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言利、言仁、言礼":《论语》"罕言利"辨析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25
转发:0
评论:0
"言利、言仁、言礼":《论语》"罕言利"辨析, 孔子“罕言利”(《子罕》)。通观《论语》文本,孔子言利与言仁、言礼相比,确

 

  孔子“罕言利”(《子罕》)。通观《论语》文本,孔子言利与言仁、言礼相比,确属“罕言”。但“罕言”并非不言。孔子既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就说明孔子承认并肯定了利作为人之一种需要的客观性和正当性。孔子视“贫贱”为“耻辱”,其云“邦有道,贫且贱也,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泰伯》)此将贫贱富贵问题与国家兴衰联系一起,国家政治清明,形势大好,可你却不能勤劳致富,依然贫困潦倒,这是个人的耻辱。当然,政治黑暗,社会无道,你却荣华富贵,这也是个人的耻辱。

  孔子肯定利的合理性、正当性的思想,在其对子贡的态度上还可得到进一步的证明。孔子弟子中,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闻一知十”,安贫乐道。(《雍也》)可谓坚韧执着,德高行正,然却穷困潦倒。而子贡却不尊师命,不安本分,热衷于经商赢利,预测行情却屡发屡中。在颜回与子贡的比较中,一方面抒发了孔子对春秋时期“道德与财富”之间倒挂失衡现象的感慨和无奈,另一方面体现出孔子对子贡选择经商之路的默许,且从“亿则屡中”的语气中似乎还流露出庆幸和释怀。

 

  当然,孔子言利自有尺度。《论语》文本中,孔子言利常常和义紧密联系,提出“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反对将“利”与“义”割裂开来。孔子明确区分出生活中存在义与不义两种利益,人对义有“可求”与“不可求”两种态度,人获利有正当与不正当两种手段。孔子提出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认识利益和获取利益,强调以正当合义的行为来求取富贵、摆脱贫贱。否则,宁可不处富,不脱贫。这种以道义为标准的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正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所要认真思考和大力弘扬的。任何个人、社会、国家都能以正义之心,积极进取,发展经济,就有可能减少纠纷,避免祸乱,缔结和平,造福人类。

