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天象记录-石刻纪录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4
转发:0
评论:0
古代天象记录-石刻纪录,中国在殷商时期就有天文观测的纪录,从古代的甲骨文出土就看到有关太阳月亮等的图

  中国在殷商时期就有天文观测的纪录,从古代的甲骨文出土就看到有关太阳月亮等的图腾,因此在历史上由文字和图形记载的天文纪录当然也不计其数。

  古星象图大致可依性质区分为具示意性或科学性两类,一类是为装饰或宗教目的制作的示意性星象图,如汉唐以来的墓室顶部,经常发现有彩绘的或石刻的星象图,这类星图显然绘制得比较粗糙,且象征意义远比精确性来得凸显,内容往往也不完整,有的只绘出单一的星宿(可能和当事人生前的官位相关);另一类是常出现在书籍、画卷、石刻仪器等上面具科学性的星图,是古代天文观测者为认知教学和记录天空星星位置而绘制的,其内容除了受肉眼能见度而局限于个数较少的恒星,无法和现代望远镜能观测到的众多恒星个数和星座数目相比较外,星图内容较准确、记载的天象也比较完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人对恒星的观测,和研究地球自转和公转运行的变迁,如「岁差」规律的探研。可惜这类星图流传下来的不多,依文献记载所提及的战国时代的甘、石、巫三家星图、三国时期陈卓编制的星图等都早已失传。现存的星图有唐代的敦煌星图、宋代苏颂《新仪象法要》中的星图及苏州石刻《天文图》等较具科学价值。

  历史上有非常多具有高科学研究价值的古星图都已经失传,得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以石刻记载的方式留下:

  苏州石刻

  三千年以前的殷商时代就有了关于天文星象的文字记载,绘画和雕刻天文星象也有悠久的历史。南宋时在苏州雕刻的天文图碑,是中国现存较早且较有系统的一块天文图石刻。此图不仅是重要的科学史料及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着明的天文文物,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重视和研究。

  苏州石刻天文图是南宋淳佑七年(即公元1247年)所刻的,原图是黄裳所献。由王致远负责书文和刻碑的工作。所依据的素材主要是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至公元1085年)的观测结果。

  碑石高216公分、宽108公分,碑额题“天文图”三字,故俗称“天文碑”。碑石上部是一幅圆形全天星图,星图外圈直径约91。5公分,星图本身直径约85公分。画法是按古法,以天球北极为圆心,用三个同心圆加宿度线来表示的。整个天文图 共刻恒星1434颗,星图下方有两千多字的说明,概括地叙述当时所知的一些天文知识。它保存了我国在十一世纪恒星观测的部份资料,提供了古代星宿位置的重要讯息,具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中图是用现代星座盘观测的方式参阅苏州石刻天文图制作的星图。

  山东嘉祥武梁寺石刻北斗星

  山东嘉祥武梁祠石刻画像北斗星图说明以北斗七星作为车子的框架,意表《天官书》所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

  五代吴越文穆王前元 墓石刻星象图

  五代吴越文穆王前元 墓石刻星象图是依“盖天说”而绘制的“盖图”, 它类似于现今天文观测使用的星座盘:观测者坐北朝南(因我国位处于北半球, 长年见到的日月都出现于南方),仰天观星, 以看起来似乎不动点(北极星附近)为 盖顶 , 下方为南方,日月星辰将从“左”而右周期地“旋”转运行。 到了汉代,出现了改进型的盖图,图中有了三大小不等的同心圆:上规、内规、下规。 在上规内的星辰,一年四季不落地平,到夜晚即可看见,故上规内又称之为“恒显圈”。 内规表示“天赤道”,上规和下规间的中圈其上的星宿会陆续路经头顶上空。在下规外的星辰, 终年在地平以下,常隐不现,故称之为“恒隐圈”。恒显圈和恒隐圈与中圈的距离相等。 这类星图以五代吴越文穆王钱元 墓的石刻 二十八星宿图和苏州石刻天文图 为代表。五代吴越文穆王前元 墓石刻星象图是公元 941 至 960年间建造,刻星象用阴纹勾刻,星和星之间用线联接,刻工细致,星象位置也相当准确。比苏州石刻天文图早了三百多年,同时,尺寸约比苏州天文图直径大一倍。

  敦煌星图中紫微垣

  1899年敦煌莫高石窟内发现藏经洞。1907年被英国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和盗走了九千种敦煌历史文物及艺术品卷子,其中有一卷编号 MS3326 的星图, 上绘有1350多颗星,这星图约画于公元八世纪初,是世上现存古星图中星数最多、 最古老的重要星图。现藏于英国图书馆中。这卷图的画法是以十二月开始,按照每月太阳位置的所在,分十二段把赤道附近的星座绘出,并文字说明;最后, 再把紫微垣画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圆形平面投影图上。在此应该特别提出,国外使用类似的画法要比敦煌星图晚六百多年。上图是现仍藏于英国图书馆中的敦煌星图之一部分,星图中绘的是北极附近的紫微垣。

  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日、月、星象图

  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日、月、星象图。12块长方砖上的彩绘,由东而西,第1幅是太阳,第7幅是月亮,其余10幅都是星象图。

