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老兰州的端午节这样过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33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老兰州的端午节这样过,许多老兰州人都要在自家大门和房檐上插上杨柳枝条,男女老少不吃粽子独爱甜醅子。
  许多老兰州人都要在自家大门和房檐上插上杨柳枝条,男女老少不吃粽子独爱甜醅子。这是我17日从老兰州人家里感受到的兰州人的特有民俗。今年6月初,市文化局和西固文化局已将这一习俗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插杨柳纪念介子推 
      据西固区文化局负责人告诉我,五月端午节插杨柳,乃是兰州地区广大农村中盛行的一种习俗。农历五月初四傍晚时分,人们就将杨柳枝梢插在自家的大门和房檐上。插上了杨柳,孩子们开始穿新衣、戴荷包、拴五彩花花绳儿,准备过端午节。今年6月初,市文化局和西固文化局已将这一习俗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我查阅了西固区文史资料第四卷,资料里记载了关于兰州地区民间插杨柳习俗的由来。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大臣介子推曾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称君,封赏所有随他流亡的王公大臣,惟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求做官,不愿领赏,背着老母亲跑到绵山隐居起来。后来重耳发现此事,悔之莫及,亲自到绵山寻访,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无奈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他出来。谁知火烧了三日,介子推竟抱着大树和母亲被活活烧死。为了纪念他,每到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在房檐上插上杨柳,人们把这种插在房檐上的杨柳称为“招魂柳”。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人们常把吃粽子、划龙舟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然而,兰州地区端午插杨柳的风俗却另有传说。 
  甜醅子是端午食品  
  老兰州人的端午食俗,亦和其他地方有别。因为兰州地处内陆,既不产糯米,又不产粽叶,再加上交通不便,所以老兰州人多数都不会包粽子。兰州人的端午食品是甜醅子。过去,从端午节前三天开始,家庭主妇们就开始买甜酒米曲子,煮麦酿制甜醅子,准备在端午节这天食用。酿好的甜醅子,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之间还要互相赠送品尝。 
  兰州人端午节吃甜醅子的民俗,源于我国古代用米酒敬神、祭祖的旧俗。它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端午节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闲话兰州
黄河冲出八盘峡,打了一个旋造出一片台地,长足有40公里,而宽才不过5公里,最窄不足千米,当地人把这片美丽的土地称之为皋兰川,是黄河奉献给兰州人的生活宝地。让兰州人骄傲的有两点:兰州是华夏大地的几何中心;兰州是惟一被黄河亲近的城市。黄河人在保卫着这个美丽的地方,使兰州人因此而骄傲,为之而张扬。兰州因移民而发达。这里很多老年人都爱讲“洪洞大槐树”的故事。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为了戌边,开始对兰州大规模移民与兴建,后历朝历代都将对兰州城池的建设作为稳定西域的重中之重……而今,黄河的建设者们正在装扮着这个美丽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开发大西北,兰州又一次迎来了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使兰州人口猛增。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建厂,使城市人口翻了一番。正是因为“移民”这一特点,使兰州的地域文化形成多样性,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兼收并蓄。兰州地方话就很有特点,西部语调加上京腔装饰,只要能听懂普通话就能听懂兰州话...
· 黄河文化—这样说再见
过完年回到单位,同事见到我第一句话就说:你又要搬家了。我笑了起来,是啊,距离上次搬家,时隔半年。这次,是离开三门峡。三门峡是我工作的第一站,前前后后待了差不多一年时间。这是个熙熙攘攘的小城,在这里,我有一间小小的屋子,我爱它。除了那间小屋子,我还喜欢两个地方:一个叫做同仁眼镜,一个叫做席殊书屋。同仁眼镜是一对夫妻开的小眼镜店,第一次进去纯粹是无意识的行为,只是想把戴的眼镜洗一洗,但是出来的时候,我已经配了另一副眼镜。这完全是因为那家店老板,他在帮我洗眼镜的时候跟旁边的人闲聊,说:自从结婚之后我就再没抽过烟。这句话,让我对其貌不扬的店老板生出好感,这是个值得尊敬的好丈夫和好爸爸,从这里买东西,放心。后来光顾那家店,见到老板娘和他们可爱的女儿,很恬静的一家人。女儿常常在店里写作业,妈妈辅导功课,那情景使店里多了几分温馨。离开三门峡的前一天,我又去了这家眼镜行,店老板正巧在。我告诉他想要一个拧眼...
