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黄河防凌中的民间谚语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7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黄河防凌中的民间谚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看似复杂的事物常常用一句谚语就可以表达清楚,如“人勤地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看似复杂的事物常常用一句谚语就可以表达清楚,如“人勤地不懒”,5个字就把人的劳动与其成果的关系表达得一清二楚。由此可以看出,由民间集体创造、口口相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这一艺术语句,既简洁又实用。它把广大人民群众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取得的经验与体会用一句朗朗上口的短语而用之于实际生活,既妙趣横生又让人记得牢,用得巧。

  千百年来,沿黄人民在防御洪水,治理黄河中创造了无数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在具体运用时,往往用一句谚语就可说明白。比如在黄河下游防凌中,从淌凌、封河到开河,从查险、破冰到抢险救灾,经验性的谚语随处可闻。刚一入冬,河工们就说:“小雪不耕地,大雪不行船”。为啥?黄河开始淌凌了,封河在即,行船十分危险。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容易封河呢?老黄河就会告诉你:“天冷水小北风托,弯多溜缓易封河”。短短一句话,就把黄河下游封河的主要条件——气温、水量、风向、地理位置以及溜势的缓急交待明白了。有的年份到了三九时节还不封河,有谚语道:“三九不封河,搁不住北风戳”“北风寒潮到,天冷流速小,冰块坚又大,插河免不了”,意思是说,这期间封河,最易出险情,如果气温低,流速慢,冰块既坚又大,在水量小的情况下极易插冰封河,形成冰堆冰坝,河水串沟漫滩。又有谚语指出:“河窄卡冰威胁大,河宽堆冰水绕滩”。你看,连出现险情的原因及后果都讲明了。

  一旦封河,黄河职工便昼夜值班,测冰厚,看水情,密切关注凌情变化。于是,老黄河就传授冰上作业需注意的安全事项,说:“听水声知涨落,观冰色知厚薄。”这期间上冰,千万注意冰的颜色变化,岸冰如呈乳白色,下面十有八九悬空,此时应格外小心。倘若冰色白中泛青,尽可大胆地进行冰上作业。而这时,多是由有经验的老职工根据冰色冰形探寻出安全通道,然后再不厌其烦地教会年轻职工如何辨识,保障安全。

