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兰州黄河浪平筏子远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4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兰州黄河浪平筏子远,   兰州市因黄河穿城而过,这独特的地域特征滋生出独有的水上运输工具———羊皮筏

    兰州市因黄河穿城而过,这独特的地域特征滋生出独有的水上运输工具———羊皮筏子。自去年羊皮筏子被省文化厅正式确定为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七里河区文化局又开始了羊皮筏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 

                                  
    皮筏分羊皮筏和牛皮筏两种。黄河流域的甘南、临夏、靖远等地牛羊成群,为制作皮筏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最初是用牛皮胎进行水运,以后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将牛皮袋捆在木排下制成皮筏,发展到后来,由于羊皮有材料多、制作简便、便于组筏、轻便、易充气、易搬运等特点,而兴起了羊皮筏子。 

                                  
    兰州羊皮筏子由清光绪年间兴起,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传承不断。它是以兰州为中心的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皋兰县及省内的靖远县、永靖县、景泰县;宁夏自治区中卫县、青铜峡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和青海省的循化县等地的重要水上运输工具。它是以羊皮为囊,充气、扎缚,以木架捆绑而成,分为600个和460个皮胎的大型、360个皮胎的中型、330个皮胎的小型载货筏和13个皮胎组成的载人皮筏4种。其特点是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可谓“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羊皮筏子的驾驭根据筏子大小不同,由1名至8名筏工组成,由谙熟水老到的“峡把式”掌桨领航,其他筏工统一听从号令。过去黄河水道既无水文资料,又无导航设备,运送过程十分凶险,所以形成了很多禁忌,如每次开筏前,筏客们都要沐浴净身,选好“黄道吉日”,然后杀鸡宰羊,祭祀河神或龙王,他们十分忌讳讲“破、沉、撞、没”等字眼,只许乘客称呼他们为“掌柜的”或“把式”,不许称呼“筏子客”或“航家”。路过一些“事故多发地点”时,禁止乘客询问地名,漂流途中每见河神庙或龙王庙,都要停下来进庙烧香磕头,祈求一路平安。他们的生活虽然十分艰辛、危险,但是苦中有乐,一路划桨,一路高唱嘹亮的“花儿”。 

                                  
    七里河区文化局负责羊皮筏子申遗工作的张世齐说,从光绪年间至今世代沿袭,羊皮筏子连续不断承载了几十代人的劳动、生活、交通运输的历史使命,这是它的历史价值;羊皮筏子造型美观、独特,很具观赏性,已被制作成雕塑、工艺品等,这是它的艺术价值;它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研究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项目,这是它的文化价值;它是食品的衍生制品,不消耗资源能源,制作容易,操作简单,无噪音、无污染,所以它还具有经济实用价值。 

                                  
    但是,目前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和交通设施的便捷,它的货物运输和载人济渡的功能基本丧失,主要功能转向娱乐。而成为娱乐项目后又能持续多久?无法预测,也许若干年后会被其他丰富的娱乐项目取而代之。因为需求量小,传承人越来越少,羊皮筏子处于濒危的境地,其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运输功能丧失、旅游又尚未兴起时,就曾一度中断,处于消亡状态。后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羊皮筏子漂流作为一种特色旅游项目,由民间自发组织才又重露头角。所以,羊皮筏子的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 

                                  
    如今,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倡导,羊皮筏子的保护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羊皮筏子采取保护措施,首先是保护传承人,将其制作工艺、驾驶技术、人文的生存状态保存下来。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成立专门保护机构;配备专门保护人员;列入名录形成档案;拨出专项保护经费。从去年开始,七里河区文化局开展了羊皮筏子的普查工作,主要是对其分布状况、运营情况及传承人的普查,同时请有关专家进行调研论证,并指定保护责任人,撰写相关材料、申遗,保护工作才刚刚起步。 

