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河南黄河孝俗民歌
黄河文化—河南黄河孝俗民歌,河南黄河流域的民歌中,有很多关于孝顺长辈的民歌,反映了中华民族特别是中原文化
河南黄河流域的民歌中,有很多关于孝顺长辈的民歌,反映了中华民族特别是中原文化习俗良好的一面。孝,指善事父母等长辈。孟懿子向孔子问孝时,孔子曰:“无违”,即不违背、不违反父母的意愿、意志。“子爱利于亲谓之孝”,衡量子女的行为是不是孝,其标准是该行为是否对父母有利,不只是经济的,还包括感情上、心理上是否对父母有利。孝俗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诗·大序》曰:“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可见它不只是简单的子女同父母等长辈的关系。
武陟县民歌《王祥卧冰》说:“九州八府数洛阳/洛阳有个大王庄/大王庄有个王员外/他有个儿子叫王祥/王祥他母得了病/一心想喝鲤鱼汤/十冬腊月冬雪寒/哪来鲤鱼煎鱼汤”,“王祥来到河岸上/慌慌张张脱衣裳/全身衣服都脱净/只身躺在冰凌上/冰凌暖开去逮鱼,逮了鲤鱼熬鱼汤”。这虽是人们利用一个极端的个案来说明孝义,但儿女体谅父母意愿的心情、顺从父母意志、设法满足父母需求的精神是可贵的。
在儿子孝顺父母一事上,最难办的是儿媳,但关键还是儿子。如果儿子为了讨好妻子,背地里当着妻子说些不敬父母的话,媳妇也就不可能对公公婆婆好。所以孟县民歌《小石头》开头就说:“小石头,圆又圆/儿子孝顺媳妇贤”。小石头这对孝敬父母的小夫妻,也就是在生活小事上顺着父母的心意:“咱娘要求上龙花会/咱不给钱谁给钱”,于是“儿子大街去买办/媳妇厨房去做馔/先做一样十样景/再做一碗转枝莲/先扎西山对东山/后扎莲花对牡丹/还有一碗没啥扎/扎了一碗倒坐莲”。小夫妻尽孝道的行为不但人人夸奖,神仙都大为感动和赞赏:“观音老母来看茶/想不到媳妇这样贤/本来能活七十三/添上寿数一百年”。
儿女尽孝道形成家风,全家生活就会非常和谐。孟县民歌《个个媳妇有孝心》就是很好的例子:“老大媳妇有孝心/十指尖尖把香焚/今天叫俺婆婆好/我把庙院修一新”。老二、老三、老四、老五媳妇都有孝心,要是叫婆婆病好了,老二媳妇说“嫂嫂修庙我塑身”,老三媳妇说“愿意不吃葱蒜忌大荤”,老四媳妇说:“嫂嫂吃斋我顶神”,老五媳妇更坚决、心更诚,说:“悬崖深沟我舍身”,孝心的坚决溢于言表。
民歌,表露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现实,在群众中有示范作用。儿女孝顺父母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民歌是焦作的《十二月瞧娘》,父母年老体衰,希望在外分住的儿子女儿常回家看看。儿女孝顺不孝顺,心里有没有父母,就看父母的饥渴冷暖儿女想到没有,父母的身体健康儿女是不是关心,父母的心理情绪儿女是不是知道。这首民歌里说儿女想得真周到,真是有孝心:“正月瞧娘正月正/糖果点心提几封/再拿二斤好挂面/还有元宵汤圆甜”;“二月里瞧娘在抬头/给娘拿些卤猪头/鸡鸭肉,香又香/半斤山药四两姜”;三月瞧娘,“给娘提篮鹅鸭蛋”,到家做香喷喷的蛋汤端到娘面前;四月瞧娘,“给娘送去鲜黄瓜/外带韭菜和香椿/浑浆凉粉利沙沙”;五月瞧娘,“油角油馍篮里装/糯米红枣白沙糖/包成粽子娘先尝”;六月瞧娘,“沙瓤西瓜送娘口/两身夏衣凉爽爽”;七月瞧娘,“沙锅炖烂小嫩鸡/老娘吃着真滋腻”;八月瞧娘,“枣糕月饼、靠山黄的梨/石榴一并篮里装”;九月瞧娘,给老娘做棉袄、棉裤等过冬的衣裳“免得天寒娘受凉”;十月瞧娘,给娘做大肉馅白面皮饺子吃;十一月瞧娘,给娘买对虎皮靴、红绫软被;腊月瞧娘,给娘送些零钱,等孙男孙女给娘拜年时好给压岁钱。可以说,女儿想到的,做到的,都是生活小事,正是这些生活小事垒起了孝的丰碑。娘舒心、顺心,就是儿女尽了孝心。
