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黄河口村名看沧桑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69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黄河口村名看沧桑,    打开黄河三角洲地图,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三角洲扇形版图的东北部,

     打开黄河三角洲地图,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三角洲扇形版图的东北部,自南向北看,星星点点的村庄名称颇具特色。南部多以序数加一个“村”字为名,如一村、五村、二十五村等,中部村庄几乎全是带“林”字的。越过黄河主流往北,则逢村必有个“屋子”缀尾,如张家屋子、利城屋子……再向西南至三角洲顶端,则多是刘家、李家、孙家……间或有几个带“庄”字的。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黄河在渤海边滚来滚去淤出了大片大片的肥沃土地,在这不断增长的新淤地上,500多年的岁月诞生了近千个村庄,透过每一区域的村名,或辛酸,或悲壮,或喜悦,或无奈,总有一种历史的沧桑让你感慨。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我初到入海口,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个个小村便永久地锁在了我的记忆中。这是一处叫做大孤岛的地方,我在一个叫护林的小村旁上了马车。马车在莽莽苍苍的林海之中穿行,我问赶车的大伯啥时才能走出这片林子,他说从护林往南是建林,掉头向东经广林、青林、幼林和义林,就到了你要去的地方——友林。我说那俺就永远住在林子里啦。赶车的大伯笑着说,对了,在你住的地方还有新林、富林、增林、利林、兴林、保林……赶车大伯的话语至今记忆犹新,大孤岛几乎是无村不林,当年这里荒草遍野、树多林密,榆、柳、槐、杨满坡皆是。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在这里建立了孤岛林场,先后两次从鲁西南迁移灾民在此建村安置,确定村名时,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林”字。如1952年从山东阳谷、梁山迁来的村民,建村时正值孤岛林场兴盛时期,取建设林区之意,村名为建林。护林村则是因为村址位于一处护林站而得名,取爱护林木之意。肥沃的新淤地,繁茂的野生林和生机勃勃的人工林,黄河口生机勃勃。1960年3月,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来黄河三角洲视察,他看到黄河口沧海变桑田的特有风貌,感叹不已:“长江有个三角洲,出了个上海;你们这里有黄河三角洲,也可以建个新上海。”他欣然命笔:“黄河万里送沃土,渤海健儿奋双手。劈开荆棘建新舍,定教荒岛变绿洲。”然而,世事难料。胡耀邦同志也许没想到,在他亲手栽下几棵小叶杨后的几十年里,这方希望的田野未能躲过一连串的人祸天灾,在那思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年代里,毁林造地、随意采伐,加之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的黄河断流,黄河口生态急剧恶化。题词犹在,绿洲疮痍,再看看那几十个带“林”字的村庄,大多已有名无实了。

      再说以序数为名的村庄。1935年黄河在山东省鄄城董庄决口,淹及山东15县,灾民达250万人。省政府组织4200余人迁移到黄河三角洲,这些灾民被划成8个大组和若干个小组,在现在的永安镇周围建村,并以序数命名村名,此后“八大组”成了这一区域的共称。饥肠辘辘、衣不蔽体的难民们掘地为墙,结草为棚,烧荒种地,依靠大自然的恩赐开始了新的生活。70年过去了,序数村名仍在沿用,有的村民因地返碱另择位置建立新村,也仍然保留了序数的村名。还有一种以序数为名的,是以当时建村的户数多少为名,如十八户、二十一户等。在这些以序数为名的村庄里,二十师村的来历稍有差别,但也深深地留有历史的烙印。1930年,时任山东省主席的军阀韩复渠看上了黄河口这块风水宝地,派部队来此跑马圈地并划分等级,分封给下属耕种,原来的垦荒户忍气吞声地成了佃农。二十师村,“七七事变”前是韩复渠部二十师的军管地,事变后军管人员撤走,土地又归佃农,村名仍叫二十师。同类型的村庄还有王营、惠鲁等,这些村庄形成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当年农民深受官府军阀盘剥的历史。

