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聊城凤凰古城的千古传奇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5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聊城凤凰古城的千古传奇,    在齐鲁大地有一座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中国江北水城”的凤凰古城,方方正
    在齐鲁大地有一座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中国江北水城”的凤凰古城,方方正正、状如棋盘,在环城湖的环绕下,悠然而宁静地漂浮在千顷碧波之上……
                            
    沧海桑田,千百年来,一座座代表农业文明的城市,随着时代的变迁早已是换了人间,而卧榻于黄河下游的聊城依然保留着它原有的古朴。这座被世人誉为东方威尼斯的中国江北水城,以她独有的城中有湖、湖中有城的优势吸引着天下游人。然而在这座古城,又有多少千古传奇令世人向往呢?
                         
凤凰古城神奇的传说
                            
    在空中鸟瞰聊城古城,犹如航行在碧波之上的诺亚方舟,古城正中间的光岳楼犹如方舟的桅杆耸立云端,整座古城四四方方,古城道路状如棋盘。
                          
    聊城古城其实名为凤凰城和东昌城。那么为什么叫凤凰城呢?据记载,古城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因其城池状如凤凰,所以人们称之为凤凰城。凤凰古城现位于聊城市市区的西南部、东昌湖的正中央,四四方方,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城墙始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初为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东昌守御平山卫指挥佥事陈镛主持,将土城改筑为砖城。城设四门,上筑门楼,外设瓮城。南门东向似凤头,东、西门南向似凤翅,北门北向似凤尾,故名“凤凰城”。城高大坚固,易守难攻,大有高屋建瓴、睥睨四邻之势,当时有“能陷不失的凤凰城”之说。
                            
    凤凰城为什么又叫东昌城呢?据传说,聊城一带原是一片梧桐林,住着一对凤凰,统率着林中百鸟,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年发大水,东海一条恶龙来到此地,驱走了凤凰,使这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叫它东州湖。地方官见湖波荡漾,周围林茂花繁、景色优美,便想在湖边建城,但工匠们感到工程艰难,均不敢承担。这时,来了两个人,一个叫王东,一个叫王昌,他们自告奋勇,愿意承建。原来这两人就是被恶龙赶走的那对凤凰所生的儿子。王东、王昌建城,凤凰率百鸟送来木石用料,不久,一座雄伟的湖城建成了。人们为了纪念凤凰在建城中的功绩,便将该城起名为凤凰城。后来,东海恶龙又兴风作浪,企图摧毁新城。王东、王昌力战恶龙。恶龙逃往东海,扒出一条水道,引海水来灌城。为救凤凰城的百姓,王东、王昌兄弟二人钻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人们为感谢两兄弟献身保城救众的高尚品德,便将凤凰城又改名叫东昌城。
                            
    另有一种说法,“东昌”一词,始见于西汉,当时,东昌非一地名,而是—封号。汉宣帝刘询封清河王刚之子成于聊城,称东昌侯。《东昌府志》载:“清河王刚子成封于此,东昌之名始见。”以东昌为地名,始于元代,元之前,聊城系博州州治。元至元十三年,元世祖忽必烈改革全国行政设置,改州为路,原博州遂易名东昌路,自此,聊城始称东昌。
风雨沧桑海源阁
                            
    说起《老残游记》,大家知道是晚清作家刘鹗创作的一部小说,它写了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小说中写到老残自菏泽抵达东昌,意欲求观杨氏“海源阁”私家藏书一饱眼福,然而未能如愿,只得怅然离去。这座令老残怅然的、被誉为中国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就在古城的西南角。
                            
    197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将一本名为《楚辞集注》的古书影印本作为国礼送给了田中。这本《楚辞集注》属中国古书中的极品,原本古籍《楚辞集注》就出自海源阁。 
                            
    海源阁主人杨以增是清道光年间的朝官,为官期间广交文友,收藏了许多珍本秘籍,至清咸丰年间,海源阁的藏书总量已达23万多卷,与江苏常熟的“铁琴铜剑楼”、吴兴的“弼宋楼”、浙江杭州的“八千卷楼”齐名,成为清代著名的四大藏书楼之一。 
                            
    史料记载,海源阁到了杨绍和之后,除杨氏家人,外人就不得涉足了,以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顶风冒雪来到东昌府,想一饱眼福也被不留情面地拒之门外。盛怒之下的刘鹗临行前在旅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苍苇遵王士礼居,艺芸精舍四家书;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琅环饱蠢鱼”的绝句后拂袖而去。
                            
    海源阁的命运到了杨以增的第三代杨保彝那一辈,的确是功能尽失。之后,就更是险象环生了。因杨保彝无后,故过继一子取名杨承训,字镜夫。正是这个杨镜夫,让海源阁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杨镜夫生活在一个政局动荡、兵祸四起的年代,为避战乱他长期居住天津。因经济拮据,1927年杨镜夫开出一个书单,从海源阁拿走26种珍贵藏书,在天津藏书家手中传阅、开价出售。 
                            
    1928年杨镜夫为生意筹措巨款,又用马车从海源阁装走十多箱珍贵版本的藏书运往北京,将书抵押于盐业银行换取现金。由于杨镜夫不善经营,生意很快破产,盐业银行要将这批书卖给日本人。当时许多知情的中国学者顿时急红了眼,他们四处奔走呼吁,极力阻止海源阁的藏书流往国外,最后惊动了时任国民党财政部长的宋子文,他出面干预,并由政府拨款将这些书买下后运至北京图书馆。
                          