当然,儿女更应知道父母养育儿女之苦,使行孝发自内心,行于自然。孟县的《孝敬歌》说:“提孝字,泪不干/想娘恩重如山/树有根,水有源/娘恩永远报不完”,“一为俺娘受痛苦/二为俺娘暖湿床/左边尿湿右边换/右边尿湿抱胸膛”。这些孝顺儿女们明白了一个大道理,不但要尽孝,还要行孝有方。正如栾川县民歌《孝敬在平时》所说:“今天忙,明天忙/爹娘为俺天天忙”,“爹娘临死落点啥/一席之地木一方/五七百日来摆供/坟头烧纸不几张/有好的爹娘活着吃/强似坟前摆供食/有好的爹娘活着穿/强似坟前摆花环/有好的先叫爹娘尝/强似灵前摆猪羊/点着花观冒烟/不知爹娘见不见/烧钱焚纸一堆灰/不知爹娘得不得/平时不行孝/披麻戴孝人耻笑”。
孝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儿女们的实际行动,是做让父母开心、顺心、舒心、惬意的小事、实事。孝者,顺从也。在家庭生活问题上,不究缘由,不争是非。其实,生活习惯、个好、感情起伏,怎究缘由,何分是非?孝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习俗,是优秀中华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民俗是区别不同民族的标志之一,民俗中有我们民族的根。中华儿女,应植根中华习俗,讲孝道,行孝事,做孝顺长辈之人。
武陟县民歌《王祥卧冰》说:“九州八府数洛阳/洛阳有个大王庄/大王庄有个王员外/他有个儿子叫王祥/王祥他母得了病/一心想喝鲤鱼汤/十冬腊月冬雪寒/哪来鲤鱼煎鱼汤”,“王祥来到河岸上/慌慌张张脱衣裳/全身衣服都脱净/只身躺在冰凌上/冰凌暖开去逮鱼,逮了鲤鱼熬鱼汤”。这虽是人们利用一个极端的个案来说明孝义,但儿女体谅父母意愿的心情、顺从父母意志、设法满足父母需求的精神是可贵的。
在儿子孝顺父母一事上,最难办的是儿媳,但关键还是儿子。如果儿子为了讨好妻子,背地里当着妻子说些不敬父母的话,媳妇也就不可能对公公婆婆好。所以孟县民歌《小石头》开头就说:“小石头,圆又圆/儿子孝顺媳妇贤”。小石头这对孝敬父母的小夫妻,也就是在生活小事上顺着父母的心意:“咱娘要求上龙花会/咱不给钱谁给钱”,于是“儿子大街去买办/媳妇厨房去做馔/先做一样十样景/再做一碗转枝莲/先扎西山对东山/后扎莲花对牡丹/还有一碗没啥扎/扎了一碗倒坐莲”。小夫妻尽孝道的行为不但人人夸奖,神仙都大为感动和赞赏:“观音老母来看茶/想不到媳妇这样贤/本来能活七十三/添上寿数一百年”。
儿女尽孝道形成家风,全家生活就会非常和谐。孟县民歌《个个媳妇有孝心》就是很好的例子:“老大媳妇有孝心/十指尖尖把香焚/今天叫俺婆婆好/我把庙院修一新”。老二、老三、老四、老五媳妇都有孝心,要是叫婆婆病好了,老二媳妇说“嫂嫂修庙我塑身”,老三媳妇说“愿意不吃葱蒜忌大荤”,老四媳妇说:“嫂嫂吃斋我顶神”,老五媳妇更坚决、心更诚,说:“悬崖深沟我舍身”,孝心的坚决溢于言表。
民歌,表露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现实,在群众中有示范作用。儿女孝顺父母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民歌是焦作的《十二月瞧娘》,父母年老体衰,希望在外分住的儿子女儿常回家看看。儿女孝顺不孝顺,心里有没有父母,就看父母的饥渴冷暖儿女想到没有,父母的身体健康儿女是不是关心,父母的心理情绪儿女是不是知道。