· 黄河文化—兰州黄河浪平筏子远
兰州市因黄河穿城而过,这独特的地域特征滋生出独有的水上运输工具———羊皮筏子。自去年羊皮筏子被省文化厅正式确定为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七里河区文化局又开始了羊皮筏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皮筏分羊皮筏和牛皮筏两种。黄河流域的甘南、临夏、靖远等地牛羊成群,为制作皮筏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最初是用牛皮胎进行水运,以后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将牛皮袋捆在木排下制成皮筏,发展到后来,由于羊皮有材料多、制作简便、便于组筏、轻便、易充气、易搬运等特点,而兴起了羊皮筏子。兰州羊皮筏子由清光绪年间兴起,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传承不断。它是以兰州为中心的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皋兰县及省内的靖远县、永靖县、景泰县;宁夏自治区中卫县、青铜峡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和青海省的循化县等地的重要水上运输工具。它是以羊皮为囊,充气、扎缚,以木架捆绑而成,分为600个和460个皮胎的大型、360个皮胎...
· 黄河文化—兰州老人的“高古玉”情怀
拿着一块高古玉,泡上一壶好茶,坐在窗户边用放大镜足足可以欣赏把玩上几个小时的“爱玉”,一个上午就这样过去了。这样的闲情逸致也只有阎顺义老人能做到。他和高古玉已经整整打了25年的交道,个中滋味阎顺义最为清楚。他收藏的高古玉器涉及佩饰、实用器、礼器、神器等多种类型,其中30多件高古玉器件件,年代跨度从淮夷文化到汉朝前期,玉器文化涉及社会各个层面,他的家可谓是高古玉的博物馆。关于高古玉研究,阎顺义颇有研究。此类玉器是从时空上进行划分的,新石器时期到汉代的玉器称为高古玉,唐、宋一直到清代称为古玉,清代以后的则称为新玉。目前的这种市场环境,古玉和新玉的收藏已经达到了顶峰,其价格也到了按克计算的地步。这样一来,就对一些普通玉器爱好者的收藏造成很大的困难,其高昂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中国的玉器有着七八千年的历史,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玉器是陪伴着走过来的,所以说每个阶段的玉器文化是不可估量的。收藏高古玉讲究...
· 黄河文化—“兼收并蓄”的兰州碑林
兰州碑林建于黄河北岸白塔山西峰,占地3亩多,四周青山环抱,脚下黄河奔腾东流。兰州碑林园整体布局采用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的造园手法,以明清建筑为基调,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风光及高低错落的地形,形成一幅既玲珑秀丽又不失凝重典雅的优美画卷。草圣阁是碑林的主体建筑,由东西碑廊、碑轩和书艺院3部分组成。在碑林集散广场北侧的环翠山上,建有仿古重檐六角亭一座,为碑林建筑的制高点,镶嵌甘肃著名的《西狭颂》。碑林大门上方是赵朴初题写的“兰州碑林”4个大字,大门影壁正面刻着刘炳森写的“万里金汤”,影壁背面是胡缵宗写的“海不扬波”。东西碑廊环绕的宽阔庭院,绿草如茵,碧树常青。在院西北角,张芝花岗岩雕像矗立其间。碑林西廊里陈列着甘肃历代书法家张芝东汉、梁鹄三国、西晋索靖、唐朝李世民、李白、明清及以后的胡缵宗、邹应龙、米万仲、王了望、吴缜、邢澍、张澍、安维俊等人的传世之作。周而复、孙轶青、沈鹏、欧阳中石、朱乃正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