  石氏星表

  星表者,乃是天文观测者长期观察后,将大量测得的恒星以坐标系统性的汇编而成,它是天文学家们的重要参考工具。我国古代最早的星表编制人是战国时代的魏人石申(约在公元前4世纪),他编的《天文》一书共八卷,被后人誉为《石氏星经》。可惜至宋代后失传,还好在唐代《开元占经》中可看到《石氏星经》的一些片断,并整理出一份《石氏星表》,其中明列28 宿距星和一百余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依据岁差规律推算证明,石氏星表中至少有一部分可以肯定是公元前4世纪测定的,远比古希腊天文学家依巴谷在公元前2世纪编制的星表还早。可见石氏星表是现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天象记录-石刻纪录
中国在殷商时期就有天文观测的纪录,从古代的甲骨文出土就看到有关太阳月亮等的图腾,因此在历史上由文字和图形记载的天文纪录当然也不计其数。古星象图大致可依性质区分为具示意性或科学性两类,一类是为装饰或宗教目的制作的示意性星象图,如汉唐以来的墓室顶部,经常发现有彩绘的或石刻的星象图,这类星图显然绘制得比较粗糙,且象征意义远比精确性来得凸显,内容往往也不完整,有的只绘出单一的星宿(可能和当事人生前的官位相关);另一类是常出现在书籍、画卷、石刻仪器等上面具科学性的星图,是古代天文观测者为认知教学和记录天空星星位置而绘制的,其内容除了受肉眼能见度而局限于个数较少的恒星,无法和现代望远镜能观测到的众多恒星个数和星座数目相比较外,星图内容较准确、记载的天象也比较完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人对恒星的观测,和研究地球自转和公转运行的变迁,如「岁差」规律的探研。可惜这类星图流传下来的不多,依文献记载所提及的战国时...
· 古代天象记录-流星
在繁星密布的夜晚,仰视天空,常常会看到一道白光飞流而逝,这就是流星现象,人们也称它作贼星。有时候又可以看到从天空中一个公共点,有无数亮光四下飞流,这就是壮丽的流星雨现象。后人通常以流星雨起始点所在的星座命名它的名称,如天琴座流星雨(群)、狮子座流星雨(群),等等。中国古人对流星雨、流星的记载,也早于其他民族。古书《竹书纪年》中写道:“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最早、最详细的记录,见于中国的《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对于公元461年南北宋时代出现的一次令人惊心动魄的天琴座流星雨,《宋书·天文志》做了十分精彩的记述:“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轩辕。……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晚而止。”在中国古人《新唐书·天文志》的记录中,英仙座流星雨出现时的壮丽情景,真扣人心弦:“唐...
· 古代天象记录-流星
在繁星密布的夜晚,仰视天空,常常会看到一道白光飞流而逝,这就是流星现象,人们也称它作贼星。有时候又可以看到从天空中一个公共点,有无数亮光四下飞流,这就是壮丽的流星雨现象。后人通常以流星雨起始点所在的星座命名它的名称,如天琴座流星雨(群)、狮子座流星雨(群),等等。中国古人对流星雨、流星的记载,也早于其他民族。古书《竹书纪年》中写道:“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最早、最详细的记录,见于中国的《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对于公元461年南北宋时代出现的一次令人惊心动魄的天琴座流星雨,《宋书·天文志》做了十分精彩的记述:“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轩辕。……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晚而止。”在中国古人《新唐书·天文志》的记录中,英仙座流星雨出现时的壮丽情景,真扣人心弦:“唐...
· 古代天象记录-彗星
“星孛”是我国古代对彗星的称呼,此外还有蓬星、长星等称呼。中国古代关于彗星的纪事也很早,最可靠的是古书《春秋》对出现于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的彗星记录:“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从鲁文公十四年到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止,史书对哈雷彗星出现的记载多达31次(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的平均周期是76年,因此大约每隔76年它将出现一次,1986年它再次出现),且记述详尽。比如《汉书·五行志》对出现于元延元年,即公元前12年的记载是:“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于东井,践五诸侯,出河戌北,行轩辕,太微,后日六度有余,晨出东方。十三日,夕见西方……锋炎再贯紫宫中。……南游度犯大角、摄提。至天市而按节徐行,炎入市中,旬而后西去;五十六日与苍龙俱伏。”对哈雷彗星的运行路线、出没时间乃至视速度,描绘得栩栩如生。哈雷彗星西欧对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是公元66年...
· 古代天象记录-彗星
“星孛”是我国古代对彗星的称呼,此外还有蓬星、长星等称呼。中国古代关于彗星的纪事也很早,最可靠的是古书《春秋》对出现于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的彗星记录:“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从鲁文公十四年到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止,史书对哈雷彗星出现的记载多达31次(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的平均周期是76年,因此大约每隔76年它将出现一次,1986年它再次出现),且记述详尽。比如《汉书·五行志》对出现于元延元年,即公元前12年的记载是:“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于东井,践五诸侯,出河戌北,行轩辕,太微,后日六度有余,晨出东方。十三日,夕见西方……锋炎再贯紫宫中。……南游度犯大角、摄提。至天市而按节徐行,炎入市中,旬而后西去;五十六日与苍龙俱伏。”对哈雷彗星的运行路线、出没时间乃至视速度,描绘得栩栩如生。哈雷彗星西欧对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是公元66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