       黄河以北带有“屋子”的村名总给人一种荒凉孤独的感觉。这些村庄的最初形态多为一两户的人家。为了生计,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茫茫荒原安家落户。星转斗移,有些村庄已去掉了“屋子”二字,但就其方位来说,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前,这里曾有一座泥坯垒筑的草屋,草屋的主人在黄河新淤积的土地上开出一块块田园。年复一年,草屋多了起来,渐渐形成了村落。如果第一位在这里垒筑草屋开荒种地的主人姓张,这个村就叫张家屋子。当然,也有些村庄的名称是因地形、地貌、河流方位而定,或沿袭祖居老村之名。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收为国有,黄河入海口新淤地划分给地少的村队耕种,这时又出现了一些以村或生产队为名的村庄,如利城屋子、七队屋子、前关屋子等。

      把黄河三角洲比做一把展开的折扇,众多的村庄分布于扇的中部和靠近扇柄的地域,如果把数百年来形成的故河道以及现行的河道比做长长的藤蔓,那密集的村庄就如同藤蔓结下的瓜,先民依河而居、择高而栖的特点显而易见。这些村庄大多形成于明、清至民国年间,都是在家乡遭遇水、旱、涝、蝗等天灾的情况下由当政者组织迁移而来,尤以明洪武年间居多,村名多以姓氏带一“家”字,出现同名的现象,则取该村的特殊之处。如簸箕刘家村,因祖上以编簸箕为业,故前面加“簸箕”以示区别。还有些村庄带一“灶”字或“盐”字,如谢家灶、孔家灶、盐窝等,透过这些村名,可以见证沧海变桑田的自然规律。这里原是海岸线,先人们在这里以立灶熬盐、晒盐为生,建村时自然就想到了“灶”和“盐”。几百年过去了,小村仍在,大海退去了几百里。

      黄河口真是个神奇的地方,这些村名使我想起了一位拾荒者抚养20多个弃婴的动人故事。这片多彩的、肥沃的、年轻的土地,就像那位拾荒者一样,以博大的胸怀,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把那些因天灾人祸而流离失所的人们拥入怀中,延续着他们的生命和梦想。这里的人们来自四面八方,操着不同的方言,沿习迥异的风俗,却又如一家人似的和睦相处。

