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河湟“花儿”红似火
黄河文化—河湟“花儿”红似火,当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河湟流域群山含黛碧水泛绿之时,已是农历四五月间。被漫长冬
当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河湟流域群山含黛碧水泛绿之时,已是农历四五月间。被漫长冬日禁锢半年之久后,一种叫做“花儿”的古老民歌张开翅膀,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自由翱翔。在碧绿的田野里,在高高的山岗上,在悠闲的小园内,在舒心的茶社间,“花儿”在汉、藏、土、回、撒拉、蒙古、保安、东乡等兄弟民族的心间怒放。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
不唱是由不得个家。
刀刀拿来了头割下,
不死时就这个唱法。
连死亡都奈何不得,河湟“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作为西北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几百年来花儿一直在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四省(区)的七八个民族中代代传唱,绵延不绝。而流传于青海的河湟“花儿”,更是青海各族人民心头盛开的一朵艳丽奇葩,她形象地表达了老百姓的爱情,逼真地反映了人们的心声,是广大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水是生命之源,江河哺育了人类文明。得到黄河及其上游一级支流湟水滋润的青海东部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河湟“花儿”在这块沃土上长得根深蒂固、开得如火如荼。
据考古发现,这里分布着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石岭下类型的彩陶文化和青铜时代的辛店和卡约文化等文化类型,在湟水河流经的乐都县柳湾的一处干旱台地上,曾一次发掘出了彩陶器皿1.5万件(主要是马家窑文化),其主题纹饰以水波状纹、圆点纹、连续S形构成的旋涡状带纹为主,线条粗细均匀,奔放流畅,有强烈的动感。这里出土彩陶数量多、制作精美、纹饰繁复,堪称“彩陶王国”。而在湟水第二大支流北川河流域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三组五人舞蹈彩陶盆上,原始先民牵手踏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生动地再现了舞乐活动。考证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成型舞蹈图案。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河湟“花儿”,无疑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
大西北的漫天风沙和干旱贫瘠的土地,并没有抹杀彩陶王国后裔们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黄河、长江的润泽赋予了他们无穷的智慧。“白牡丹白着耀人哩,红牡丹红着破哩!”以花命名的民歌在古今中外都是极为罕见的,20世纪50年代,一曲根据青海民歌改编而成的《花儿与少年》风靡全国。在河湟“花儿”中,男人亲昵地把心目中的她称之为“花儿”,女人则把梦中的白马王子呼为“少年”。“花儿”赏心悦目,“少年”朝气蓬勃。“花儿”与“少年”息息相连、心心相印,所以青海人把唱“花儿”又叫“漫少年”。作为一种脍炙人口的民歌,“花儿”拥有上百种丰富的曲调,这些曲调是用不同的“令”来称呼的。命名的形式丰富多彩:以花命名的“白牡丹令”、“水红花令”;以动物命名的“尕马儿令”、“喜鹊儿令”;以地名命名的“互助令” 、“湟源令”;以人物形象特征命名的“大眼睛令”、“乖嘴儿令”;以民族命名的“撒拉令”、“东乡令”等等。“令儿”不同,曲调也就不同,曲子有长有短,节奏有快有慢。有的曲调高亢激昂、雄浑刚健,有的旋律柔和舒展、哀婉动听;高亢的明快爽朗、情绪炽热,哀怨的婉转低回、柔情似水。河湟“花儿”的歌词最为普通的便是四句式,前两句采用比兴,后两句歌咏本题,内容犹如一部隐形的地方“百科全书”,虽然是以爱情为主,但上至天文地理历史典故,下至市井俚俗风土人情无所不包。虽然这些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不晓得什么比赋修辞,甚至认识不了几个斗大的字,但他们却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创作出独具泥土芬芳的“花儿”,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明神宗万历年间,游宦西北的山西人高洪在其《古鄯行吟》中写道:“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这是迄今发现描写“花儿”的最早的诗歌,它形象地再现了古鄯(今青海省民和县古鄯乡)的田园风情图。拔草的季节开始了,男人们带着一家人的希翼憧憬离家去“寻光阴”(挣钱之意),家里全靠妇女们挑大梁了。拔草的妇女们脱去厚厚的冬装,戴着宽边的白色遮阳帽,换上色彩绚丽的衣服,相约而行,成群结队涌向绿油油的麦田,伴着熟练的铲草松土动作,一曲曲清脆悦耳野气十足的“花儿”从她们心里流淌出来。她们扬起高腔,把对爱人的思念、内心的烦恼、连同幸福生活的向往,化作一个个或欢快亦或忧郁的音符,动人的旋律在沟里野外岗前山后弥漫开来。“花儿” 声声,笑语阵阵,过路的小伙子们意醉神迷,情不自禁吼上一曲“少年”:
正是五月夏晴天,
马莲花开在个路边。
麦子地里的白牡丹,
耀坏了过路的少年。
妇女们一见小伙子主动对歌,便即兴应唱。
麻籽撤在当地里,
风吹日晒地长哩。
这个阿哥好声气,
哪个庄上的把式?