   这应当是海源阁遭受的第一大劫,第二劫是在1929年至1930年。其间,几次攻占东昌府的土匪均居住在海源阁。海源阁的藏书成了土匪点火做饭的燃料、睡觉的枕头。当时的报纸称:“杨宅已不见一人,院内室外,书籍满地,尽为大雨淋烂。”之后军阀马鸿逵进驻东昌府,也同样驻军海源阁,那段时间的海源阁可谓祸不单行。
                          
   此时的杨镜夫倒是精明了许多,他深感藏书继续留在海源阁风险太大,当即将剩余的藏书运往了济南,保住了海源阁三分之二的藏书,为中国历史文化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这些珍贵藏书今天分别收藏于北京图书馆和山东图书馆。 
登临天下第一楼
                            
    东昌府在明、清时期曾为古运河沿线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明清两代东昌府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而兴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400年之久。而乾隆皇帝御笔题名的天下第一楼——光岳楼,是康乾盛世康熙帝四次驾临、乾隆帝九次驻跸的地方。
                            
    该楼位于凤凰古城正中央,其主体结构建于1374年(明洪武七年),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建筑,系我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它在形式上承袭了宋元楼阁遗制,在结构上继承了唐宋传统。光岳楼由楼基和主楼两部分组成,主楼为木结构。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笔“神光钟瑛”碑,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题写的匾额、楹联至为珍贵。
                            
    登上光岳楼举目四望,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水域辽阔的环城湖,清澈的湖水像巨大的彩缎环绕古城,古城区又有片片湖水似明镜镶嵌其间,湖光波影与铁塔、光岳楼、山陕会馆等名胜古迹相映生辉,为这里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吸引着人们来到这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湖、河一体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千古悠悠治河人
千古悠悠,江海横流,大河东去。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治理黄河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心血,给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可敬的精神及永不磨灭的业绩。此当首推犬戎先祖鲧,他虽为天帝黄帝的嫡亲孙子,但只因同情遭受洪水灾祸的人民,为之治水,便被天帝派火神祝融“杀而戮之”,杀死不已,且戮其尸,“飞鸟水虫曳衔而食之”,当为人间治黄史上最大最惨烈的悲剧。但“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他为黄龙”,越千山涉万水去西方请不死之药,以求自活。在“洪水滔天”之时,鲧虽“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方法不当,“治水绩用不成”,但其一心为民的心志,至死不渝的毅力,难道不该为后人所称颂吗!当然,日后大禹治水的情形就大为改观了。既前有“鲧治水绩用不成”方法失当的教训,后又有“鸱龟曳衔”献计的帮助,加上“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疏导与堙塞并施,于是,取得很大成功。拯救万民于水患之中,后人自然代代礼拜,...
· 黄河文化—山东聊城:“江北水城”春秀丽
城水相依山东聊城水域面积多达13平方公里。水城明珠——东昌湖,以黄河水为源,水面总面积近5平方公里;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穿越城而过;马颊河、徒骇河、渭河、赵王河等市内主要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水系。目前,聊城已形成了“湖水相连,城湖相依,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水城风貌。古楼相映世纪桥水城春色
· 黄河文化—千古洛阳话沧桑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相传周武王灭殷以后,就把传国之宝九鼎迁到洛阳,有定都洛阳之意。武王死后,当时辅助成王的周、召二公,大规模地营造洛邑,分别建立王城和成周城两座。在涧水东、水西间的为王城,即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在水东,即今白马寺附近的为成周城。周平王迁都住在王城,周敬王又迁都成周城。东汉刘秀称帝后,建都洛阳。汉魏时的洛阳城是在成周城遗址的基础上加以扩展的。史载洛阳城“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因此,也被称为“九六城”。隋唐时的洛阳城最为鼎盛。当时的洛阳城规模宏大,洛阳地处“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隋炀帝即位后,决定迁都洛阳。大业元年(公元625年)三月,令尚书、杨素、将作...
· 黄河文化—千古洛阳话沧桑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相传周武王灭殷以后,就把传国之宝九鼎迁到洛阳,有定都洛阳之意。武王死后,当时辅助成王的周、召二公,大规模地营造洛邑,分别建立王城和成周城两座。在涧水东、水西间的为王城,即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在水东,即今白马寺附近的为成周城。周平王迁都住在王城,周敬王又迁都成周城。东汉刘秀称帝后,建都洛阳。汉魏时的洛阳城是在成周城遗址的基础上加以扩展的。史载洛阳城“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因此,也被称为“九六城”。隋唐时的洛阳城最为鼎盛。当时的洛阳城规模宏大,洛阳地处“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隋炀帝即位后,决定迁都洛阳。大业元年(公元625年)三月,令尚书、杨素、将作...
· 黄河文化—山东东昌府木版年画传奇
中国民间木版画,唐以前未发现有文献记载,宋代开始流行独幅版画,当时叫“纸画”,明朝改称“画贴”,清初有的地方叫做“卫画”,还有的地方称做“画张”。“年画”一词出现于清道光二十九年,顾名思义是指过年张贴的画,后来这一名称被文化人沿用。在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享誉古今中外,而另外一支东昌府木版年画却渐渐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古代东昌府与潍坊杨家埠并称山东两大民间画市,代表着山东木版年画的东西两大系统,很早就在国内享有盛誉。东昌木版年画的生产已有近300年历史。山西、陕西商客首先在“五方商贾辐辏,物阜繁齿”的阳谷县张秋镇开设了3家年画店。后来,其中之一的“刘振升画店”迁到东昌府东关清孝街,而后各地商贾蜂拥而至,竞开画店。清末,聊城的“五福祥”、堂邑的“同泰”、莘县的“通顺”等20多家大堂号画店相继出现。每年春节前,各种年画纷纷上市,引人注目。从鲁西平原到山东各地,从晋、陕、冀、豫到东北3省,都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