这首民歌里说儿女想得真周到,真是有孝心:“正月瞧娘正月正/糖果点心提几封/再拿二斤好挂面/还有元宵汤圆甜”;“二月里瞧娘在抬头/给娘拿些卤猪头/鸡鸭肉,香又香/半斤山药四两姜”;三月瞧娘,“给娘提篮鹅鸭蛋”,到家做香喷喷的蛋汤端到娘面前;四月瞧娘,“给娘送去鲜黄瓜/外带韭菜和香椿/浑浆凉粉利沙沙”;五月瞧娘,“油角油馍篮里装/糯米红枣白沙糖/包成粽子娘先尝”;六月瞧娘,“沙瓤西瓜送娘口/两身夏衣凉爽爽”;七月瞧娘,“沙锅炖烂小嫩鸡/老娘吃着真滋腻”;八月瞧娘,“枣糕月饼、靠山黄的梨/石榴一并篮里装”;九月瞧娘,给老娘做棉袄、棉裤等过冬的衣裳“免得天寒娘受凉”;十月瞧娘,给娘做大肉馅白面皮饺子吃;十一月瞧娘,给娘买对虎皮靴、红绫软被;腊月瞧娘,给娘送些零钱,等孙男孙女给娘拜年时好给压岁钱。可以说,女儿想到的,做到的,都是生活小事,正是这些生活小事垒起了孝的丰碑。娘舒心、顺心,就是儿女尽了孝心。
当然,儿女更应知道父母养育儿女之苦,使行孝发自内心,行于自然。孟县的《孝敬歌》说:“提孝字,泪不干/想娘恩重如山/树有根,水有源/娘恩永远报不完”,“一为俺娘受痛苦/二为俺娘暖湿床/左边尿湿右边换/右边尿湿抱胸膛”。这些孝顺儿女们明白了一个大道理,不但要尽孝,还要行孝有方。正如栾川县民歌《孝敬在平时》所说:“今天忙,明天忙/爹娘为俺天天忙”,“爹娘临死落点啥/一席之地木一方/五七百日来摆供/坟头烧纸不几张/有好的爹娘活着吃/强似坟前摆供食/有好的爹娘活着穿/强似坟前摆花环/有好的先叫爹娘尝/强似灵前摆猪羊/点着花观冒烟/不知爹娘见不见/烧钱焚纸一堆灰/不知爹娘得不得/平时不行孝/披麻戴孝人耻笑”。
孝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儿女们的实际行动,是做让父母开心、顺心、舒心、惬意的小事、实事。孝者,顺从也。在家庭生活问题上,不究缘由,不争是非。其实,生活习惯、个好、感情起伏,怎究缘由,何分是非?孝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习俗,是优秀中华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民俗是区别不同民族的标志之一,民俗中有我们民族的根。中华儿女,应植根中华习俗,讲孝道,行孝事,做孝顺长辈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陕北民歌
陕北群众爱唱歌,尤其是爱唱民歌。似乎不唱歌,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祖祖辈辈以来,人们吃饭喝酒时唱歌,休息睡觉时唱歌,行道赶脚时唱歌,结婚联姻时唱歌……民歌,从摇篮旁伴随着婴儿长大;民歌,伴随着老年人永久地安息。年深月久,日积月累,旧的不合时宜的民歌被扬弃了,新的具有生命力的民歌又广为流传。整个陕北,就是一片民歌的海洋,歌声弥漫在山川田野,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陕北民歌究竟起源于何时?这是谁也回答不了的问题。陕北民歌主要分为六大类,流传较为广泛的是情歌和信天游。情歌是陕北民歌中最精华的部分,在数量上占了压倒多数的地位。陕人俊美,素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的美誉(因旧说貂婵是米脂人,吕布是绥德人)。产美女、产勇士的地方自然是才子配佳人,婚姻美满和谐。情歌很多歌唱了男悦女貌、女慕男才。“干妹妹好来实在好,走起来好像水上漂”。“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数上哥哥好”。前一首,是小伙唱给姑娘听的,爱慕...
