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青海苏木世村农事祭祀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2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青海苏木世村农事祭祀,在我省湟中县共和镇,有一个叫苏木世的山区村落,这里四面环山,山沟纵横,风景优美
 在我省湟中县共和镇,有一个叫苏木世的山区村落,这里四面环山,山沟纵横,风景优美,汉族群众和藏族群众世代在这里和睦相处,不分彼此,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汉藏交融的民间风俗、文化。其中,有一种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农事祭祀活动,包含着极其丰富且重要的民俗学、文化学和民族学研究价值。

    苏木世村的农事祭祀活动是为祈求农业丰收、人畜平安而开展的民间活动,围绕着庄稼的种植、养护、收割、打碾等各环节展开,祈求风调雨顺;

    苏木世村的农事祭祀活动从每年春节即开始,贯穿全年,仪式较为完整,在青海农业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苏木世村的农事祭祀活动保留有古老的民间信仰仪式,是在汉族和藏族民间信仰交融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民俗信仰仪式。

  渊源及相关器具

    《青海文化》编辑部主任霍福是地地道道的苏木世人,从他记事起,从每年除夕夜的祭碌碡,到丰收后的窝碌碡,父辈们对这种农事祭祀活动表现出来的虔诚,便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深处。为何家乡人会对此怀有极其虔诚之心,这种祭祀活动从何而来,其后有何文化内涵呢?霍福对自己家乡的这种农事祭祀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为之作了长期调查。

    苏木世村祭祀活动主要分布在南村和北村,并且以南村为主。而周围的汉族村落和藏族村落中并无此俗。霍福告诉记者,这一祭祀活动是为祈求农业丰收而进行的民间活动,历史悠久,是世居苏木世的汉、藏族群众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谐相处中逐渐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民俗信仰仪式。如从“夏甲群”的形象和祭祀仪式看,明显遗留有原始本教的内容。“送毛祭”的仪式是苏木世村汉族群众的信仰,这与汉族古代的“茅祭”有关;“试犁”之俗早在我国商朝时即已有之。这说明这种祭祀活动具有原始而古老的特征,在青海农业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苏木世的农事祭祀活动过去是由村民共同选举产生的组织负责的,由老哲、红牌、苗头、乡老等人组成,一般情况下,老哲为若干人(不超过10人)、红牌1人、苗头2人、乡老4人,其中,老哲是一个组织,可与红牌行使对活动的组织管理权,苗头、乡老则是从事服务事宜的。现在,这些称呼已退出了舞台,由村民选出的活动组织管理人员被称为会头、护林员、护青员等,大多为中年人和老年人组成,任期一年,一年一选。

    由于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因此祭祀活动中使用的器具为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包括马车、碌碡、碾杆、犁等用具;而毛祭、夏甲群等用品用毕后可重复使用;此外,旗帜、锣、钹等也是不可或缺的。

    祭祀活动贯穿全年

    苏木世的农事祭祀活动是一项贯穿全年的活动,祭祀仪式围绕着庄稼的种植、养护、收割、打碾以及祈求平安等展开,与春播、秋收紧密相关。纯朴的村民们赋予这些活动以各种富有汉藏结合特色的名称,主要有:

    炒大豆 农历二月初二早上,苏木世的汉族和藏族家庭都要炒食大豆。人们认为,炒大豆时,爆裂的声音越响越好。据说炒大豆就是为了惊虫王,禳虫害。

    试犁 在耕种前村民要试犁,也称为祭铧,时间是在清明节前后的某天上午。这一仪式表明动了土,可以种田了,同时祈求一年中犁铧不要被折断。

    送“毛祭” 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村民都要送“毛祭”(即轿子),也叫抢“毛祭”。届时,做两顶轿子,并用五色丝线织成如蛛网般的轿顶,意为禳虫害。这天人们还要在自家田中煨桑,据说这样做是在祭虫王,以求一年中庄稼不受虫害。此活动以家庭为单位进行。

    夏甲群 做夏甲群的日子一般定在农历五月初八,届时手艺好的村民便会主动请缨。做好的夏甲群是牛头、鸟嘴、人身、鸟腿,红色的鸟嘴中咬着一条黑色的蛇,黄绿色的冠羽向上刺出。这一活动是为祈求人畜平安,风调雨顺。

