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山西人为什么被称为“老西儿”
黄河文化—山西人为什么被称为“老西儿”,很多人知道山西人被称为“老西儿”,却不知“老西儿”其实是与“老醯(音“西”,
很多人知道山西人被称为“老西儿”,却不知“老西儿”其实是与“老醯(音“西”,古代醋名)儿”谐音而称的。醋并不是山西人的专属,全世界人都吃醋。但是,“老醯儿”为什么却成为了山西人的代名词?
据山西省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郭守祥介绍,山西始酿醋于周朝,当时把醋称为“醯”,到汉朝才改称为“醋”。山西历史上有名的醋不少,如平阳熏醋、太平米醋、南六堡曲醋、运城柿子醋、壶关新寨醋等,后来尤以老陈醋最受百姓所喜爱。
明清时期,山西老陈醋跟随着钟爱它的晋商,走向了大江南北,甚至远渡重洋,名扬海外。逐渐地,山西人与山西醋合一,人们称山西人亦“老西儿”亦“老醯儿”。其中蕴涵着的亲切感、知遇感和乡亲感,正如同品山西老陈醋,绵、酸、香、甜、鲜,耐人回味。
“虽有佳肴,不食(醋)不知其滋味也”——此语正道出了“老醯儿”对醋与众不同的感情。天下名醋在中国,“四大名醋”晋为首。民俗学家认为,山西人被称为“老醯儿”,是一种产品与一个地域紧密契合,并作为一种有趣的文化广为流传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装喜被儿
在黄河北岸河南焦作地区的婚俗中,嫁妆是不可少的,在迎娶的前一天,男方带礼品到女方家接嫁妆,嫁妆多为桌、椅、箱、衣架、盆架、衣被等,但必须是双数,少不过二,多则不限。嫁妆中的被褥是其中的亮点,是衡量穷富的标志。所以,男女双方做被褥也都极尽其能,有双铺双盖、四铺四盖、六铺六盖、八铺八盖之说,更有富裕者做“十铺十盖”,寓意十全十美。装喜被儿是讲究的习俗,自家人不能动手缝制,须请来街坊邻居帮忙,街坊邻人还必须是已为人母的妇人。有儿有女的“全人”,才能参加缝制,这也是图个吉利。装喜被儿必须使用红线缝制,图个喜庆。被褥的四个角,分别装进大枣、花生、核桃等果实,大枣、花生取其谐音为“早生”,核桃因生长十八年才结果,人称核桃为“贵子”,意为早生贵子。放核桃还有一层意思,希望后代的身体像核桃壳一样结实。装喜被儿时,主家还会专门请来一些多子女家的孩子们在新装的被褥上随意踏来踏去,任其翻腾玩耍,主家希望借灵气祈...
· 黄河文化—陕北“跑驴儿”
国画大师黄胄喜画毛驴,常到新疆采风创作,他也曾到陕北旅行,画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的陕北毛驴。毛驴是农家一宝。陕北佳县、米脂、绥德一带的“佳米驴”是上了金榜的优良品种,每年有数千头引到外省区繁育;定边、靖边、榆林的滚沙驴是适应沙区的好畜种。毛驴温驯老实,体格健壮,宜粗饲,耐役使,少疾病,犁地驮重拉碾推磨,样样能干。因此,农民把它当心肝宝贝一样看待。过去,陕北交通不便,山道弯弯,人们常常骑驴代步。特别是媳妇回娘家,乘驴坐鞍,甭提有多惬意!俗语说“骑驴婆姨赶驴汉”,描绘了这样一幅山区民俗画:蓝蓝的天空,山峁小路上蹄声、铜铃丁当。新媳妇丹唇桃腮,穿红着绿,稳坐驴背,仪态万方。提篮的新女婿美滋滋儿地赶着驴儿,漫步紧随。小两口或悄悄细语,或相视嬉笑,风情嫣然。小后生一高兴,引吭高歌,扬头来几声信天游,逗得媳妇格格直乐。毛驴与农民生活如此密切,它自然要进入群众文艺生活领域。巧媳妇们会用彩纸剪出活泼的...
· 黄河文化—华山脚下的老腔
“听老腔,看老腔,听了老腔身心狂。”这话是我因感而发的。此话一点儿不夸张。陕西老腔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的中国狂欢曲,它生于斯立于斯,不出家门不跨河,就在华山脚下渭水之滨,好像是远古时期太华之上落滚下来的一块志向高远的补天之石,经过亘古的历练发出的惊天振地之音。有人考证说老腔是从四川一带迁徙而来。这不可能。有人说它是秦腔的"老窖",我倒以为值得呷呷其味。那一天是一个乍暖还寒的傍晚,我们一行受主人盛邀去欣赏老腔。这是一个不大的剧场,一走进去,就感受到前台浓郁的乡土气息:舞台离地不到一拃,上面覆着一席麻片,皱皱巴巴,高高低低,就像村东头刚刚整出来的一块麦地--"麦地"里摆放着前几世纪前的石碾、石臼、辘轳架,还有四方桌、条凳、马扎等,背景则是一幅看似随意泼写的现代派油画,蓝的紫的黄的红的,仔细一琢磨,倒似黄土高原天地的远景。主持人是一位细细的女子,声音清亮,娓娓...
· 黄河文化—长垣县被称为“三善之地”的由来
黄河岸边的河南省长垣县,古时称蒲。春秋末期,孔子的学生子路治蒲三年,政绩卓越,孔子三称其善。从此,长垣县便有了“三善之地”的美名。公元前487年,子路被当时的卫国聘为长垣宰。成为长垣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首任县令。子路上任以后,察民情,顺民意,治黄河,兴水利,扶农业,重教育。亲率民众根治水患,现在长垣县的文明渠就是在当时的基础上逐年开挖而成的。兴修水利,不但可防洪排涝,也使旱地得到灌溉,大片荒芜的农田得到开垦。同时,子路还号召人们植树,改善生态环境。他经过三年的治理,全县沟渠纵横,树木茂盛,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公元前484年,孔子周游列国路过长垣,看到长垣的巨大变化,他高兴的三称其善。孔子说:“入其境,田畴尽易,草莱甚辟,沟洫深治,此其恭正以信,故民尽力;入其邑,墉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民不偷;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此其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从此以后,子路治蒲的故事被广...
· 黄河文化—老济南人怎么过冬天?
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响晴、温暖、无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老济南人,却无暇欣赏景色,忙碌着准备过冬。安风门糊窗户上世纪50年代以前,济南冬天的气候比现在差得多,又冷又干燥,不时刮起凛冽的西北风。老城区和四关厢的民居多是清末民初建的老式四合院,仅商埠区有少数的小楼和新式民房。由于当时设计和建材等多方因素的制约,房门皆是两扇对开的老式木板门,镶在两边门框里,门扇上下各凸出六七厘米的轴,上面嵌在顶木挖的圆孔中,下面嵌在地面石质门枕石的凹空中,两边和中间常有很大缝隙,又加室内取暖炉子热量很小,寒风从缝隙长驱直入,寒冷异常。为解决这一困难,老济南家家户户都在入冬时,在屋门外安一“风门”以御寒,待春暖花开时再拆下。风门比较轻便,用大铁钉固定在门外两边垛墙上。风门两边为固定的,中间开关的门宽约一米左右。门上半部为木棂子格,中间一小块玻璃,以便从屋内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