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过年赏年画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25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过年赏年画,年画作为我国民间艺术品,流行甚广,深得民心。著名画家、教育家丰子恺说过:“据

  年画作为我国民间艺术品,流行甚广,深得民心。著名画家、教育家丰子恺说过:“据我观察,最深入民间的只有两种艺术,一是新年里市镇上张贴着的年画,二是春节间乡村里开演着的戏文。”民俗学专家冯骥才对年画更为看中,他说:“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龙头。”每到新春佳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也无论豪宅别墅还是窑洞草屋,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画,以寄托喜悦心情和美好愿望。人们为何如此喜欢年画呢?

 

       年画的颜色。新年是喜庆吉祥的民族传统节日,张贴年画的目的就是烘托、强化节日的欢乐气氛。红色象征吉祥、喜庆、富贵、热烈。因此,年画尽管青、赤、黄、白、黑“五色”俱有,但都以红色为基调,表达人们庆贺年节的饱满热烈的情怀。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崇尚使用暖色,如丹红、桃红等,显得热烈而奔放。有的“神马”还用“金色”(描金或撒金)。有些用木红饰绘人物的上眼线,如《马上鞭》中的秦琼、《锤换带》里的赵匡胤、《带子上朝》的郭子仪等,以达到张扬人物个性、美化年画效果的目的。

 

       年画的风格。仍以朱仙镇年画为例,它给人以轻重有度、刚健有力之感。从构图上说,画面饱满、紧凑、绵密,留白较多,主题突出、主次分明、布局得体,给人以美感。从人物形象上说,以简洁明快的手法,刻画出人物健康、正直的风格,追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全貌中突出头部,在头部又着力于面部和眼神,人物的气质神韵毫无媚态,与生活在黄天厚土环境中的河南乡亲具有的憨厚、质朴、刚正不屈、大义凛然的性格相吻合。从设计雕刻上看,线条苍劲古拙,粗犷豪放,阴粗阳细,对比强烈,刀锋锐利而坚韧,曲折而流畅。

 

       年画的比兴。比兴是一种文学手法,如《诗经》中的《关睢》,相传睢鸠是一种鸷鸟,雌雄相伴相随,从不他想乱群,以睢鸠相比,兴托君子对淑女的由衷羡慕和爱情专一。年画的比兴多采取谐间的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隐喻人们对家庭幸福和万事吉祥的祈祷,如蝙蝠寓喻幸福、有福;莲花和鲤鱼寓喻连年有余;花瓶寓喻平安;鸡、戟寓喻吉祥等等。有的整幅画,就是用比兴的手法设计雕刻的,如《刘海戏金蟾》、《天宫赐福》和《大鸡大利》等,就是对财运、官运、吉祥的渴望和祈祷。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四川绵阳、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等地的木版年画,都吸纳了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合华夏民族情感含蓄的表达方式和审美特征。

 

