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王元化谈《论语》之释"无所成名"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3
转发:0
评论:0
王元化谈《论语》之释"无所成名", 《论语》原文“达巷党人曰”,海外学者把它解作达巷党人向孔子提出问题了(an

 

  《论语》原文“达巷党人曰”,海外学者把它解作达巷党人向孔子提出问题了(an ignorant villager had asked或an absurd question或the villager question)。达巷党人的原话是“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本是赞美之词,可是海外学者把达巷党人说的“无所成名”解作博而不专了(why a man of his breadth of learning was not noted for expertise in any specific skill)。我想,这大约是引申朱子《集注》又加以发挥的结果。《集注》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盖美其学之博,而惜其不成一艺之名。”其说似申明郑义。郑注云:“此党人之美孔子传学道艺,不成一名。”细审两说,看来相契,其实却有很大分歧。郑注所谓“不成一名”,意思是说孔子广大渊博,使人莫可名之。

  这和《论语》记孔子本人赞美尧的话是一致的。孔子称“大哉尧之为君也”,荡荡乎,其广大渊博,同样是“民无能名焉”。类似的说法,在《泰伯篇》亦可见到。孔子赞美泰伯“可谓至德”,而“民无得(与德通)而称焉”。“至德无得”正与“无能名焉”、“无所成名”同一语例。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后世。《南史》记王僧辩为梁元帝作《劝进表》,也有“博学则大哉无所与名”之语。显然这是套用《论语》中的说法。可见“无所成名”已经普遍地当作一种赞词,否则《劝进表》这类文字是不敢轻易使用的。我以为毛奇龄《论语·稽求篇》申明郑义,最是的解。毛氏云:“所谓不成一名者,非一技之可名也。”这正是达巷党人赞孔子无所成名的本义。朱子《集注》把郑注的“不成一名”变为“不成一艺之名”,已渐疏原旨。而海外一些学者望文生义,再把朱子的“不成一艺之名”拉扯到博和专的问题上来,则谬误尤甚。我感到怀疑:孔子时代是否存在这个问题?纵使存在,是不是这么引起重视,连“无知的乡下人”(达巷党人)都会就这个问题发表议论?