于是一场“花儿”擂台赛悄然而起,双方即兴编词,争唱不休: “白牡丹令”对“尕马儿令”,“大眼睛令”战“乖嘴儿令”,唱罢“直令”唱“平令”,直至一方言穷词尽,嗓哑声嘶。
锄完了最后一遍草,演唱“花儿”的盛典——“花儿会”便接二连三地开始了。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五月初五、六月初六、六月十五等日子青海河湟地区都有“花儿会”举行,六月六“花儿会”规模最大。比较著名的有乐都瞿昙寺“花儿会”、大通县老爷山“花儿会”、互助县丹麻“花儿会”、五峰寺“花儿会”、民和县峡门“花儿会”、慈里寺“花儿会”等。“花儿会”一般在名山秀水或庙观寺院举办,其时,几千人抑或是几万、十几万人欢聚一起,吃着肥美的手抓羊肉,喝着醇香的青稞美酒,载歌载舞,如醉似狂,人们互相盘歌对唱,个个妙语泉涌、佳句迭出,会场上荡漾着你唱我和、自然和谐的醉人情调。日落花不落,到了晚上,人们扎起帐篷,点起篝火,歌声不断,通宵达旦,如此这般绵延几日方罢。
歌如潮花似海,青海便在“中华水塔”美誉之外又有了“花儿的海洋”之称。就像河南豫剧、陕西秦腔一样,“花儿”成为青海独具特色的一张名片,成为青海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愈来愈受到海内外的关注。
“花儿”开在青海高原,红遍五洲四海。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
不唱是由不得个家。
刀刀拿来了头割下,
不死时就这个唱法。
连死亡都奈何不得,河湟“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作为西北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几百年来花儿一直在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四省(区)的七八个民族中代代传唱,绵延不绝。而流传于青海的河湟“花儿”,更是青海各族人民心头盛开的一朵艳丽奇葩,她形象地表达了老百姓的爱情,逼真地反映了人们的心声,是广大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水是生命之源,江河哺育了人类文明。得到黄河及其上游一级支流湟水滋润的青海东部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河湟“花儿”在这块沃土上长得根深蒂固、开得如火如荼。
据考古发现,这里分布着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石岭下类型的彩陶文化和青铜时代的辛店和卡约文化等文化类型,在湟水河流经的乐都县柳湾的一处干旱台地上,曾一次发掘出了彩陶器皿1.5万件(主要是马家窑文化),其主题纹饰以水波状纹、圆点纹、连续S形构成的旋涡状带纹为主,线条粗细均匀,奔放流畅,有强烈的动感。这里出土彩陶数量多、制作精美、纹饰繁复,堪称“彩陶王国”。而在湟水第二大支流北川河流域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三组五人舞蹈彩陶盆上,原始先民牵手踏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生动地再现了舞乐活动。考证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成型舞蹈图案。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河湟“花儿”,无疑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
大西北的漫天风沙和干旱贫瘠的土地,并没有抹杀彩陶王国后裔们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黄河、长江的润泽赋予了他们无穷的智慧。“白牡丹白着耀人哩,红牡丹红着破哩!”以花命名的民歌在古今中外都是极为罕见的,20世纪50年代,一曲根据青海民歌改编而成的《花儿与少年》风靡全国。在河湟“花儿”中,男人亲昵地把心目中的她称之为“花儿”,女人则把梦中的白马王子呼为“少年”。“花儿”赏心悦目,“少年”朝气蓬勃。“花儿”与“少年”息息相连、心心相印,所以青海人把唱“花儿”又叫“漫少年”。作为一种脍炙人口的民歌,“花儿”拥有上百种丰富的曲调,这些曲调是用不同的“令”来称呼的。命名的形式丰富多彩:以花命名的“白牡丹令”、“水红花令”;以动物命名的“尕马儿令”、“喜鹊儿令”;以地名命名的“互助令” 、“湟源令”;以人物形象特征命名的“大眼睛令”、“乖嘴儿令”;以民族命名的“撒拉令”、“东乡令”等等。