    拉毛雷 五月初十这天,人们要在一座名叫“拉毛雷”的山头上煨桑并宰羊祭祀,祈求风调雨顺。

    交苗 此仪式是把全村的庄稼交给山神爷来管理。时间在农历五月十九,从交苗当天起直至收割完成期间,严禁伐树、割草、动土建房等活动。人们一般不敢得罪山神,也就不敢违背乡规民约。

    背经 背经即背负藏文经文行走祈求风调雨顺。每部经文都是在两块木板中间夹上纸经文,一部经文可厚可薄。农历五月二十那天,不管是汉族还是藏族村民,只要不怕累且家中不忙的男女,都要去庙中背经。此活动从上午8点开始,一般需要一天时间,背经队伍边走路边念着六字真言,要沿着山脊,围绕苏木世村走一圈。

    谢降 谢降是在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某一天。这天早上6点起,庙管爷在大庙内放桑,点灯敬神。早饭过后,念经的老人们像往常一样陆续来到大庙中,集中起来念最后一次经,经文的内容都是祈求平安的。

    窝碌碡 打碾完最后一场后,村民要把碌碡的鳍(安装在碌碡两边的木棒)卸下来,再将碌碡存放在一起。这之后,要大吃一顿以示庆贺,叫“窝碌碡”。

    祭碌碡 人们认为碌碡是有灵气的,所以每年除夕夜要向碌碡献祭,以求它来年不断、不折,打碾时不出事故。

  重要性未被认识

    上世纪50年代后期,苏木世村的农事祭祀活动逐渐大量消失了。其中,试犁、夏甲群、送毛祭等具有重要资料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活动至今没能恢复。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祭碌碡、窝碌碡等仪式相继消失,村落祭祀活动正处于消亡的边缘。这主要是由于:一、过去,大家对冰雹等自然灾害毫无办法,只能望天兴叹,祈祷“天公作美”。但科学知识的普及使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在提高,对祭祀活动的信仰便有所减弱。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年轻人与老年人形成了明显的文化差异,随着老年人相继过世,懂得祭祀仪规及其文化内涵的人越来越少。仅2006年,就有8位老人相继去世,使得祭祀活动处于消亡的边缘。

