山,因渔姑常来此山而得名渔山,后又因山轮廓远观形似一静卧甲鱼而易名为鱼山。

 

    在墓祠通向山顶的小路边,整齐排列着上百块石碑,每块石碑碑文的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才子英年早逝的叹息之情。其中,当代诗人臧克家80高龄时为其题诗一首“生平未展志凌云,诗园陈思王位尊。墓道幽明通今古,斯人已去故物存。”

 

    登上鱼山山顶,举目远眺,东西两侧有黄河和小清河萦绕,在眼下合为襟带,隔河群山连绵,耸翠攒峰,宛若一道天然列屏。北面金堤绵亘,似黄龙静卧,沃野千里,一望无垠。这位奇才古人也许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自己“登鱼山,营为墓”时的黄河在1000多年后的今天又回归到了他理想中“白云、黄河,青山”的云水胜景之地,并且再不会离他而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渭河岸边人
夏日,渭河水暴涨的时候,渭河就显出其桀骜不驯的脾性来。混浊的泥水,越过了我所处城市的老桥桥面,涌至大坝边沿,吞没了河边耕地。河水中,漂着青禾瓜果、死猪死猫死狗等,偶尔还有人的死尸。我便于心中喟叹:渭河是野,野得狂放不羁,她跟娴淑文秀终年一身绿衣的汉江,简直无法相比。渭河的野性,便也铸造出了渭河两岸人们的野性。他们说话,声音倔倔的,嗓门如雷;做事,挟风带雨,不见拖拉和文弱。大街上,本是双方对话,你猛一听还以为是在吵架,走到跟前一瞧,见两者均和颜悦色,这才明白他们是在友好地说话。野性的人们有时是有点儿无矩无规,什么都蔑视什么都全然不顾。人是高等动物,人的野性必定大于渭河的野性,人是要想方设法驾驭渭河的。夏日涨水的季节,我站在渭河岸边,见身前身后尽是人,忽然,有人叫道:“看,一截圆木!”只见一根长长的木料从上游漂近。这时,便有几个汉子“嗵”地跳下河,他们拼命地向那木头游去。有人的胳膊下,夹着一对...
· 黄河文化—黄河奇石
大河出奇石、大河出名石——这是大自然的造化。其自黄河的“黄河奇石”以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人们的钟情和喜爱。黄河奇石是“上苍”的手笔、“母亲”的刀工。黄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纳百川,容千流,沿途汇聚了洮河、大夏河、湟水、大通河、北浪河、祖历河等众多支流。这些河流从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祁连山、西秦岭等古老的山脉带来了大量岩石。这些岩石成因复杂,石质多样,特别是其中的火成岩、水成岩、变质岩所含矿石的种类、色泽、结晶硬度不一样,经千百万年风化、剥蚀和河水长期搬运、冲刷、撞磨之后形成色彩多样、花纹美丽、形状奇特的卵石。黄河奇石的石面光滑,大小不一,但一般都很“壮硕”,大的重几公斤、十几公斤,也有重百公斤的。兰州黄河石中甚至有上千公斤的,它的质地坚硬,具有凝重的气质。黄河石不像雨花石那样晶莹剔透,绚丽多彩,但丰富的纹理显示的多为间色和复色,既古朴浑厚,又粗犷豪放,记载着历经沧桑的岁月,饱含着千磨万砺...
· 黄河文化—黄河"花儿"
一提起我国西北的优美民歌“花儿”,人们会因地域称之为“青海花儿”、“甘肃花儿”、“宁夏花儿”以及“河州花儿”、“洮岷花儿”;或因民族称之为“回族花儿”、“撒拉花儿”、“东乡花儿”、“土族花儿”、“保安花儿”等,无人称“黄河花儿”。但是,当我无意间画了一张青、甘、宁三省区相连的草图,并画出黄河及其支流的流向,按照“花儿”流行的大夏河流域、洮河流域、青海甘肃段黄河流域、大通河流域、宁夏境内黄河流域标出各县、市具体地名以后,猛地吃了一惊:我看到“花儿”只集中流行在北起宁夏贺兰山南至甘肃宕昌,东起六盘山西至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日月山这约二十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不足三省区总面积的百分之六,都在黄河龙羊峡至吴忠市这一段黄河及其支流大夏河、洮河、大通河、湟水、清水河的沿岸地区,是这一段黄河流域独有的特殊民歌,若真的将其称为“黄河花儿”也毫不为过。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它的文化地理学和环境文化学的意义,即黄河文化蕴含...
· 黄河文化—黄河落日
一缕清风勾勒出向晚的清凉,青芦拂摇沙沙,抖落几许初夏的嫩绿和暖色夕辉,微弯的叶子轻拨黄河浅水之上的金弦,此刻我身后是碧蓝而波伏潮涌的渤海,西太平洋的暖流穿越季节的防线逼近北中国环东海岸,一圆远古红铜色的太阳在黄河上游广阔的河滩上沉落,溅起一河金色波光。置身黄河,我橙色的思绪漫过河滩麦穗齐整的方阵,大豆在河堤上萌芽新叶,河柳浓绿一撇,大写意地涂抹黄河飞翔意境。足下的软泥,岁月的柔情写真,牧童扬鞭抽落一串鹬类的啼鸣,蝶翅上驮着清风之歌――这个时候我心底升腾的想念,悬浮于黄河上空永世苍凉。我无以言述,双目含潮,情痴意拙,久远的时光潮落潮起,我爱恋的方向,是不朽的阳光。多少个期盼的日子已经过去,走马黄河,从河口出发的意念紧扣我心灵的渴望,在涂满玫瑰色广阔的黄河三角洲伫立,一任河风拂摇,让日子布满微甜的沙粒,让鱼在向往的空间穿梭,一瞬定格的命题在潮涨潮落时侵蚀往昔,或许有初月如水印,一个世纪蜕去滔滔...
· 黄河文化—黄河源头
关于黄河的源头,《荆楚岁时》曾记载有一则神话故事:相传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黄河源头附近见到了织女,织女十分热情地恭迎并接待了这位汉朝使者。张骞返回时织女赠其一机石。张骞持机石返回长安向汉武帝复命,将机石献给汉武帝,并将寻找黄河源头、到银河、遇织女、赠机石和经过一一禀报汉武帝。自此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而传说终究是传说,黄河源头的探寻多年来颇费周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