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托物言志各臻奇妙——读唐人咏蝉三绝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15
转发:0
评论:0
托物言志各臻奇妙——读唐人咏蝉三绝,唐代虞世南有《蝉》、骆宾王有《在狱咏蝉》、李商隐也有《蝉》诗。这三首咏物
  唐代虞世南有《蝉》、骆宾王有《在狱咏蝉》、李商隐也有《蝉》诗。

  这三首咏物诗,吟咏的对象都是蝉。但由于作者的身世、处境不同,三首诗所表现的感情、蕴含意境就迥然不同,思想艺术、个性特征也各有千秋,各臻奇妙,全无雷同之嫌,因 而被人称之为唐人咏蝉三绝。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诗人以蝉自喻,亦是自勉自励。蝉声之所以远扬,一般人都认为是藉秋风传送之故。虞氏强调的则是蝉的生性高洁,是“居高声自远”的结果。正如修养完美的人,并不需要过多借助外因,他的名声就会远播千里,受到人们的爱戴一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诗人赞颂的正是植根于人心灵深处的那种内在的品格和人格力量。读完该诗,我们不难想象诗人自身清廉纯正的人品、雍容不疲的风度和高雅脱俗的气韵。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霜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

  这是骆宾王因上书议政,触犯武则天而被诬陷入狱,在狱中闻蝉声有感而作。诗人将遭受不白之冤的悲愤与凄楚孤寂的思乡之情融在一起,更增添了感情悲愤的分量。“谁为表予心”,有谁来为我表明一个清白之心呢?卒章显其志,希望有知己的朋友出来讲几句公道的话,为自己洗清冤狱。这绝望中的呐喊,愤懑中的期待,深沉而激烈,苍凉而悲壮,有极强的感染力。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

  读完全诗我们自然会发现,诗人在这里有一层言外之意。蝉的怨恨还能得到我的同情和理解,我的处境又有谁来同情和理解呢?自己的悲哀要远胜于秋蝉。

  纵观三首咏蝉诗,他们都在咏蝉,但都不单纯是咏蝉,而是借咏蝉来寄寓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咏物仅仅是借端,抒情言志才是本意。我们说,单纯的咏物,仅停留于物体外部的表面上,尽管这种描绘有时能达到逼真的程度,但因缺乏内心深处的感情内涵,所咏之物,往往有形无神,有我无情,是见物不见人。苏轼曾经说过,如果写咏物诗没有寄托,那便和儿童的猜谜诗差不多。

  这三首诗的共同点,都是借咏蝉来剖白作者自己的心境。题为咏蝉,实为自咏。由于他们三人的身世、遭遇、感情、气质的不同,虽吟咏的是同一个对象,却出现迥然各异的面貌,极富个性特征和审美情趣。

  虞世南笔下之蝉,是清雅华贵之蝉,骆宾王笔下是绝望呐喊之蝉,李商隐笔下是窘迫无援之蝉。诗如其人,蝉如其人,各有千秋,交相辉映。正如清代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所说:“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其次,咏物诗既然要抒情言志,咏物又见人,那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而咏物诗毕竟以所咏之物为对象,如果离开所咏之物去抒发感情,那必失去依托,就不像咏物诗了。如果太粘于物上,不能自拔那又会成为谜语诗。因此古人认为,写好咏物诗的关键是不即不离,不湿不粘。即说,既要不游离于物,又不要太粘于物。这三首诗的另一个特点正是不即不离。在曲尽事物妙处的基础上来写人物的情似。

  如虞世南诗的前两句,写蝉,在写蝉的外形、叫声、习性,既简练又传神。如果三四两句再多费笔墨泼洒,必累赘、重复太粘着于物了。于是诗人突然将诗意翻上一层,表达了自己对于“居高”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又是与“流响出疏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既没丢掉蝉的形象,又没粘于物上。人的思想感情与蝉的形象水乳交融。

  李商隐诗的前四句着重描写蝉的悲苦形象,暗喻了自己的处境,转而直抒胸臆,归结又回到咏蝉上。其中咏物和咏人,分分合合,时隐时显,既不粘于物又不离开物。至于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将咏物和写人结合得浑然一体,既是赋物又是言情,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

  再次,这三首诗为了托物言情,釆用了许多的艺术手法,如移情、拟人、衬托、巧遇等。其中最为成功的手法是比兴。所谓“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先吟他物引起所咏之词。咏物诗托物言情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巧妙的比兴。这三首诗都是以蝉起兴的,以蝉来自比。反过来,作者又将自身之情移之于蝉,赋予蝉独特的神情、性灵。因此在这三首诗中,人与蝉的比拟是双向的,不是被动地以此物比之于彼物,而是由蝉及人,又由蝉及人的双向流动,最后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