     如今,得益于母亲河的三角洲正在迅猛发展,生态的恢复、湿地的扩大、油城的崛起,无不昭示着大气与辉煌。今年4月,胡耀邦同志曾经到过的十八户村旁,举办了黄河口第二届桃花节,那夺人眼目的桃园如天边红霞,吸引了无数游人。倘若耀邦同志泉下有知,不知有多么欣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口镇西隋村
西隋村因地制宜,克服土地碱化等不利因素,大搞土地开发,兴修水利设施,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走出了一条以种植棉花为主导产业多种经营并举的致富路子。1999年在县水利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建成了西隋村养水站并在小岛河上建立了截水闸,使河水与海水一刀断开,是淡水和海水养殖的好地方。精神文明建设2005年春硬化道路2500米;2006年户户通上了自来水;2007年春投资10万元建设集办公室、阅览室、活动中心为一体的文化大院一处。同时村里安装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户户安装有线电视。并为每户村民入了合作医疗,村里还积极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文明信用户"等评选活动。,评出十星级文明户30户,文明信用户20户。村史简介1961年前后,由牛庄镇、史口镇、油郭乡等集体迁入此地,当时归广饶办事处管理,1962年划归垦利县新安人民公社。1980年与东隋大队分村管理,取名西隋...
· 黄河文化—黄河口的“份子酒”
在黄河入海口一带,民间有“份子酒”的习俗。所谓“份子酒”,就是邻里、朋友相邀,凑上酒、菜或钱,聚在一起畅饮。有时是以礼仪的形式出现,更多的则是民间交往活动。“份子酒”有多种形式,大体可分为节日“份子酒”、会友“份子酒”、喜庆“份子酒”,特点是以“凑份子”为标志。节日“份子酒”。多是在春节和中秋节,春节期间最为热烈。喝年夜酒时人们按岁数大小划分成不同的圈子,各自带上最好的酒和菜,聚众欢饮。酒菜是现成的,主人为了表示热情,总是再多炒几个菜,显露自己的烹调技艺。一番说笑评论之后,按辈分入坐,招呼一声就喝了起来。酒场上,中老年人喝得平和怀旧,边喝边聊,谈论往事、故友、农事,感叹岁月易失。年轻的小伙子们就不同了,几巡酒过后,气氛更加热烈。酒令升格,小盅子换成了大茶碗。喝到兴头上,爱逞强的小伙子们一对一地比试酒量,拿起酒瓶子对饮,当地人管这种喝法叫“吹喇叭”。这么一闹腾,不一会就有几个醉的了。过春节不...
· 黄河文化—魂牵梦绕黄河口
上个世纪50年代最后一个晚秋,年轻的共和国遭遇了一场始料不及的人祸天灾。老家大食堂的烟囱不再冒烟了,家乡的人们开始用棉籽、树皮充饥。这时候,一只小船把我们全家载到了黄河入海口一处叫做大孤岛的地方。在这片黄河不经意间造就的年轻而又凝重的新淤地上,我躲过了饥饿的灾难,成就了终生难忘的绿色梦幻。高耸挺拔的小叶杨和铁杆虬枝的榆槐,摇曳多姿的垂柳和结满桨果的杜梨,依林而生依林而居裹藏在绿树红花之中的一个个小村,成为我梦中的永恒。我们在一个叫护林的小村旁下船,然后上了一辆来接我们母子四人的马车。马车像一只无桅小船驶入了大孤岛莽莽苍苍的林海之中。我问赶车的大伯啥时才能走出这片林子,他说从护林往南是建林,掉头向东经广林、青林、幼林和义林,就到了你要去的地方——友林。我说那俺就永远住在林子里啦?赶车的大伯笑着说,对了,在你住的地方还有新林、富林、增林、利林……我问他这林子里都有啥?他说咱们走着瞧。于是,透过...
· 黄河文化—黄河口的吹鼓手
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山东东营市流传着许多民间吹鼓手的故事。民间吹鼓手,是应民间的婚、丧、嫁、娶服务而产生的,是黄河流域民间文化的一大特色。吹鼓手的头头叫“揽头”,做“揽头”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必须拥有结婚用的轿子和殡葬用的架子等大型用具,必须掌握全面的吹拉弹唱技术或某一方面技术出众,要比较熟悉婚丧习俗。“揽头”和一般吹鼓手之间都是雇佣关系,一般吹鼓手都是给“揽头”当差的。办喜事都要热闹一番,其规模大小是依办喜事主人的条件而定,那些富家人一般都要大讲排场。喜主在结婚前给“揽头”送单子,订时间、花轿、人数。“揽头”按照喜主的需要通知当差的。轿有八抬大轿、老虎头、4人抬大轿3种。结婚那天新郎是“大人”,要坐八抬大轿,在旧社会,县太爷行路碰上也得让路,一般行人就更不用说了。但是,能否坐八抬大轿,还要依照本县历史上出现的官员情况而定。如果该县出的官员从京官到地方官都有了,才能用八抬大轿。老虎头轿是前边4人...
· 黄河文化—沧桑戏剧
从接触的艺术,是晋剧。父亲老旧的收音机里传出的,邻家姐姐关好门偷偷演唱的,乡间小戏台上激荡的,常常是早已熟悉的梆子腔——慷慨激昂的,高亢粗犷的,但又不全是,其间自有细腻缠绵,清新婉约。这便是黄土高原绽放的花,看上去豪放,骨子里却温婉柔和。秦腔就不同了。秦腔的古朴雄壮是彻底的,仿佛蓬勃生长蔓延无际的野草,倔强而张扬,一往无前。有时听秦腔,还没分清是在唱还是在吼,已经被莫名的苍凉与凄苦所笼罩。也许,只有经历过坎坷波折起落沉浮,才能从风风火火震天撼地的秦腔中品出深味。真正有气势的,其实是京剧。字正腔圆,中规中矩,透着大家气派。京剧是豪门深宅里的繁华旧梦,是泛黄书卷中的世态人情。听京剧,最好在神清气爽时,沏一壶香茶,微闭了眼,懒懒地靠在椅子上,手中再展一把折扇,等那一声声唱腔行云流水般飘来,听到高亢处,忽地喊一声“好!”这般听戏的模样,该是旧日气象了,透着几分历史的沧桑。南方的剧种也不少,可总是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