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长垣县被称为“三善之地”的由来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983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长垣县被称为“三善之地”的由来,黄河岸边的河南省长垣县,古时称蒲。春秋末期,孔子的学生子路治蒲三年,政绩卓越

  黄河岸边的河南省长垣县,古时称蒲。春秋末期,孔子的学生子路治蒲三年,政绩卓越,孔子三称其善。从此,长垣县便有了“三善之地”的美名。

   公元前487年,子路被当时的卫国聘为长垣宰。成为长垣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首任县令。

  子路上任以后,察民情,顺民意,治黄河,兴水利,扶农业,重教育。亲率民众根治水患,现在长垣县的文明渠就是在当时的基础上逐年开挖而成的。兴修水利,不但可防洪排涝,也使旱地得到灌溉,大片荒芜的农田得到开垦。同时,子路还号召人们植树,改善生态环境。他经过三年的治理,全县沟渠纵横,树木茂盛,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公元前484年,孔子周游列国路过长垣,看到长垣的巨大变化,他高兴的三称其善。孔子说:“入其境,田畴尽易,草莱甚辟,沟洫深治,此其恭正以信,故民尽力;入其邑,墉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民不偷;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此其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

  从此以后,子路治蒲的故事被广为传颂,长垣县“三善之地”的美称也被流传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朱峡的由来
万里黄河贯穿永靖,在这一百余里长的地方也正是黄河上游最著名的峡谷地区。境内有寺沟峡、刘家峡、牛鼻子峡、朱峡、盐锅峡,它们忽断忽连,时窄时宽。五个峡谷中,牛鼻子峡最短,才三里;最长数朱峡,有十五里。为什么称它为“朱峡”,这还得从五百多年前的明末说起。那时沿黄河古道上青海、新疆最捷径的一条商路,就是永靖道。但当时这里山峦重叠,峭壁高耸,沿谷羊肠小道,行走十分危险。今天这个脚夫掉下悬崖,明日又是那个驼队出了麻烦,骇人听闻的事时有发生。“上青海,下四川;难过十八坎;十八坎,鬼门关;阎王跟前过一遍。”这首民谣传至官府耳朵里,他们马上派人募集款子,说要劈山开路,为民解忧。一遍又一遍挨户搜刮民财,但几年过去了,迟迟不见开工。这件事,被附近罗家寺一个姓朱的老知道了。他抱打不平,非常气愤。在一次龙华盛会上他说:“人,要以善为本;官,要为民做主,乃天经地义也。巧取豪夺,失信于民,天诛地灭。”老走出寺院,不顾年...
· 黄河文化—太行堤名的由来
太行堤,现指长垣大车集至延津魏丘集的44公里堤防,实际上只管理到封丘黄德,主要利用近33公里,其余残堤被地方政府以历史文物加以保护。该堤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为弘治七年(1494年)副都御史刘大夏治河时主持修建。起自河南延津县北胙城,“历滑县、长垣、东明、曹州、曹县抵虞城,凡三百六十里”。至清代,又多次加修。清咸丰五年,河决铜瓦厢,中间一段被河水冲毁,今存上下两段。上段起自河南延津县胙城,过封丘,至长垣大车集。下段起自山东东明县阎家潭,经曹县、单县,止于江苏丰县五神庙。1956年第二次大复堤时,为防止黄河自天然文岩渠入黄口倒灌北溢,对延津魏丘集至大车集堤身残缺严重的近33公里太行堤进行了补残加固。延津县境太行堤,因当时该县无治河管理机构,未进行加固修缮。魏丘集以上太行堤因损毁严重,难见堤形,而未统计在内。1961年,对该堤段实施了锥探灌浆。1974年第三次大复堤后,按北岸长垣临黄堤的大车集村0...
· 东三省被称为关东的由来
文史百科东三省地图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历代对东北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的一部分。历史是最可靠的见证。不妨从历史的源头说起。自有文字时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典籍。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当推《尚书·禹贡》,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青州″则把今辽宁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州的辖境之内。相传″九州″为禹治水后所设,而舜又析″九州″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东北″为幽州,即辽宁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北镇以东地区称辽东。辽西东之分,大抵以今辽河为限隔。除《禹贡》,还有《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及《...
· 黄河文化—老子蓍经之地太初圣宫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所著的千古名篇《道德经》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然《道德经》著于何处,却知者甚少,它就是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十五公里的王垛村函谷关右侧的著经之地——太初圣宫。太初圣宫建于唐代,原名太初观,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改名太初宫。历史上元、清两朝曾投资整修过。1988年灵宝市政府作为文物保护重点,又重新整修,并塑上了老子坐像,尹喜、牛童徐甲立于两侧。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狮子、老虎和鸡狗等雕像,殿门上中悬有“太初圣宫”铜匾,大殿内外装饰富丽堂皇,巍峨壮观,太初宫西侧壁为函谷碑林,另有鸡鸣台、兵器馆、陈列馆等。春秋末年,在当时社会变革、动荡不安的洪流面前,老子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特别是看到周朝日渐衰败,便向西而行。函谷关关令尹喜为周大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日,他在楼上望见东方紫气腾腾(“紫气东来”典故就出于此),料想必有真人通过,于是令门吏扫路焚香,恭候迎接...
· “黄河”名字的由来
隋朝到了隋杨帝的时候,就变得越来越腐败。隋炀帝是一个暴君,弄得百姓们民不聊生,纷纷想起兵反抗。李密就是其中之一。他非常机灵,最后带领无数名贫苦的农民和隋朝战斗。但是,一场大战决定了这位英雄的命运。在河(唐朝之前称黄河为河)两岸,隋朝大将王世充和李密的军队即将开战。王世充是一位猛将,作战勇敢,带领军队渡过河。河此时风平浪静,隋朝军队安全地通过了。李密本以为隋军无法度过这道防线,大吃一惊。起义军没有做好任何准备,被隋军击败了。起义军的势力减弱了一半,隋军就渡过风平浪静的河,回到了河的另一边安营扎寨,养精蓄锐。而聪明的李密并没有屈服,而是想在夜晚悄悄率领精锐部队渡过黄河,偷袭隋军。夜晚,精锐部队寂然无声,悄悄前行,眼看就要成功了。可就在即将度过河的那一刹那,黄河变了脸,河水翻滚着,咆哮着,像一头愤怒的狮子。起义军大惊失色,叫着、喊着,被卷进了河水中。就这样,起义军失去了主力,很快被隋军打败了。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