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煎饼是山东人的一种艺术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0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煎饼是山东人的一种艺术,    山东人爱吃煎饼早有耳闻,前段时间去山东才知道,山东人对煎饼岂是爱,而是把

    山东人爱吃煎饼早有耳闻,前段时间去山东才知道,山东人对煎饼岂是爱,而是把煎饼当作食文化的一种艺术来展示。 


    山东人把煎饼当作主食,与南方人爱米饭、新疆人爱馕、陕西人爱杠子馍、洛阳人爱浆面条一样爱着煎饼,特别是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隔几天就要摊一大摞子煎 饼,够吃个十天八天的。


    山东是煎饼的王国。据说,在春秋战国时,一个叫候仁的火头军发现蒸的馍头遇到阴雨天两三天就发霉了,他就改烙饼。但这饼虽然不怕阴雨天,可两天后却变得像石头一样咬不动。统领命令他尽快想出好办法。他被逼得猴急,一次烙饼时,鏊子已经放到火上了,但面却和稀了,时间来不及了,他只好将稀面糊倒在鏊子上摊成了薄饼。没想到这薄饼既不怕阴雨天,也不怕干燥天,放十天八天都没事。


    山东的煎饼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各地有各地的特色。譬如,济南的煎饼有上百种,有咸的、甜的、辣的、海鲜的,烟台的煎饼多是海蛎子、大虾、巴鱼等味的,而沂蒙山区则以酸煎饼最有名。虽然做法都是在鏊子上摊或推,但主要原料的配法是关键。有单一玉米面的,有大麦面和黄豆面的,有绿豆杂面的。


    搅煎饼面糊很讲究技术。譬如沂蒙山区的酸煎饼,吃起来很筋道。它的用料主要是白苞米、黄豆和大麦,比例为5∶2∶3,将它们浸泡一昼夜,泡得有点酸味最好,用石磨磨,之后滤渣,滤好的面糊放上面起子,用棍使劲往一个方向搅,搅的过程中要把味精等佐料倒到里边,啥时面糊成面筋状就可以上鏊子了。

    做煎饼有两种操作法,一种是用小鏊子,将倒在小鏊子上的面糊用T型推子推成与鏊子大小后就熟了。另一种是用大鏊子,这要用T型推板在鏊子上不停地推,将面糊推成与鏊子大小,发黄即可。