  开河是防凌最紧张的时候。“一九封河三九开,三九不开等春来”。这句谚语讲得是一般规律下的开河时间,在黄河入海口处表现的较为明显。上暖下寒的地理方位,长达30公里的“之”字形窄河道,是这里过去多少年酿成凌灾的罪魁祸首。自西而东的黄河来到这里形成了两个九十度的大转弯,成为排凌泄洪的“肠梗阻”。自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百余年来,这里先后决口达31次,其中凌汛决口有15次之多。过去这里的河工有句谚语:“黄河凌汛,防不胜防”。一年一度的封河,开河,让黄河口人把心提到了嗓子眼。老黄河们常讲,凌汛开河怕得就是上游来大水,水鼓冰开,冰水齐下,形成“武开河”。“冰借水势,水助冰威”这句谚语真实地反映了凌汛“武开河”的严峻形势。而一旦凌汛现大的险情,抢护倍加艰难。“伏汛好抢,凌汛难防”,“不怕险重,就怕无料”,而凌汛期恰恰又是料物最难集中时候,且不说柳料缺乏,天寒地冻,单是取土就十分困难,“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防险重于抢险”“抢好不如抢早,抢早不如抢小”“千里金堤,溃于蚁穴。一尺有失,万丈无功”等谚语,我们黄河人应该牢记于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在黄河传说中徜徉
古老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抚今追昔,在泱泱中华大地上,在亿万民众的心里,流传着多少黄河的传说。它们像星星一样闪烁,像河水一样流淌!徜徉其中,我们看到了太多情感的宣泄和斑驳陆离的色彩,体味到很深的遐想忖度,这里处处渗透着人们企图解释千古之谜的智慧和脉络。人们说盘古开天辟地时,一只翅展九万里的凶猛残忍的大鸟鲲鹏,屡屡为害天下,一嘴吃下数十人!人们为了追杀它,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打到它的巢穴,又追了七七四十九天才赶上了它。它在死之前下了怪蛋,想留下它的孽种继续为害人们。人们为了斩草除根,凿了二九一十八天才把蛋凿了个缝,不想一声巨响裂开,蛋青向西流汇成一片海,蛋黄向东流入东海冲出一条黄河。人们总是把黄河的灾难归咎于魔类,把沉重的黄河话题说得轻松并富于情趣。许多传说还叙说着蛟与黄河的故事。据说东海龙王与蟒交配,生下头上无角不像龙却有四爪不像蟒、似龙非龙似蟒非蟒的怪物蛟。蛟为夺取父亲的王位...
· 黄河文化—黄河的表情
生活在黄河身边,工作在黄河系统内,接融最多的莫过于“黄河”二字。春夏秋冬,桃汛、伏汛、秋汛、凌汛,黄河四季歌;解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诸问题,因为这是治黄的四大要务。抱着照相机,独立黄河岸边,头一次看不出黄河要拍的地方。干了几十年黄河,这会儿咋就不懂黄河了呢?作为一名黄河职工,尤其还是经常拿着照相机拍黄河的摄影爱好者,如何把黄河拍美、拍实、拍新、拍奇,如何拍出黄河的厚重与沧桑,如何把黄河拍成时代的符号,如何记录下黄河心灵的语言和表情,我百思而不得其要领。蓝天、白云、黄水、绿堤,这些常用的色元素,都具备了足以构成冷暖色调的美好画面与点线美。但是,站在美丽面前,仍无可回避地出现一片空旷。也许,这次去黄河边没有拍一张照片是从未有过的事。但是,无果而终地离开了河边,最大的收获是获得了思考。照相机里虽然是一片空白,但对于今后如何按下快门,却是空而不白。面对平如镜面、悄无声息的黄河,眼前细流叠现出历...
· 黄河文化—黄河奇石
大河出奇石、大河出名石——这是大自然的造化。其自黄河的“黄河奇石”以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人们的钟情和喜爱。黄河奇石是“上苍”的手笔、“母亲”的刀工。黄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纳百川,容千流,沿途汇聚了洮河、大夏河、湟水、大通河、北浪河、祖历河等众多支流。这些河流从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祁连山、西秦岭等古老的山脉带来了大量岩石。这些岩石成因复杂,石质多样,特别是其中的火成岩、水成岩、变质岩所含矿石的种类、色泽、结晶硬度不一样,经千百万年风化、剥蚀和河水长期搬运、冲刷、撞磨之后形成色彩多样、花纹美丽、形状奇特的卵石。黄河奇石的石面光滑,大小不一,但一般都很“壮硕”,大的重几公斤、十几公斤,也有重百公斤的。兰州黄河石中甚至有上千公斤的,它的质地坚硬,具有凝重的气质。黄河石不像雨花石那样晶莹剔透,绚丽多彩,但丰富的纹理显示的多为间色和复色,既古朴浑厚,又粗犷豪放,记载着历经沧桑的岁月,饱含着千磨万砺...
· 黄河文化—黄河"花儿"
一提起我国西北的优美民歌“花儿”,人们会因地域称之为“青海花儿”、“甘肃花儿”、“宁夏花儿”以及“河州花儿”、“洮岷花儿”;或因民族称之为“回族花儿”、“撒拉花儿”、“东乡花儿”、“土族花儿”、“保安花儿”等,无人称“黄河花儿”。但是,当我无意间画了一张青、甘、宁三省区相连的草图,并画出黄河及其支流的流向,按照“花儿”流行的大夏河流域、洮河流域、青海甘肃段黄河流域、大通河流域、宁夏境内黄河流域标出各县、市具体地名以后,猛地吃了一惊:我看到“花儿”只集中流行在北起宁夏贺兰山南至甘肃宕昌,东起六盘山西至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日月山这约二十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不足三省区总面积的百分之六,都在黄河龙羊峡至吴忠市这一段黄河及其支流大夏河、洮河、大通河、湟水、清水河的沿岸地区,是这一段黄河流域独有的特殊民歌,若真的将其称为“黄河花儿”也毫不为过。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它的文化地理学和环境文化学的意义,即黄河文化蕴含...
· 黄河文化—情寄汉中
汉中这种地方,是专门供作避乱的。在秦岭与大巴山之间有这么个峡谷状的盆地,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又如同陶潜笔下的世外桃源。雨水是“常流水”,一年四季,天多半都是阴沉沉的。即便见了太阳,那颜色也是浆洗过的,越发的“惨淡”。这种小城,全是图画中的水墨画:只有两种颜色,一是白,无色之色;一是黑,万色之总。是隐去,也是概括。是将万事万物包揽起来,给个名称;或将万事万物偃息下来,做个休止。这个地方对那些闹市中沉浮、心怀创伤的人,无疑可得到疗治和休养。这类地方还好像通灵,混沌中生出觉悟,无知达到有知。因此,还是出了不少人才的。这地方顺了天地自然作循环往复,讲的是无为而为,人们总是很安于现状,生活得其乐融融。早上,空气里湿腾腾的,树叶上的露水此时也化了一股湿气,泥土里也是湿腾腾的,人家房檐上的黑瓦也是黏潮的。那多年的木椽坚实地支撑着,总觉得它什么时候会被那身上的腐纹朽掉,但终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