“令儿”不同,曲调也就不同,曲子有长有短,节奏有快有慢。有的曲调高亢激昂、雄浑刚健,有的旋律柔和舒展、哀婉动听;高亢的明快爽朗、情绪炽热,哀怨的婉转低回、柔情似水。河湟“花儿”的歌词最为普通的便是四句式,前两句采用比兴,后两句歌咏本题,内容犹如一部隐形的地方“百科全书”,虽然是以爱情为主,但上至天文地理历史典故,下至市井俚俗风土人情无所不包。虽然这些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不晓得什么比赋修辞,甚至认识不了几个斗大的字,但他们却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创作出独具泥土芬芳的“花儿”,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明神宗万历年间,游宦西北的山西人高洪在其《古鄯行吟》中写道:“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这是迄今发现描写“花儿”的最早的诗歌,它形象地再现了古鄯(今青海省民和县古鄯乡)的田园风情图。拔草的季节开始了,男人们带着一家人的希翼憧憬离家去“寻光阴”(挣钱之意),家里全靠妇女们挑大梁了。拔草的妇女们脱去厚厚的冬装,戴着宽边的白色遮阳帽,换上色彩绚丽的衣服,相约而行,成群结队涌向绿油油的麦田,伴着熟练的铲草松土动作,一曲曲清脆悦耳野气十足的“花儿”从她们心里流淌出来。她们扬起高腔,把对爱人的思念、内心的烦恼、连同幸福生活的向往,化作一个个或欢快亦或忧郁的音符,动人的旋律在沟里野外岗前山后弥漫开来。“花儿” 声声,笑语阵阵,过路的小伙子们意醉神迷,情不自禁吼上一曲“少年”:
正是五月夏晴天,
马莲花开在个路边。
麦子地里的白牡丹,
耀坏了过路的少年。
妇女们一见小伙子主动对歌,便即兴应唱。
麻籽撤在当地里,
风吹日晒地长哩。
这个阿哥好声气,
哪个庄上的把式?
于是一场“花儿”擂台赛悄然而起,双方即兴编词,争唱不休: “白牡丹令”对“尕马儿令”,“大眼睛令”战“乖嘴儿令”,唱罢“直令”唱“平令”,直至一方言穷词尽,嗓哑声嘶。
锄完了最后一遍草,演唱“花儿”的盛典——“花儿会”便接二连三地开始了。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五月初五、六月初六、六月十五等日子青海河湟地区都有“花儿会”举行,六月六“花儿会”规模最大。比较著名的有乐都瞿昙寺“花儿会”、大通县老爷山“花儿会”、互助县丹麻“花儿会”、五峰寺“花儿会”、民和县峡门“花儿会”、慈里寺“花儿会”等。“花儿会”一般在名山秀水或庙观寺院举办,其时,几千人抑或是几万、十几万人欢聚一起,吃着肥美的手抓羊肉,喝着醇香的青稞美酒,载歌载舞,如醉似狂,人们互相盘歌对唱,个个妙语泉涌、佳句迭出,会场上荡漾着你唱我和、自然和谐的醉人情调。日落花不落,到了晚上,人们扎起帐篷,点起篝火,歌声不断,通宵达旦,如此这般绵延几日方罢。
歌如潮花似海,青海便在“中华水塔”美誉之外又有了“花儿的海洋”之称。就像河南豫剧、陕西秦腔一样,“花儿”成为青海独具特色的一张名片,成为青海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愈来愈受到海内外的关注。
“花儿”开在青海高原,红遍五洲四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黄河"花儿"
一提起我国西北的优美民歌“花儿”,人们会因地域称之为“青海花儿”、“甘肃花儿”、“宁夏花儿”以及“河州花儿”、“洮岷花儿”;或因民族称之为“回族花儿”、“撒拉花儿”、“东乡花儿”、“土族花儿”、“保安花儿”等,无人称“黄河花儿”。但是,当我无意间画了一张青、甘、宁三省区相连的草图,并画出黄河及其支流的流向,按照“花儿”流行的大夏河流域、洮河流域、青海甘肃段黄河流域、大通河流域、宁夏境内黄河流域标出各县、市具体地名以后,猛地吃了一惊:我看到“花儿”只集中流行在北起宁夏贺兰山南至甘肃宕昌,东起六盘山西至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日月山这约二十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不足三省区总面积的百分之六,都在黄河龙羊峡至吴忠市这一段黄河及其支流大夏河、洮河、大通河、湟水、清水河的沿岸地区,是这一段黄河流域独有的特殊民歌,若真的将其称为“黄河花儿”也毫不为过。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它的文化地理学和环境文化学的意义,即黄河文化蕴含...
