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黄河防凌中的民间谚语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看似复杂的事物常常用一句谚语就可以表达清楚,如“人勤地不懒”,5个字就把人的劳动与其成果的关系表达得一清二楚。由此可以看出,由民间集体创造、口口相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这一艺术语句,既简洁又实用。它把广大人民群众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取得的经验与体会用一句朗朗上口的短语而用之于实际生活,既妙趣横生又让人记得牢,用得巧。
千百年来,沿黄人民在防御洪水,治理黄河中创造了无数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在具体运用时,往往用一句谚语就可说明白。比如在黄河下游防凌中,从淌凌、封河到开河,从查险、破冰到抢险救灾,经验性的谚语随处可闻。刚一入冬,河工们就说:“小雪不耕地,大雪不行船”。为啥?黄河开始淌凌了,封河在即,行船十分危险。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容易封河呢?老黄河就会告诉你:“天冷水小北风托,弯多溜缓易封河”。短短一句话,就把黄河下游封河的主要条件——气温、水量、风向、地理位置以及溜势的缓急交待明白了。有的年份到了三九时节还不封河,有谚语道:“三九不封河,搁不住北风戳”“北风寒潮到,天冷流速小,冰块坚又大,插河免不了”,意思是说,这期间封河,最易出险情,如果气温低,流速慢,冰块既坚又大,在水量小的情况下极易插冰封河,形成冰堆冰坝,河水串沟漫滩。又有谚语指出:“河窄卡冰威胁大,河宽堆冰水绕滩”。你看,连出现险情的原因及后果都讲明了。
一旦封河,黄河职工便昼夜值班,测冰厚,看水情,密切关注凌情变化。于是,老黄河就传授冰上作业需注意的安全事项,说:“听水声知涨落,观冰色知厚薄。”这期间上冰,千万注意冰的颜色变化,岸冰如呈乳白色,下面十有八九悬空,此时应格外小心。倘若冰色白中泛青,尽可大胆地进行冰上作业。而这时,多是由有经验的老职工根据冰色冰形探寻出安全通道,然后再不厌其烦地教会年轻职工如何辨识,保障安全。
开河是防凌最紧张的时候。“一九封河三九开,三九不开等春来”。这句谚语讲得是一般规律下的开河时间,在黄河入海口处表现的较为明显。上暖下寒的地理方位,长达30公里的“之”字形窄河道,是这里过去多少年酿成凌灾的罪魁祸首。自西而东的黄河来到这里形成了两个九十度的大转弯,成为排凌泄洪的“肠梗阻”。自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百余年来,这里先后决口达31次,其中凌汛决口有15次之多。过去这里的河工有句谚语:“黄河凌汛,防不胜防”。一年一度的封河,开河,让黄河口人把心提到了嗓子眼。老黄河们常讲,凌汛开河怕得就是上游来大水,水鼓冰开,冰水齐下,形成“武开河”。“冰借水势,水助冰威”这句谚语真实地反映了凌汛“武开河”的严峻形势。而一旦凌汛现大的险情,抢护倍加艰难。“伏汛好抢,凌汛难防”,“不怕险重,就怕无料”,而凌汛期恰恰又是料物最难集中时候,且不说柳料缺乏,天寒地冻,单是取土就十分困难,“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防险重于抢险”“抢好不如抢早,抢早不如抢小”“千里金堤,溃于蚁穴。一尺有失,万丈无功”等谚语,我们黄河人应该牢记于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