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大河风韵豪迈情怀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2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大河风韵豪迈情怀,黄河下游岸畔,山东济南郊县,有一种堪称“齐风鲁鼓”的民间艺术——济阳鼓子秧歌
  黄河下游岸畔,山东济南郊县,有一种堪称“齐风鲁鼓”的民间艺术——济阳鼓子秧歌。
 
  铿锵有力的锣鼓,粗犷豪放的舞姿,酣畅淋漓地展现了黄河文化的风韵;恢弘磅礴的气势,纯朴热烈的激情,形象生动地彰显黄河儿女的豪迈情怀。它从黄河之滨、鲁北平原,跨越历史时空,走向世界,以诸多级别的“金杯银杯”奖项和广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褒奖口碑,受人注目。
  根深叶茂
  地处古济水北岸而得名的济阳县,置县已有八百多年。作为民间艺术的济阳鼓子秧歌,却是起源于更早的人类劳动生活。远在商周时期,生活在鲁北大平原上的先民们,每逢丰收之后,便情不自禁地拿起耕作收种的杈耙、棍棒等劳动工具,一边撞击敲打,一边手舞足蹈。这里面既有祭祀天地崇尚自然的意识,又有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男女老幼,参与其中,群起舞动,形成了比较原始的鼓子秧歌。
  伴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生活内容的丰富,鼓子秧歌从内容到形式都不断发展变化。秧歌道具越来越多,舞蹈动作花样迭出。到唐、宋时期,舞蹈套路逐渐成型,明、清时期在民间广为流传,形成了较大的规模。

  新中国成立后,鼓子秧歌伴随着庆祝解放胜利的锣鼓,又得以复苏活跃起来。最先复苏活跃的是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济阳北部地区,即黄河岸畔与惠民、商河等县接壤的仁风、姜集、三教、曲堤、索庙等周边的众多村庄。鼓子秧歌成为这一带百姓文化生活的一项内容。尽管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们食不果腹,无遐顾及鼓子秧歌;“”十年浩劫,“四旧”的帽子和棍子,使人们不敢涉及鼓子秧歌。但深深扎根于百姓生活之中的民间艺术之花,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社会风雨,始终没有断根。一旦遇到阳光和雨露,便会发芽、开花,飘香四野。
  异彩纷呈
  济阳鼓子秧歌是山东的三大秧歌之一,其艺术风格流派,可谓异彩纷呈。

  它是群众自编自创、自导自演、自娱自乐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既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民族风格,也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每逢过年过节,在鼓子秧歌的兴盛地,村民动作起来,套路、跳法及风格各具特色,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三派。

  一是旧派,也称“慢板”秧歌。节奏较慢,动作舒展飘逸,刚柔相济。大鼓大锣伴奏,气势雄浑磅礴,耐看耐听。这一派颇有看头的是“头伞”。头伞为老者扮相,既是演员,又是指挥。旧派鼓子秧歌在发展过程中,增添了女角上场表演。女角称作“花”,“踩高跷”上场使场面更加活跃。由男性青壮年扮演的“花伞”角色也很有特点。“花伞”头裹毛巾,额戴“头镜”或“英雄缨”,一身“短打”装扮,表演起来生龙活虎。
  二是新派,也称“快板”秧歌。节奏欢快热烈,舞步矫健潇洒。角色若以所持道具来分,则“伞、鼓、棒、花”,一应俱全。“伞”角有“黑伞”和“花伞”之分。新派鼓子秧歌中的“花伞”角色不踩高跷,而是跑地场,表演时手拿花扇和花巾,伴舞步变化,做出各种动作。“棒”是新派鼓子秧歌中最具特色的道具,扮演者均为青少年,表演时两手持棒,有节奏地敲击。

  第三派是“小伞派”鼓子秧歌。因用小伞做表演道具而得名。以小伞领舞,多以两队和四队出场,舞蹈动作多,场面变化快。演员扮相借鉴吸取了传统戏曲的人物扮相。欢快活跃,滑稽幽默,是小伞派与新、旧两派鼓子秧歌的显著区别。
  
  济阳鼓子秧歌三个流派的共同点,一是表演中都有“丑角”,以“丑”逗笑的“丑角”成了鼓子秧歌中的一个特色。二是舞蹈伴奏以大鼓、大镲、大钹、手锣为主,远隔十里八里,也可闻其声响。

  无论哪一派,无论庆丰收、过新年还是闹元宵,铿锵有力的锣鼓,粗犷豪放的舞姿,把黄河下游农家淳朴的民俗民风、黄河儿女憨厚热烈的激情展现得酣畅淋漓。
  享誉中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济阳鼓子秧歌经过国家、省、市等舞蹈艺术专家学者及各级专业文化部门的精心指导、挖掘整理和加工提高,整体品位得到了提升。在山东省暨济南市第三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济阳代表队表演的“齐风鲁鼓”轰动了省城。1991年,在“国际旅游节”开幕式上,济阳鼓子秧歌队为到会的30多个国家上千名外宾进行了精彩表演。

  1993年6月,受“国际民间艺术组织”的邀请,济阳鼓子秧歌队作为友好使者出访德、法两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此次出访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人们称中国济阳鼓子秧歌是“民间舞蹈经典之作”、“迷人的东方芭蕾”。2000年10月,又应日本山口市之邀,济阳鼓子秧歌进行了访问演出,为促进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济阳鼓子秧歌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和艺术魅力,赢得了国内、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获得许多荣誉。在德国尤特森国际玫瑰节、司图加特世界园艺节、法国瓦隆国际民间艺术节、法国马塞普鲁旺斯国际艺术节等众多国际性活动的演出中受到好评。