  孔子还以更加开放的视野讨论财利问题,提出要利他达人,要富国利民。首先,孔子把国家利益与百姓利益联系在一起,认为百姓足君才能足,百姓不足君则不足(《颜渊》),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民本思想。孔子还具体提出了实现君足民足的方法和途径,认为“节用”可以减少财政开支,为“爱人”创造条件。“节用”意味着可以“轻徭役”,为“使民以时”、广开财源提供保证。其次,孔子重视利益分配和社会稳定的关系。《论语·季氏》载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虽没有提出“均贫富”的思想,但他深知利益不均、贫富差距的危险和后患。为了消解这种祸患,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停留在伦理层面的道德呼喊,尽管没有制度约束,但对缓解社会矛盾、倡导社会风气当有一定之效用。只要有“立人”、“达人”、“爱人”之境界,富裕的人当会考虑贫困的人,发达地区的人当能带动落后地区的人。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论语》“罕言利”辨析
孔子“罕言利”(《子罕》)。通观《论语》文本,孔子言利与言仁、言礼相比,确属“罕言”。但“罕言”并非不言。孔子既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就说明孔子承认并肯定了利作为人之一种需要的客观性和
· “罕言利”的孔子很温暖
商帝辛(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西周封于宋,其弟微仲即位乃孔子14世祖,孔子出身没落贵族是也。先祖的尊贵显赫是否影响孔子的人生,现已无从说起。而成为鲁国人的孔子早没有了贵族的富与贵。孔子就曾讲:“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有如此贴近的人生况味,也就有了让我们相信孔子具有平民立场和温暖情怀的理由。然而孔子却“罕言利”,让人误解孔子很深。如宋儒程颐解:“计利则害义。”钱穆先生也以为,“利者,人所欲,启争端,群道之坏每由此”。李零教授说:孔子“多半是把‘利’当负面的东西讲,或是在‘义’的限定下讲”。全不管孔子为什么罕言利,也不管孔子罕言谁的利。当然,这样的诠释是有社会基础的。因为用心谋划利而损坏道义的事从古至今从未匮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作《货殖列传》,万象过眼就有了一双透视眼。孟子激情而浪漫,放言“人人皆可成尧舜”,可又不得不直面现实,“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
· “罕言利”的孔子很温暖
商帝辛(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西周封于宋,其弟微仲即位乃孔子14世祖,孔子出身没落贵族是也。先祖的尊贵显赫是否影响孔子的人生,现已无从说起。而成为鲁国人的孔子早没有了贵族的富与贵。孔子就曾讲:“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有如此贴近的人生况味,也就有了让我们相信孔子具有平民立场和温暖情怀的理由。然而孔子却“罕言利”,让人误解孔子很深。如宋儒程颐解:“计利则害义。”钱穆先生也以为,“利者,人所欲,启争端,群道之坏每由此”。李零教授说:孔子“多半是把‘利’当负面的东西讲,或是在‘义’的限定下讲”。全不管孔子为什么罕言利,也不管孔子罕言谁的利。当然,这样的诠释是有社会基础的。因为用心谋划利而损坏道义的事从古至今从未匮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作《货殖列传》,万象过眼就有了一双透视眼。孟子激情而浪漫,放言“人人皆可成尧舜”,可又不得不直面现实,“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
· 论语别裁·前言
论语别裁·前言回首十五年的岁月,不算太多,但也不少。可是我对于时间,生性善忘,悠悠忽忽,真不知老之将至,现在为了出版这本《论语》讲录,翻检以前的记录,才发觉在这短短的十五年历程中,已经讲过三四次《论语》。起初,完全是兴之所至,由于个人对读书的见解而发,并没有一点基于卫道的用心,更没有标新立异的用意。讲过以后,看到同学的笔记,不觉洒然一笑,如忆梦中呓语。“言亡虑绝,事过无痕。”想来蛮好玩的。第一次讲《论语》,是1962年秋天的事,当时的记载,只有开始的六篇,后来出版,初名《孔学新语——〈论语〉精义今训》,由杨管北居士题签。有一次曾经在有关单位讲了半部《论语》,没有整理记录。再到1974年4月开始,又应邀固定每周三下午讲两小时,经过近一年时间,才将全部《论语》讲完。而且最可感的是蔡策先生的全部笔录。他不但记录得忠实,同时还替我详细地补充了资料,例如传统家谱的格式,另外还有对传统祭礼的仪范,可惜...
· 利川冉氏谱序言
利川冉氏谱序言中华冉氏网2013年3月11日万家姓万历《冉氏忠孝谱》序(简化字重刊)诸山发于昆仑,而五岳三神皆眷属也;诸水导于岷螅而九河四渎皆支派也。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各有图记,是即山水之族谱也。然此其大宗法耳,至于小宗之法,则山有脉,由w垤以极于高岩危岫、丰I崇岗、层峦叠嶂、崔嵬Y浴?瘛~岩C。皆其脉之分峙。谓撮土而不本于山不可也。水有源,由行潦以达于曲溪大涧、幽壑深渊、震泽溟海、潆洄、w迤佟⑼粲俸棋,皆其源之分流,谓勺水而不本于水不可也。山水有本,人讵无本哉!《周礼》:“小宗伯掌三族,辨亲疏。小史定世系,辨昭穆,历后晋、隋、唐、宋,曰官谱,曰谱局,曰薄状。世号不同,其义一也。”故司马长子约世本而修《史记》,因周谱而明世家。眉山苏氏有《宗Y谱》,庐陵欧阳氏有《宗万谱》,江左王氏有《青缃谱》,临江刘氏有《墨庄谱》。由大宗析小宗,皆各详其所亲,各承其所自也。迄我明圣,铭考古制,聿睿宸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