  诗人在描绘蝉时,往往抓住最切合自己特点的形象,如虞世南以“垂緌”来形容蝉的触须,这一形象便带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李商隐听蝉声,突出了蝉的怨恨之声。怨恨之声又暗喻着自己的愤懑不平之情。骆宾王的“无人信高洁”,为蝉打抱不平,为自己的处境而悲伤。可以说,在这三首诗中,有什么样的感情诗人,就有什么样的蝉;有什么样的蝉就象征着什么样的诗人。比兴手法中的象征作用和移情作用,在这里得到了高度的统一。这也是这三首诗的共同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托物言志各臻奇妙——读唐人咏蝉三绝
唐代虞世南有《蝉》、骆宾王有《在狱咏蝉》、李商隐也有《蝉》诗。这三首咏物诗,吟咏的对象都是蝉。但由于作者的身世、处境不同,三首诗所表现的感情、蕴含意境就迥然不同,思想艺术、个性特征也各有千秋,各臻奇妙,全无雷同之嫌,因而被人称之为唐人咏蝉三绝。“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诗人以蝉自喻,亦是自勉自励。蝉声之所以远扬,一般人都认为是藉秋风传送之故。虞氏强调的则是蝉的生性高洁,是“居高声自远”的结果。正如修养完美的人,并不需要过多借助外因,他的名声就会远播千里,受到人们的爱戴一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诗人赞颂的正是植根于人心灵深处的那种内在的品格和人格力量。读完该诗,我们不难想象诗人自身清廉纯正的人品、雍容不疲的风度和高雅脱俗的气韵。“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霜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
· 描写托物言志诗句
描写托物言志诗句1.关于花或者托物言志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x04\x0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x04\x0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x04\x0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x04\x03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x04\x0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x04\x03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孟浩然《访袁拾遗不遇》\x04\x03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刘禹锡《再游玄都观》\x04\x03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x04\x03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x04\x03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
· 唐人笔下的秋蝉
原文标题:李庆生:唐人笔下的秋蝉观鸟捕蝉图在陕西乾陵游览时,曾被章怀太子墓室壁画《观鸟捕蝉图》深深吸引。对着那双髻宫女轻盈捕蝉的情景,不禁疑惑纷生:秋蝉入画,并不多见,画家为什么要画宫女捕蝉?一时找不到答案,却想到初唐诗人骆宾王的那首《在狱咏蝉》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因事遭诬下狱,触景生情,借物咏怀,用蝉的高洁比喻自己的清白。诗中的蝉是一个高洁蒙冤而又企求辩白的形象。那能否从骆宾王咏蝉的深意来推论宫女捕蝉的意蕴?似乎又过于武断。翻检相关资料,倒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蝉入诗赋,古已有之。《诗经》、《楚辞》中都有对蝉的描写,但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象,到东汉时才出现。汉末蔡邕和三国曹植都写过《蝉赋》。南北朝时的张正见、江总、沈约以及隋朝的卢思道等都有咏蝉诗。古人认为,蝉“饮露而不食”是高洁的表现,因此汉代人常把...
· 各朝诗咏杜康
东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古者杜康初作箕帚、秫酒。智康,杜康也。”三国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三国魏・曹植《七启》:“春清漂酒,康狄所营,应化则变,感气而成。”晋代西晋・江统《酒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日杜康。”东晋・陶渊明《止酒》:“仪狄造,杜康润色之”。五胡十六国・前秦・赵整《酒德歌》: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识,仪狄先知”。唐代唐代,皎然《诗式・语似用事义非用事》:“如魏武呼‘杜康’为酒。”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吟“杜酒频劳劝,张梨不外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酬梦得比萱草见赠》中曰:“杜康能解闷,萱草解忘忧”。唐代,诗人皮日休《酒床》诗中有“滴滴连有声,空疑杜康语”之句。唐代诗人王绩著有《杜康新庙文》,其辞曰:“两仪判辟,万象森罗。都邑未建,鸟兽独多。茹毛饮血,巢居穴窠。天地不交,人灵未知。智哉先生,爱作甘醴。”。唐诗人贾岛《送李登少府》...
· “中秋诗词”盘点:或对月怀人或托物言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古至今,中秋节都是文人雅士赋诗咏词的大好时机。汉魏乐府、唐诗宋词之中,不乏有关中秋节或是以“月”为主题的传世名句。中秋来临之际,文学专家向记者细细“盘点”中秋诗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胡晓明介绍说,以中秋节和月亮为主题的古代文学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对月怀人”和“托物言志”两种类型。“对月怀人”顾名思义,就是以“月”为赋诗题材,表达缅怀之情。“这种缅怀又可分为大、小两种。”胡晓明教授说,“一是对家国的怀想,二是对亲友的思念。”前者如李白的《关山月》中:“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文天祥的《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中:“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后者最具代表性的诗词之一,便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