· 黄河文化—湟水源头护渠人
夏日的湟源,青山列屏,绿水环乡,草木葱茏,万物争荣。从县城驱车一路迤俪南行,波航乡山坡上的层层梯田麦浪叠翠、菜花泛金,灌木成片,植被碧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穿行于阡陌交通、林木繁茂的山坡沟壑,一条条大大小小的铅灰色脉络纵横交错,不时隐显于绿荫密布的山山坡坡,这便是被当地人民亲切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的——南山渠。1996年建成运行的南山渠将生命之水通过一条条干渠、支渠、斗渠使童山秃岭涂满了充满希望的绿色!这纵横交错的脉络浇灌着湟源山川,滋润着湟源之民。站在南山渠旁道路上俯瞰,大山褶皱中大史家村屋舍俨然,饮烟袅袅。该是吃午饭的时候了,渠旁一位挥锹铲沙的老人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他须发皤白,面容清癯,黧黑的额头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老人就是南山渠第七管理段合同制管理员颜生林,68岁高龄的他在南山渠整整守护了十几个年头,管理段职工和南山渠受益农户的双重身份,使他对南山渠有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情愫...
· 黄河文化—永登玫瑰别样红
每当看到公园中簇簇怒放的玫瑰,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当兵时的驻地——甘肃省永登县,那里才是真正的玫瑰世界。而永登县的玫瑰,尤以苦水镇的玫瑰为最,产量占全县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以上。出兰州市,向西北行约60公里,便是闻名全国的玫瑰之乡,甘肃省永登县苦水镇。诗人“灿若朝霞小似梅,偏于苦水育琼瑰,闻名遐迩黄金液,酿得香醪独占魁”的赞美之词,就是对永登苦水玫瑰的最高赞誉。玫瑰原产于我国北部以及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等地,属蔷薇科落叶灌木。因其形状、颜色、香味俱佳,被人们以美玉之名“玫瑰”称之。玫瑰花又名刺玫、徘徊花、爱情花、友谊花。其以胭脂红最为鲜丽,有“胭脂格”美称,历来为文人墨客所歌咏。栽培历史悠久,汉代就已引入宫中为“品花”。宋代诗人杨万里称其“别有国香收不得”,近代诗人秋瑾称其“占得春花第一香”。玫瑰不仅可以观赏,而且具有很高的实用和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玫瑰性温、味甘,能益肝健脾、活血...
· 黄河文化—黄河奇石
大河出奇石、大河出名石——这是大自然的造化。其自黄河的“黄河奇石”以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人们的钟情和喜爱。黄河奇石是“上苍”的手笔、“母亲”的刀工。黄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纳百川,容千流,沿途汇聚了洮河、大夏河、湟水、大通河、北浪河、祖历河等众多支流。这些河流从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祁连山、西秦岭等古老的山脉带来了大量岩石。这些岩石成因复杂,石质多样,特别是其中的火成岩、水成岩、变质岩所含矿石的种类、色泽、结晶硬度不一样,经千百万年风化、剥蚀和河水长期搬运、冲刷、撞磨之后形成色彩多样、花纹美丽、形状奇特的卵石。黄河奇石的石面光滑,大小不一,但一般都很“壮硕”,大的重几公斤、十几公斤,也有重百公斤的。兰州黄河石中甚至有上千公斤的,它的质地坚硬,具有凝重的气质。黄河石不像雨花石那样晶莹剔透,绚丽多彩,但丰富的纹理显示的多为间色和复色,既古朴浑厚,又粗犷豪放,记载着历经沧桑的岁月,饱含着千磨万砺...
· 黄河文化—黄河落日
一缕清风勾勒出向晚的清凉,青芦拂摇沙沙,抖落几许初夏的嫩绿和暖色夕辉,微弯的叶子轻拨黄河浅水之上的金弦,此刻我身后是碧蓝而波伏潮涌的渤海,西太平洋的暖流穿越季节的防线逼近北中国环东海岸,一圆远古红铜色的太阳在黄河上游广阔的河滩上沉落,溅起一河金色波光。置身黄河,我橙色的思绪漫过河滩麦穗齐整的方阵,大豆在河堤上萌芽新叶,河柳浓绿一撇,大写意地涂抹黄河飞翔意境。足下的软泥,岁月的柔情写真,牧童扬鞭抽落一串鹬类的啼鸣,蝶翅上驮着清风之歌――这个时候我心底升腾的想念,悬浮于黄河上空永世苍凉。我无以言述,双目含潮,情痴意拙,久远的时光潮落潮起,我爱恋的方向,是不朽的阳光。多少个期盼的日子已经过去,走马黄河,从河口出发的意念紧扣我心灵的渴望,在涂满玫瑰色广阔的黄河三角洲伫立,一任河风拂摇,让日子布满微甜的沙粒,让鱼在向往的空间穿梭,一瞬定格的命题在潮涨潮落时侵蚀往昔,或许有初月如水印,一个世纪蜕去滔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