                                  
    张世齐认为,现在兰州羊皮筏子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经费问题,二是民间行为的运营方式缺乏管理和指导,今后应成立羊皮筏子保护协会,对其技术、制作、驾驶及运营等进行规范管理和文化意义上的保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羊皮筏子走到今天的境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今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满足了现代人的文化生活需要,仍是黄河文化的一部分,为黄河风情线增光添彩。故而就目前来说,它的精神意义远远大于实用功能。而将这一凝聚着古代文明的工具保存下来,让后世人见到,本身就意义非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闲话兰州
黄河冲出八盘峡,打了一个旋造出一片台地,长足有40公里,而宽才不过5公里,最窄不足千米,当地人把这片美丽的土地称之为皋兰川,是黄河奉献给兰州人的生活宝地。让兰州人骄傲的有两点:兰州是华夏大地的几何中心;兰州是惟一被黄河亲近的城市。黄河人在保卫着这个美丽的地方,使兰州人因此而骄傲,为之而张扬。兰州因移民而发达。这里很多老年人都爱讲“洪洞大槐树”的故事。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为了戌边,开始对兰州大规模移民与兴建,后历朝历代都将对兰州城池的建设作为稳定西域的重中之重……而今,黄河的建设者们正在装扮着这个美丽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开发大西北,兰州又一次迎来了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使兰州人口猛增。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建厂,使城市人口翻了一番。正是因为“移民”这一特点,使兰州的地域文化形成多样性,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兼收并蓄。兰州地方话就很有特点,西部语调加上京腔装饰,只要能听懂普通话就能听懂兰州话...
· 兰州50亿打造“塞纳河”,“黄河梦”任重而道远
兰州市是全国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在发展航运旅游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最近,在即将开幕的第十九届兰洽会暨民企陇上行活动上,黄河兰州段水运总体开发项目将面向全球公开招商,该项目拟借鉴法国塞纳河沿岸风情,打造国内一流的水运航道及综合景点景观,以进一步发挥兰州黄河水运优势,丰富兰州旅游内涵,完善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据了解,兰州“塞纳河”黄河兰州段水运总体开发项目总投资50亿元,项目分航线、航道开发,水运码头建设,旅游休闲船艇项目开发,水上游乐项目开发等四个方面。其中,兰州市航线、航道项目,总建设里程50公里,自银滩黄河大桥至皋兰什川,最低通航水位保证率95%,同步实施环保工程、航标工程;改建现有两座电站,建设通航船闸;改造现有跨河桥梁、电缆、水下管道以及临河设施,规划增设客货运泊位3处;打造兰州港至什川旅游航线,辅以岸线整治,使黄河兰州段水路客货运输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兰州市旅游休闲...
· 黄河文化—黄河奇石
大河出奇石、大河出名石——这是大自然的造化。其自黄河的“黄河奇石”以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人们的钟情和喜爱。黄河奇石是“上苍”的手笔、“母亲”的刀工。黄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纳百川,容千流,沿途汇聚了洮河、大夏河、湟水、大通河、北浪河、祖历河等众多支流。这些河流从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祁连山、西秦岭等古老的山脉带来了大量岩石。这些岩石成因复杂,石质多样,特别是其中的火成岩、水成岩、变质岩所含矿石的种类、色泽、结晶硬度不一样,经千百万年风化、剥蚀和河水长期搬运、冲刷、撞磨之后形成色彩多样、花纹美丽、形状奇特的卵石。黄河奇石的石面光滑,大小不一,但一般都很“壮硕”,大的重几公斤、十几公斤,也有重百公斤的。兰州黄河石中甚至有上千公斤的,它的质地坚硬,具有凝重的气质。黄河石不像雨花石那样晶莹剔透,绚丽多彩,但丰富的纹理显示的多为间色和复色,既古朴浑厚,又粗犷豪放,记载着历经沧桑的岁月,饱含着千磨万砺...
· 黄河文化—黄河"花儿"
一提起我国西北的优美民歌“花儿”,人们会因地域称之为“青海花儿”、“甘肃花儿”、“宁夏花儿”以及“河州花儿”、“洮岷花儿”;或因民族称之为“回族花儿”、“撒拉花儿”、“东乡花儿”、“土族花儿”、“保安花儿”等,无人称“黄河花儿”。但是,当我无意间画了一张青、甘、宁三省区相连的草图,并画出黄河及其支流的流向,按照“花儿”流行的大夏河流域、洮河流域、青海甘肃段黄河流域、大通河流域、宁夏境内黄河流域标出各县、市具体地名以后,猛地吃了一惊:我看到“花儿”只集中流行在北起宁夏贺兰山南至甘肃宕昌,东起六盘山西至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日月山这约二十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不足三省区总面积的百分之六,都在黄河龙羊峡至吴忠市这一段黄河及其支流大夏河、洮河、大通河、湟水、清水河的沿岸地区,是这一段黄河流域独有的特殊民歌,若真的将其称为“黄河花儿”也毫不为过。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它的文化地理学和环境文化学的意义,即黄河文化蕴含...
· 黄河文化—黄河落日
一缕清风勾勒出向晚的清凉,青芦拂摇沙沙,抖落几许初夏的嫩绿和暖色夕辉,微弯的叶子轻拨黄河浅水之上的金弦,此刻我身后是碧蓝而波伏潮涌的渤海,西太平洋的暖流穿越季节的防线逼近北中国环东海岸,一圆远古红铜色的太阳在黄河上游广阔的河滩上沉落,溅起一河金色波光。置身黄河,我橙色的思绪漫过河滩麦穗齐整的方阵,大豆在河堤上萌芽新叶,河柳浓绿一撇,大写意地涂抹黄河飞翔意境。足下的软泥,岁月的柔情写真,牧童扬鞭抽落一串鹬类的啼鸣,蝶翅上驮着清风之歌――这个时候我心底升腾的想念,悬浮于黄河上空永世苍凉。我无以言述,双目含潮,情痴意拙,久远的时光潮落潮起,我爱恋的方向,是不朽的阳光。多少个期盼的日子已经过去,走马黄河,从河口出发的意念紧扣我心灵的渴望,在涂满玫瑰色广阔的黄河三角洲伫立,一任河风拂摇,让日子布满微甜的沙粒,让鱼在向往的空间穿梭,一瞬定格的命题在潮涨潮落时侵蚀往昔,或许有初月如水印,一个世纪蜕去滔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