    高手做的煎饼,纸一样薄,一边是油黄色,一边清亮雪白,对着太阳能见到亮。

    就像吃北京烤鸭必须配薄饼一样,吃煎饼必须卷大葱蘸酱。如果再喝上一口海蛎子鲜汤,有点腾云驾雾,那就是人间最美好的感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煎饼是山东人的一种艺术
山东人爱吃煎饼早有耳闻,前段时间去山东才知道,山东人对煎饼岂是爱,而是把煎饼当作食文化的一种艺术来展示。山东人把煎饼当作主食,与南方人爱米饭、新疆人爱馕、陕西人爱杠子馍、洛阳人爱浆面条一样爱着煎饼,特别是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隔几天就要摊一大摞子煎饼,够吃个十天八天的。山东是煎饼的王国。据说,在春秋战国时,一个叫候仁的火头军发现蒸的馍头遇到阴雨天两三天就发霉了,他就改烙饼。但这饼虽然不怕阴雨天,可两天后却变得像石头一样咬不动。统领命令他尽快想出好办法。他被逼得猴急,一次烙饼时,鏊子已经放到火上了,但面却和稀了,时间来不及了,他只好将稀面糊倒在鏊子上摊成了薄饼。没想到这薄饼既不怕阴雨天,也不怕干燥天,放十天八天都没事。山东的煎饼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各地有各地的特色。譬如,济南的煎饼有上百种,有咸的、甜的、辣的、海鲜的,烟台的煎饼多是海蛎子、大虾、巴鱼等味的,而沂蒙山区则以酸煎饼最有名。虽然做法都是...
· 壮族文化铜鼓是壮族怎样的一种艺术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后才演变为敲击乐器。不管铜鼓派何用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欣赏品,其融注着骆越人审美意识的属性始终不变。铜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艺术。无底腹空,腰曲胸鼓,给人以稳重饱满之感。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最多的是青蛙,其次有骑士、牛橇、龟、鸟等。造型夸张、雄强、有力、庄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许多具有浓郁装饰性的绘画图案。鼓足则空留素底,造成一种疏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效果。这些图像都在模坯上用镂刻或压印技术制作而成,采用线地浮雕的技法,画像传神简洁,线条刚劲有力。画像纹饰大抵分物像纹饰、图案纹饰两类。物像纹饰有太阳纹、翔鹭纹、鹿纹、龙舟竞渡纹和羽人舞蹈纹等;图案纹饰...
· 煎饼的历史,常吃的煎饼从何而来?
煎饼是一种有历史感的面食,它已经存在了5000多年,见证了中华历史的变迁。煎饼是一种有传承感的面食,它有专属的节日,学会如何制作是有些地方女子必须习得的技能。煎饼也是极有文化感的面食,有人为它写诗,有人为它作赋,还有人为它平反。煎饼在全国各地做法不同,也留下了一段段不同的传说。煎饼是我国北方地区传统主食之一,相传发源于山东沂蒙,当地时至今日还有「家家支鏊子,户户烙煎饼」的传统习俗。鏊子是就是摊煎饼用的圆形「饼铛」,由表示「海中大龟」的「鳌」演变而来。在沂蒙山腹地深处,有一个天然的石头鏊子。有三条腿,大鏊仰头东望,相望大海。鏊子是从远古时期的石鏊、原始部落时期的陶鏊、夏商周的青铜鏊、近代的铁鏊,一步步发展到现代的煎饼机器、电磁鏊子,而从鏊子的发展便可追溯到煎饼的悠久历史。在河南荣阳点军台和青台两处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了陶色为红色或灰色,陶土加砂而成的陶鏊。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鏊子是在5000...
· 黄河文化—重彩丹青的艺术殿堂
那年,15岁的我师从谢瑞阶大师学习绘画。为了提高我对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的认识,谢老带我第一次走进永乐宫的艺术殿堂。谢老的讲授,使我得到很大的收获:初步了解了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的起源与发展,线描与敷彩的基本技法,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著名画家和他们的不同风格、流派……几年之后,周韶华老师创作“大河寻源”组画前来黄河采风,我陪同前往,这是第二次来到永乐宫。周韶华老师知识广博,以他大学教授特有的方式,使我在更高层次上对永乐宫壁画艺术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周老师还手把手地带我面壁临摹,使我的工笔人物绘画在理论、技法上都有了很大提高。此行,我还邂逅了幼时的画友姜学英,正在中央美院学习的她不肯放过向周韶华老师求教的机会而推迟了行期,几天下来,我们在共同的学习中感到受益匪浅。2007年仲春,我应广州美院同学之邀第三次走进永乐宫。这座艺术殿堂让我这些过去只从教科书上了解永乐宫的南方同学惊叹不已……永乐宫,又名大纯...
· 黄河文化—黄河的表情
生活在黄河身边,工作在黄河系统内,接融最多的莫过于“黄河”二字。春夏秋冬,桃汛、伏汛、秋汛、凌汛,黄河四季歌;解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诸问题,因为这是治黄的四大要务。抱着照相机,独立黄河岸边,头一次看不出黄河要拍的地方。干了几十年黄河,这会儿咋就不懂黄河了呢?作为一名黄河职工,尤其还是经常拿着照相机拍黄河的摄影爱好者,如何把黄河拍美、拍实、拍新、拍奇,如何拍出黄河的厚重与沧桑,如何把黄河拍成时代的符号,如何记录下黄河心灵的语言和表情,我百思而不得其要领。蓝天、白云、黄水、绿堤,这些常用的色元素,都具备了足以构成冷暖色调的美好画面与点线美。但是,站在美丽面前,仍无可回避地出现一片空旷。也许,这次去黄河边没有拍一张照片是从未有过的事。但是,无果而终地离开了河边,最大的收获是获得了思考。照相机里虽然是一片空白,但对于今后如何按下快门,却是空而不白。面对平如镜面、悄无声息的黄河,眼前细流叠现出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