       年画的教说。年画的教说,与空洞的说教不同。它是以画面为中心为议题的。画面中浓缩着故事,一旦故事清楚,教益自然就有了。如朱仙镇年画《三娘教子》,画面上三娘王春娥,坐于织布机旁,教育小儿要认真读书,坚持不懈。如若懈怠,就像她手里的线中断,接不上去,前功尽弃。后来儿子成名,三娘受封,故又名《双官诰》,比喻生动,效果喜人。又如朱仙镇年画《麒麟送子》,画的是孔母夜梦麒麟入室乃生孔子的传说故事,色彩艳丽,喜庆热闹。还有如《长板坡》、《对花枪》、《哪咤闹海》等等,都有生动的故事。年画的题材内容多以描绘历史故事、神话和现实生活为主。福建漳州木板年画《九流图》描绘的是下层社会的热闹市景:货郎手举货架,卖糖人肩挎食盒叫卖不停,路边的剃头匠和店家热情服务,一派繁忙。还有如杨柳青的木版年画《商山早行图》、山东平度的木版年画《发财还家》等,真实而有趣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总之,年画蕴含着真善美,合民心,中民意,老百姓看着习惯、顺眼、高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年画给您讲故事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俗民风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语言和习俗,对不同地区的年画风格影响极大。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民间年画内容涉猎广泛,其中,不少年画是根据历史传说和历史故事的某一情节绘制而成。在又一个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将各地不同风格年画中的故事再讲述一遍,以飨读者,为佳节助兴。湖南滩头年画《秦琼、尉迟敬德》,讲的是唐朝时唐太宗有一段时间情绪低落,常感觉卧室门外有人抛砖弄瓦,...
· 黄河文化—清河镇木版年画
山东惠民县清河镇木版年画是从潍坊和天津引进后经加工修改而成,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每至庙会集市,来自周边县市的画商临街设摊,当地的画商大都沿街开店,也有少数设摊的,大街小巷画店林立。至清道光二十年,清河镇已有福星、福利、福泰、永盛、同盛、广盛等大小画店30余家。到光绪年间鼎盛时达到65家。画店内外装饰一新,并挂满自己的画样,画店门外彩灯高悬、牌匾辉煌,喜迎前来订货的画商。清河镇木版年画的兴盛与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清河镇是惠民县五大古镇之一,位于南北交通要道的黄河北岸,自古为商家重地。当时有渡口、站房、还有货场、煤场,货船云集,经济和文化都十分活跃。当时该镇有十四条街,十日内便有四个集市。有大小客栈40余家,还有酒店、茶庄、当铺、车行等。有大小寺庙8座,庙会非常热闹。清河镇木版年画的取材和内容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思想追求、风俗信仰、审美观点、生活需求,其表现内容丰富,题材主要有避...
· 黄河文化—山东东昌府木版年画传奇
中国民间木版画,唐以前未发现有文献记载,宋代开始流行独幅版画,当时叫“纸画”,明朝改称“画贴”,清初有的地方叫做“卫画”,还有的地方称做“画张”。“年画”一词出现于清道光二十九年,顾名思义是指过年张贴的画,后来这一名称被文化人沿用。在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享誉古今中外,而另外一支东昌府木版年画却渐渐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古代东昌府与潍坊杨家埠并称山东两大民间画市,代表着山东木版年画的东西两大系统,很早就在国内享有盛誉。东昌木版年画的生产已有近300年历史。山西、陕西商客首先在“五方商贾辐辏,物阜繁齿”的阳谷县张秋镇开设了3家年画店。后来,其中之一的“刘振升画店”迁到东昌府东关清孝街,而后各地商贾蜂拥而至,竞开画店。清末,聊城的“五福祥”、堂邑的“同泰”、莘县的“通顺”等20多家大堂号画店相继出现。每年春节前,各种年画纷纷上市,引人注目。从鲁西平原到山东各地,从晋、陕、冀、豫到东北3省,都有...
· 黄河文化—内蒙古草原牧民给“五畜”过年
除夕之夜,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贡宝拉嘎草原上的艾日布一家,清点自家牲畜,将喂足草料的牲畜赶进打扫干净的圈舍后,围着畜群点燃松柏,开始了每年一度的“五畜过年”仪式。蒙古族牧民称马、牛、山羊、绵羊、骆驼为“五畜”,除夕之夜、初一早晨给“五畜”过年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礼仪习俗。虽然如今的蒙古族人已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但有着游牧民族特色的“五畜过年”仪式,仍在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等地被保留下来。“除夕晚上必须点清牲畜头数,一头牲畜也不能缺,也不能让别人家的牲畜在自家过夜。”艾日布老人的小儿子朝鲁说。如“羊群卓拉”“牛群卓拉”等,之后打开羊圈,将羊群赶向草场。这时,家人在羊圈旁点燃了鞭炮,长者把鲜奶和黄油抹在领头羊的头部,保佑人畜兴旺、生活美满。朝鲁告诉记者,初一早晨不能对牲畜大声吼叫,更不能打牲畜,晚上畜群归来时,主人手端鲜奶,念着祝福语迎接。“以前‘五畜’过年可不是一两户人家的事,而是...
· 年画的起源传统文化中的年画是怎么来的?
年画的起源:每逢春节,人们都喜欢买些鲜艳悦目的年画,贴在门上或室内,增添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春节贴年画,在我国由来已久。年画,古称“门神画”,其最早的名称叫“门画”。据《风俗通义》记述,在先秦两汉年节宗教信仰有祀门之习俗,故神荼、郁垒成为我国最早的司门之神。晋代宗懔《荆楚岁时记》道:“正月一日,给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东汉蔡伦发明了纸,唐以前多为手绘门神。门神的角色亦不是传说的形象,而出现了真实的人物。人们对门神的普遍说法是:门神中的白脸将军为齐州历城籍(今山东济南市)秦叔宝,黑脸将军为朔州善阳籍(今山西朔县)胡敬德。《李世民列传》记载:唐太宗时,李世民因噩梦致病,每逢深夜就听见鬼叫,吓得心中不宁,寝食不安。有位大臣进言:“派大将守门,必能驱鬼。”大将秦叔宝、尉迟敬德自告奋勇全副披挂,一人持剑,一人持鞭,站立宫门两边,彻夜守护,太宗的病果然痊愈了。太宗大喜,但想将军守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