  孔子把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如果连孔子也不专,那么当时谁才算得上是“专”的?这倒真的成了一个“荒谬的问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王元化谈《论语》之释"无所成名"
《论语》原文“达巷党人曰”,海外学者把它解作达巷党人向孔子提出问题了(anignorantvillagerhadasked或anabsurdquestion或thevillagerquestion)。达巷党人的原话是“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本是赞美之词,可是海外学者把达巷党人说的“无所成名”解作博而不专了(whyamanofhisbreadthoflearningwasnotnotedforexpertiseinanyspecificskill)。我想,这大约是引申朱子《集注》又加以发挥的结果。《集注》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盖美其学之博,而惜其不成一艺之名。”其说似申明郑义。郑注云:“此党人之美孔子传学道艺,不成一名。”细审两说,看来相契,其实却有很大分歧。郑注所谓“不成一名”,意思是说孔子广大渊博,使人莫可名之。这和《论语》记孔子本人赞美尧的话是一致的。孔子称“大哉尧之为君也”,荡荡...
· 王元化谈《论语》之"原壤夷俟"柬释
《论语·宪问篇》:“原壤夷俟。子日:‘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原壤,人名。夷,蹲踞也。俟,待也。言原壤蹲踞以待孔子也。孔子为甚么要这样凶狠狠地去责骂原壤,还要用手杖叩其脚胫?难道仅仅因为原壤蹲踞,没有起身迎接他么?这是不是有些过份?过去《论语》注疏者为了不损害孔子形象,对这事作了种种解释。马融曰:“原壤,鲁人,孔子故旧。”《魏书·李业兴传》引《论语》旧注亦称:“原壤,孔子幼少之旧。”我认为这种说法较为平易,也较为可取。但这里没有说明孔子为甚么要那样疾颜厉色地对待原壤。过去的注疏者总是以儒生理想中的圣人为标准,认为“圣人之或默或语无非教者”(李光地《论语箚记》)。这样就把孔子的一言一行全都化为天经地义的道德标准,他只有一本正经地宣讲大道理,而不能有和平凡人一样的言谈举止。抱着这样见解的儒生经师在为《论语》作注疏时,随时随地都要从孔子...
· 王元化谈《论语》之"原壤夷俟"柬释
《论语·宪问篇》:“原壤夷俟。子日:‘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原壤,人名。夷,蹲踞也。俟,待也。言原壤蹲踞以待孔子也。孔子为甚么要这样凶狠狠地去责骂原壤,还要用手杖叩其脚胫?难道仅仅因为原壤蹲踞,没有起身迎接他么?这是不是有些过份?过去《论语》注疏者为了不损害孔子形象,对这事作了种种解释。马融曰:“原壤,鲁人,孔子故旧。”《魏书·李业兴传》引《论语》旧注亦称:“原壤,孔子幼少之旧。”我认为这种说法较为平易,也较为可取。但这里没有说明孔子为甚么要那样疾颜厉色地对待原壤。过去的注疏者总是以儒生理想中的圣人为标准,认为“圣人之或默或语无非教者”(李光地《论语箚记》)。这样就把孔子的一言一行全都化为天经地义的道德标准,他只有一本正经地宣讲大道理,而不能有和平凡人一样的言谈举止。抱着这样见解的儒生经师在为《论语》作注疏时,随时随地都要从孔子...
· 王元化谈《论语》之论"释孔子矢词"
《论语》子见南子章孔子矢词:“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各家注疏,歧义最多。举其大端,可分二类。一训矢为誓,一训矢为陈。前者旧注,后乃新解。邢昺、蔡谟、司马贞、《解论语笔》(韩愈、李翱)、杨慎、毛奇龄等,皆为破旧注立新说者,认为矢当训陈。矢不当训誓而当训陈的理由,毛奇龄《论语·稽求篇》说得很明白:“夫子矢之,旧多不解,孔安国亦以为此是疑文(按:当从臧庸《拜经堂日记》说,以孔子矢词为疑义者乃何晏,毛氏误)。即旧注解矢作誓,此必无之理。天下原无暗暧之事,况圣人所行,无不可以告人者,又况门弟子语,何所不易白,而必出于是。”这说法与赵翼在《陔馀丛考》中的说法相契。但赵氏之说平易,毛氏则不免以推理作意度。赵翼引杨慎之说(“矢者,直告之也。否者,否塞也。谓子之道不行,乃矢弃之也”),谓“此说本《史记索隐》,其说似较胜”。这话说得很有分寸。赵氏接着还对杨说提出质疑。他认为杨氏称子路不悦,...
· 王元化谈《论语》之论"释孔子矢词"
《论语》子见南子章孔子矢词:“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各家注疏,歧义最多。举其大端,可分二类。一训矢为誓,一训矢为陈。前者旧注,后乃新解。邢昺、蔡谟、司马贞、《解论语笔》(韩愈、李翱)、杨慎、毛奇龄等,皆为破旧注立新说者,认为矢当训陈。矢不当训誓而当训陈的理由,毛奇龄《论语·稽求篇》说得很明白:“夫子矢之,旧多不解,孔安国亦以为此是疑文(按:当从臧庸《拜经堂日记》说,以孔子矢词为疑义者乃何晏,毛氏误)。即旧注解矢作誓,此必无之理。天下原无暗暧之事,况圣人所行,无不可以告人者,又况门弟子语,何所不易白,而必出于是。”这说法与赵翼在《陔馀丛考》中的说法相契。但赵氏之说平易,毛氏则不免以推理作意度。赵翼引杨慎之说(“矢者,直告之也。否者,否塞也。谓子之道不行,乃矢弃之也”),谓“此说本《史记索隐》,其说似较胜”。这话说得很有分寸。赵氏接着还对杨说提出质疑。他认为杨氏称子路不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