  春来天地暖,日照山河新。含黄河文化底蕴、彰显中华民族风骨的济阳鼓子秧歌,正伴随时代前进的步伐,走向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大河有形大音希声
滩野无声。两只天鹅在岸边练习着邓肯的舞步,三五只灰鹤在水边等候过往的鱼儿。河流在蓝天白云下闪耀着光亮,平缓、恬淡。一只斑驳的小船静静地靠在岸边给河流涂上一层怀旧的油彩。没有涛声,没有帆影,看上去粗裸而又朴陋,只有一腔柔水执拗倔强,不管不顾地去赴大海的约会。这就是黄河。一条拒绝浮华、无需点缀的河,一条涵盖弱小、伟大、细柔、刚烈的河。亚马逊、密西西比、尼罗河、多瑙河……世界上没有哪一条河像她一样包容了民族那么多苦难,那浑黄的河水就是先人苦涩的泪。说她是条河,毋宁说她是一个人的人生全部;说她是条河,毋宁说她是一本线装历史书。她是父亲,是母亲,也是顽皮的孩童。在华夏人的心中,她是不屈不挠的民族魂!黄色的山夹着黄色的河,黄色的河养育出黄皮肤的人。独特的地理、水文特征创造了独特的黄土文化,造就了黄河人憨厚、朴实、粗犷、封闭的人文性格,连同他们的语言,硬、重、狠,没有丝毫拖泥带水。你听那秦腔、梆子、唢呐...
· 黄河文化—兰州老人的“高古玉”情怀
拿着一块高古玉,泡上一壶好茶,坐在窗户边用放大镜足足可以欣赏把玩上几个小时的“爱玉”,一个上午就这样过去了。这样的闲情逸致也只有阎顺义老人能做到。他和高古玉已经整整打了25年的交道,个中滋味阎顺义最为清楚。他收藏的高古玉器涉及佩饰、实用器、礼器、神器等多种类型,其中30多件高古玉器件件,年代跨度从淮夷文化到汉朝前期,玉器文化涉及社会各个层面,他的家可谓是高古玉的博物馆。关于高古玉研究,阎顺义颇有研究。此类玉器是从时空上进行划分的,新石器时期到汉代的玉器称为高古玉,唐、宋一直到清代称为古玉,清代以后的则称为新玉。目前的这种市场环境,古玉和新玉的收藏已经达到了顶峰,其价格也到了按克计算的地步。这样一来,就对一些普通玉器爱好者的收藏造成很大的困难,其高昂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中国的玉器有着七八千年的历史,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玉器是陪伴着走过来的,所以说每个阶段的玉器文化是不可估量的。收藏高古玉讲究...
· 黄河文化—黄河奇石
大河出奇石、大河出名石——这是大自然的造化。其自黄河的“黄河奇石”以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人们的钟情和喜爱。黄河奇石是“上苍”的手笔、“母亲”的刀工。黄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纳百川,容千流,沿途汇聚了洮河、大夏河、湟水、大通河、北浪河、祖历河等众多支流。这些河流从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祁连山、西秦岭等古老的山脉带来了大量岩石。这些岩石成因复杂,石质多样,特别是其中的火成岩、水成岩、变质岩所含矿石的种类、色泽、结晶硬度不一样,经千百万年风化、剥蚀和河水长期搬运、冲刷、撞磨之后形成色彩多样、花纹美丽、形状奇特的卵石。黄河奇石的石面光滑,大小不一,但一般都很“壮硕”,大的重几公斤、十几公斤,也有重百公斤的。兰州黄河石中甚至有上千公斤的,它的质地坚硬,具有凝重的气质。黄河石不像雨花石那样晶莹剔透,绚丽多彩,但丰富的纹理显示的多为间色和复色,既古朴浑厚,又粗犷豪放,记载着历经沧桑的岁月,饱含着千磨万砺...
· 黄河文化—黄河"花儿"
一提起我国西北的优美民歌“花儿”,人们会因地域称之为“青海花儿”、“甘肃花儿”、“宁夏花儿”以及“河州花儿”、“洮岷花儿”;或因民族称之为“回族花儿”、“撒拉花儿”、“东乡花儿”、“土族花儿”、“保安花儿”等,无人称“黄河花儿”。但是,当我无意间画了一张青、甘、宁三省区相连的草图,并画出黄河及其支流的流向,按照“花儿”流行的大夏河流域、洮河流域、青海甘肃段黄河流域、大通河流域、宁夏境内黄河流域标出各县、市具体地名以后,猛地吃了一惊:我看到“花儿”只集中流行在北起宁夏贺兰山南至甘肃宕昌,东起六盘山西至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日月山这约二十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不足三省区总面积的百分之六,都在黄河龙羊峡至吴忠市这一段黄河及其支流大夏河、洮河、大通河、湟水、清水河的沿岸地区,是这一段黄河流域独有的特殊民歌,若真的将其称为“黄河花儿”也毫不为过。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它的文化地理学和环境文化学的意义,即黄河文化蕴含...
· 大河之舞
缘起《大河之舞》起源于1994年4月30日,欧洲歌唱大赛节目过场时段有一段7分钟的踢踏舞蹈表演,深受观众喜爱。继而改编为一场约2小时的剧场秀,内容除爱尔兰的踢踏舞外,又融合了西班牙佛朗明哥、俄罗斯芭蕾舞及美国纽约风格的的爵士踢踏舞等。相关参考太阳之舞踢踏舞火焰之舞爱尔兰踢踏舞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