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以语言文字形象反映生活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36
转发:0
评论:0
以语言文字形象反映生活,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又称语言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

  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又称语言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

 

  沿革

 

 

  “文学”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早已有之。先秦时代文学兼有文章、博学两重意义;至两汉始把文与学、文章与文学区别开来,称有文采的、富于艺术性的作品为文或文章,把学术著作叫做学或文学;至魏晋南北朝,才有人在同一种意义上使用文学和文章。即把这两个词都用来表示现代所说的文学,而将学术著作另外称为经学、史学、玄学等。至唐宋,由于强调文以载道,重道轻文,重又忽视文与学的区别。一直到清代,文学一词通常都是作为一切学术的总称来使用的。在中国,文学作为专指语言艺术的美学术语,是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被确定下来、并被广泛使用的。

 

  在西方“文学”一词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文学泛指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的思维的一切作品;狭义的文学专指语言艺术。后者是18世纪之后始被确定和流行的。

 

  性质和特征

 

  随着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不论中国还是西方,人们对文学的性质和特征有了逐步深入的认识和把握。首先是渐渐认识到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同其他社会精神现象之不同特点。文学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以形象和形象体系等具体可感的形式描绘人的灵魂,表现人的情感,把握现实生活。在把握生活的过程中,文学并不抛弃个别偶然的现象形态,而是通过集中、概括、提炼、凝缩,创造出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相统一的艺术形象,同时作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把自己褒贬、爱憎的态度,熔铸到形象之中去。因此,文学的内容是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饱含着情感的、具有审美魅力的、能够给人以感染的;文学的形式是符合美的规律的、具有愉悦性的。文学形象首先作用于人的想象力,也作用于人的感受力、思考力和理解力。其次是逐渐认识到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样式同其他艺术样式(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的一系列相异之处。文学之外的其他艺术样式,由其塑造形象的媒介和手段的性能所决定,其艺术形象具有直接的物质可感的形式。但是文学作品却不能用语言文字构成直接可视可闻可触的形象。同其他艺术相比,文学更多地诉之诸读者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才能的作家总是善于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之重新体验作家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思想感情,在观念中重建艺术形象。文学形象的这种间接性、观念性、想象性,虽使它不如绘画、雕刻、戏剧、电影形象等那样具有直接的物质可感性和感性形态的鲜明性、确定性,但也有其他艺术所不及的优点。构造文学形象的语言文字是最“柔软”、最灵活、可塑性最强、使用最方便的一种多功能材料,它具有跨越时空、“穿透”一切有形或无形事物的能力。它既能描绘声音,也能描绘色彩;既可以激发痛苦,又可以抒发欢悦;既可以刻画千姿百态的形状,也可以表现千变万化的运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学把其他艺术的一切成分和所有手段都包含于自身之中,具有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能力。

 