· 黄河文化—青海民歌
我国的黄河文化带和长江文化带都起自青海,中间是巴颜喀拉山,这种河文化带和山文化区的局面是稀有的。青海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哈萨克、保安等民族。罕见的河、山文化和多种民族的文化,使青海民歌格外绚丽多姿。“花儿”是青海各民族都唱的民歌,有汉族花儿、回族花儿、土族花儿、撒拉族花儿、保安族花儿,藏族也唱花儿,几乎成了青海的省歌。青海花儿是河湟花儿,即黄河、湟水交汇处及沿河流域内的花儿。青海汉族中流传汉族花儿,也有小调。青海的汉族小调相当多,与在山间野岭唱男女私情的花儿不同,小调是里巷之曲,是在长辈晚辈面前,在日常生活中人多的情况下唱的。因此,它不仅不能像花儿那样唱男女私情,还要以其趣味性、叙事性,描绘事件,刻画人物,提高群众精神生活,使群众喜闻乐见。有民间小调《送亲人》、《送丈夫》、《送情郎》、《兰桥会》、《四季歌》,酒曲《尕老汉》等。如《送情郎》不但歌词俏皮含情脉脉,而且运用了我国传统民...
· 黄河文化—解读河南黄河文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历史的变迁,造就了华北平原广阔、平坦、肥沃的土地,为中华民族农业发展、经济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华夏文明之光在河南黄河流域放射出最为耀眼的辉煌,产生了著名的仰韶文化、孕育了灿烂的商周文化。从夏商起,河南沿黄地区经济发达,在华夏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两千多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在整个中国发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素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美誉。然而,自西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两千多年间,黄河共决口1500多次,其中河南占三分之二,大改道26次,有20次在河南,曾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远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历朝历代都为治理黄河水患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黄河宁,天下平”成为沿黄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河务局按照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和黄委“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的要求,大力推进由传统治黄...
· 黄河文化—河南黄河沿岸情人节
许多人熟知农历“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传诵着一个令青年人向往、让过来人回味的美妙绝伦的爱情故事。但不少人鲜知“七月七日”还是河南黄河沿岸广大地区令少年男女感情激荡、热血沸腾的“乞巧节”,实际上是“少女节”、“选美节”、中国式的“情人节”。单这“乞巧节”的准备就非常别致:先要“敛乞巧粮”、“偷乞巧菜”、“长乞巧芽”,当然更要“唱乞巧歌”了。活动一开始就拒绝男性搀和,年长女性也只能做些“辅助”工作。显然,这是情窦欲开的“二八佳人”、“妙龄少女”们独霸的一项活动。从农历六月二十七开始,自愿组合起来的少女们就会像一群飞舞的蝴蝶一样飞到各家,挨门挨户敛收“乞巧粮”,绿豆、米、面,给什么都行,给多少都行。喜鹊飞来昭示着吉祥,乞巧女们飞来,家家都十分喜悦,特别是那些“家有少年郎”的人家,就更别提多高兴了,自然给的“乞巧粮”样数又全量又多。少女们把绿豆生成豆芽,长到四五寸,分别栽在小碗里,名曰“...
· 黄河文化—黄河奇石
大河出奇石、大河出名石——这是大自然的造化。其自黄河的“黄河奇石”以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人们的钟情和喜爱。黄河奇石是“上苍”的手笔、“母亲”的刀工。黄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纳百川,容千流,沿途汇聚了洮河、大夏河、湟水、大通河、北浪河、祖历河等众多支流。这些河流从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祁连山、西秦岭等古老的山脉带来了大量岩石。这些岩石成因复杂,石质多样,特别是其中的火成岩、水成岩、变质岩所含矿石的种类、色泽、结晶硬度不一样,经千百万年风化、剥蚀和河水长期搬运、冲刷、撞磨之后形成色彩多样、花纹美丽、形状奇特的卵石。黄河奇石的石面光滑,大小不一,但一般都很“壮硕”,大的重几公斤、十几公斤,也有重百公斤的。兰州黄河石中甚至有上千公斤的,它的质地坚硬,具有凝重的气质。黄河石不像雨花石那样晶莹剔透,绚丽多彩,但丰富的纹理显示的多为间色和复色,既古朴浑厚,又粗犷豪放,记载着历经沧桑的岁月,饱含着千磨万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