    可是,在共和镇苏木世南村和北村,世代居住于此的汉族和藏族群众在长期的共同生活、相互交往中,不仅形成了富有地域气息的语言、服饰等特色,还在文化交融等方面形成了“苏木世特色”。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及传承人的日渐减少,如何使这种具有“苏木世特色”的农事祭祀活动能传承下去,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青海民歌
我国的黄河文化带和长江文化带都起自青海,中间是巴颜喀拉山,这种河文化带和山文化区的局面是稀有的。青海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哈萨克、保安等民族。罕见的河、山文化和多种民族的文化,使青海民歌格外绚丽多姿。“花儿”是青海各民族都唱的民歌,有汉族花儿、回族花儿、土族花儿、撒拉族花儿、保安族花儿,藏族也唱花儿,几乎成了青海的省歌。青海花儿是河湟花儿,即黄河、湟水交汇处及沿河流域内的花儿。青海汉族中流传汉族花儿,也有小调。青海的汉族小调相当多,与在山间野岭唱男女私情的花儿不同,小调是里巷之曲,是在长辈晚辈面前,在日常生活中人多的情况下唱的。因此,它不仅不能像花儿那样唱男女私情,还要以其趣味性、叙事性,描绘事件,刻画人物,提高群众精神生活,使群众喜闻乐见。有民间小调《送亲人》、《送丈夫》、《送情郎》、《兰桥会》、《四季歌》,酒曲《尕老汉》等。如《送情郎》不但歌词俏皮含情脉脉,而且运用了我国传统民...
· 黄河文化—青海湖“海怪”传说
“海怪”在环湖土著牧民中流传了几百年。清乾隆初年编修的《西宁府新志》中具体记载称有:“青海住牧蒙古,见海中有物,牛身豹首,白质黑文,毛杂赤绿,跃浪腾波,迅如惊鹊,近岸见人,即潜入水中,不知其为何兽也”。据说那些目踏“海怪”的牧民莫不诚惶诚恐,顶礼膜拜,娘桑祭海,敬献牛羊三牲,于是海神显灵的种种传说一传十、十传百的流传开来。近几十年来,有关青海湖“海怪”的信息不时流传。如1947年,互助县却藏寺一位叫祁六十三的土族,随师去朝拜途经青海湖,在太阳快落下的时刻,一头比艳牛大四五倍的怪物浮出水面,劈波斩浪向岸边游来,似龙非龙,头圆润元角,双目闪闪发光。1949年春,互助县哈拉直沟乡费村汉族农民马三娃,因生活所迫外出淘金,在青海湖边歇脚用餐时,湖面上出现一截黑黝黝的粗大“圆木”在浮飘滑行,长约丈余,后来这缓缓滑行的“圆木”伸出长长的脖子,上面有蛇一样的头,鳞甲在阳光照射下乌金般光泽,向湖心飘去,转眼...
· 黄河文化—青海婚礼酒趣
尕阿姐熬下的酩馏儿,尕阿哥喝给了九天;想起憨憝憝的尕肉儿;尕阿哥醉给了九天。这是一首青海河湟传统“花儿”,词中提到的酩馏便是当地农家自产的青稞酿造的白酒,酒精度低,酒色清澈,香味浓郁,口味纯正。还有一种用大麦酿造的酒,其味醇韵长,度数比青稞酒稍高些,故名“烧酒”。这里几乎家家都能酿造,以饮酒表达喜悦的心情。饮酒,是青海传统饮食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已成为世居的汉、土、藏、蒙古等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了一种“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事,无酒不成交”的为其他地区罕见的生活现象,古来就有“酒乡”之美称。就酒涉及的范围来看,从天神地祗到各阶层人民,从各种祭祀到日常生活,举凡祭神祀祖、礼仪往来、婚嫁丧礼、祝寿贺房、节日庆典、宾朋聚会,乃至排难解纷,这诸多事宜,无不用酒作为献神报祖、沟通人际关系、娱情和事的饮食中介。谚云:“无酒不成婚,无酒不敬客”。酒在好客重礼的青海人婚礼中显得更...
· 黄河文化—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
从青海省循化县撒拉族自治县乘车东行20公里,在咆哮湍急、蜿蜒东流的黄河南岸,便可看到葱郁挺拔的孟达自然保护区。孟达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山高沟深、树大林密、植物繁多、风景优美的原始自然林区,被人们称之为“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面积9544公顷,海拔1780米至4180米之间。这里气候温和,空气湿润,植物茂盛。山上怪石林立,悬崖峭壁如刀砍斧劈。山中古树参天,苍劲挺拔,瀑布高悬,野兽出没。这里植物种类繁多,计600多种,堪称植物王国。带、暖温带、寒温带、亚寒带的植物在这里都可看到,有台湾松、华山松、华北青杆、辽东栎、巴山冷杉、华桔竹等树种。那漫山遍野的珍珠梅、紫丁香、红杜鹃、八仙花、海棠、蔷薇等100多种野生观赏植物和花卉,争奇斗艳,千姿百态。这里还有大量的珍稀动物,如麋鹿、林麝、狍子、岩羊、虎、熊等,以及雪鸡、马鸡、雉等飞禽30多种,另有鲤鱼、鲫鱼、白鲢、狗鱼、湟鱼等多种鱼类。这些飞...
· 苏木
形态常绿小乔木,有少数小刺,叶片为二回羽状复叶。每年6月至9月开黄色花,花为5瓣、圆锥花序。红棕色木质荚果,不开裂。用途从苏木的心材中可提取巴西苏木素和挥发油,具有杀菌、消肿、止痛的作用。《本草纲目》中称苏木可行血、破瘀。此外苏木能使心血管收缩增强,对中枢神经有催眠和麻醉作用。此外苏木还可提取红色染料,与靛蓝、槐花等其他植物染料搭配使用时,在铁、铝、铜、铅等不同媒染剂的作用下,可变为黄、红、紫、褐、绿、枣红、深红、肉红等颜色。参考文献昆明植物研究所.苏木.《中国高等植物数据库全库》.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09-02-24].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