  体裁

  文学有各种不同的体裁和种类。中国古代有所谓文、笔之分或诗、笔之分,即分为韵文和散文两类。中国现代美学通常把文学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4种体裁。在西方美学中,也有人把文学分为诗歌与散文两个基本类型。还有人从内在性质上把文学分为叙事的、抒情的、戏剧的3大类。文学的不同体裁和种类之间虽有大体上的区别,却很难说有绝对界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百年公祠木雕公仔 反映旧时相府生活
厚街新塘村委会附近有一座“耕读公祠”,其屋檐下雕有精致人物公仔木雕。“一共三幅,反映的是清朝达官贵人的生活。”管理公祠的陈敬田老伯说,有半幅不知被何人损坏,其余在文革时期被红卫兵用石灰泥糊上,画面反映的是旧时相府的生活。记者看到,这些反映相府生活的木雕画位于“耕读公祠”大门房檐下。“是三幅人物雕刻,左右两幅一样长短,长273厘米,宽30多厘米;中间那幅相对比较长,长为473厘米,宽为30多厘米。”陈老伯说,假如不被破坏,三幅雕刻本可以组合成一幅画。经过多年风吹雨打后,右边一幅画上石灰泥慢慢剥落,露出“相府”二字与部分人物的神态,从这些神态可以看出,此画反映的是相府内部的官人生活。记者在现场发现,虽然木雕全部用石灰泥糊上,但是这些石灰泥已经失去了粘性,很多用手一抠就会脱落。泥巴里面的木雕基本保持完整,人物原貌没有改变。据陈老伯介绍,公祠建于1901年,那一年刚好他父亲出生,记忆很深刻。祠堂不...
· 秦陇文化—回族语言文字—回族传统和生活常用语(一)
回族由于历史多种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时至今日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使用中文文字。但这并不能说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回族语言文字的特点:一是大量波斯语、阿拉伯语等外来语的使用;二是独特含义的生活用语的使用;三是若干方言土语的使用。以上构成了回族语言的显著特色。回族内部使用的这些语言,历久不衰,显示了强大的凝聚力。境外的回族(东干)更是有本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字,我们要尊重它的存在,像尊重这个民族一样去尊重她的语言。回族内部语言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她的存大与、生活、生产、民俗等等密切相连。尊重她的内部语言的存在,也是尊重这个民族。回族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历史唐、宋时期,从波斯、阿拉伯等地来华贸易的商人,他们生活在广州、泉州、扬州、杭州、长安等城市,把自己原来的波斯、阿拉伯语等语言自然而然地带到了中国。代岳珂在《程史》中写“称谓聱牙”,刻的“异书”“如篆籀”,就是指讲的阿拉伯语,刻的阿拉伯文。《天下郡...
· 秦陇文化—回族语言文字—回族传统和生活常用语(二)
色俩目:平安、您好色瓦布:赏赐、谢谢。色瓦尔:功德,对有惠自己的人的称诵沙罕尔:求施舍用语闪白:星期六。舍散:施舍书克兰:谢谢数迷:倒霉、不顺利。绥法提:品质、质量。遂拉妥:桥塔布:运亡人的轿状器具塔布匣子:抬亡人尸体的木制匣子,上覆绿色幔帐台克迪尔:命运泰思塔尔:缠头巾讨白:忏悔瓦吉布:当然瓦直布:当然温麦:人民、民族沃尔兹:劝戒。乌巴里:可怜乌巴利克:祝贺。乌斯塔塔:老师。希勒木:宽容。乡老:帮助学董处理日常事务的人小净:洗脸、肘、手和脚;斜闪白:星期二。逊乃:割礼夭目里给亚麦提:世界末日耶提目:孤儿叶勒合姆安拉胡:愿主慈悯你伊卜哈目:拇指伊布涅斯:魔鬼伊合桑:善良的行为。伊玛目:领袖依扎布:婚书以思卡脱:赦罪。因散:人类因沙安拉:托靠主。营干:作为无巴里:可怜无常:死亡。如,伍思脱:小指阿卜带子:小净。阿丹:亚当阿德里:正直"、"公道"、"正义"阿格力:"智慧"、"智力"阿给白:"结...
· 傣族的语言文字
(一)语言系属傣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语分傣泐和傣讷两个方言;使用傣泐方言的,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傣族外,还有勐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部分傣族;使用傣讷方言的,除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外,还有耿马、新平、元江、双江、镇康、沧源、景谷、景东的傣族。傣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有六个声调。傣语的词汇非常丰富,词汇中有大量现代汉语借词,也有古借词和同源词。在基本词汇中,和壮语、布依语的同源词更多些;同时,还吸收了周围兄弟民族和东南亚信仰佛教民族的词汇。傣语是傣族人民共同的交际工具。但在各地使用的情况略有不同。在边疆的几个聚居中心,傣语不仅在本民族内部的交际工具,而且通用于当地的其他民族中。如西双版纳的布朗、哈尼、佤、拉祜、瑶等民族及克木人等,德宏地区的德昂、阿昌、景颇等族,男子一般兼通傣语,布朗族和德昂族且使用傣文。与汉族杂居的傣族除使用傣语外,...
· 藏文化—语言文字—丰富的藏族语言文字
没有语言和符号,就没有人类文化。人类社会中的许多重要的文化要素,主要是通过语言和各种符号系统来相互传递的。语言人类学所关注的恰恰是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方式,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在沟通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以及沟通手段与适应策略的关系等问题。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和其他活动,是产生语言的先决条件。作为语言本身,与人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文化能够影响语言的结构以及语言的内涵,而语言的差异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文化而产生的。另一方面,语言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文化的发展,很显然,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关联、彼此制约的关系。藏民族的语言文字作为一个系统,与创造和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民族所处的地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藏族语言和文字符号的功能,以及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都是由这个社会环境中的语言群体所制约的,是属于他们的社会行为。语言文字也会随着藏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完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